王瑞華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中醫院,463000)
小兒發熱是兒科臨床上一個常見癥。小兒暑熱、夏季熱、感冒、積滯、肺癆等都可以出現發熱的癥狀。但在這些病中發熱是其癥候群中的癥狀之一,還有其他診斷意義的主癥。這里介紹的小兒發熱不屬于上述病癥,而是以長期低熱為主的一種常見病,它類似于現代醫學的不明原因性發熱,或叫無名低熱。所以在治療上就不能單純按一般外感或成人內傷發熱對待。筆者近年在臨床中也曾多次遇到久治不愈的轉診病例,予自擬助陰化陽湯治療每每獲愈。
助陰化陽湯由何首烏7g,白芍7g,知母6g,地骨皮6g,黃芪7g,黨參7g,桂枝3g,澤瀉6g,黑柴胡7g,陳皮6g,甘草3g組成。以此為基礎方,臨床可隨癥加減。
本方適用于小兒長期低熱,其體溫在38.5℃以下,發熱在10日以上,且血液、大小便化驗、胸部X線平片檢查等均無異常。可伴見手足心熱、自汗或盜汗、飲食減少、形體消瘦或虛浮,精神不振或煩躁哭鬧不安、面色少華或萎黃、便溏或泄瀉、頭昏或稍咳等癥狀。本病四季皆有。
注意:運用本方治療時停用一切西藥。
小兒稚陰未充稚陽未長,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腠理疏松,衛外不固,因而小兒較易發病。易于感受外邪,正邪相爭則發熱,此多屬表證、實證。若素體不足,或久病傷正,陰陽不足,則虛熱內生,此多屬里證、虛證。本文討論的小兒長期低熱即屬于正虛邪戀,正虛陰不足,“陰虛則內熱”。陽虛氣不足,氣虛則發熱。正如《景岳全書·火論》所說:“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又說:“氣本屬陽,陽氣不足,則寒從中生,寒從中生則陽無所依,而浮散于外,是即虛火假熱之謂也。”小兒內傷發熱與成人尚有不同,成人多因勞倦太過、七情失調等,而小兒多為飲食所傷,飲食失節,損傷脾胃,脾胃元氣下陷,導致肝腎相火上乘而發熱,此乃脾胃氣虛發熱。李東垣《脾胃論》稱之為“陰火”。助陰化陽湯所治之小兒長期低熱既有陰虛內熱,又有陽虛之熱,還有氣虛之熱。正氣不足,無力驅邪,故致邪熱留戀,綿綿不愈。
助陰化陽湯十一味藥物根據其性味功效大體上可分為兩組:助陰組中有何首烏、白芍、知母、地骨皮;化陽組中有黃芪、桂枝、黨參、黑柴胡。“助陰”即滋養陰液,幫助陰復;“化陽”即是生化陽氣,輔助陽生;陽生陰長,陰陽得充則虛熱自去。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氣虛生內熱,故選黃芪、黨參二味峻補之劑,此益氣補中亦即“甘溫除熱”意也。“助陰化陽”正對陰陽氣虛,陰得助長,陽得化生,陰平陽秘,故病必愈。
方中桂枝合白芍能調和營衛,可治表陽虛;白芍合甘草能酸甘化陰,可補內陰虧;柴胡生用能入半表半里,適于少陽不解,今炒焦用之(外黑內黃)只入里而不走表,又不失其辛涼升陽之性,辛歸陽,涼歸陰,疏泄調解,契合本方證;用陳皮、澤瀉理氣利濕以防何首烏、黃芪等滋補過壅,且澤瀉又不傷陰。諸藥共奏養陰扶陽、益氣透熱之功。
若兼食滯者,可加建曲、檳榔以消食理氣;脾虛較甚者可加山藥、白術以健脾益氣;陰虛較著者可加北沙參、麥門冬以養陰生津;熱勢較高者可加炒黃芩、胡黃連以清泄熱邪;煩躁哭鬧甚者加鉤藤、蟬蛻以平肝定驚。
患者,男,5歲,2008年10月9日初診。其母訴患兒發熱3月余,體溫波動在37.4°C~38.5°C。曾在某醫院診療無效,后以“發熱待查”住某醫院診療35天,經查血常規、骨髓檢查、X線胸片等均未見異常,先后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等治療,發熱時退又復一直未愈。來診時查:發熱(T 38.3°C),手足發熱甚,納呆、形瘦、汗出、神疲、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欠潤,脈細數稍沉。此小兒長期低熱,乃陰陽氣虛,邪熱留戀所致。治當養陰扶陽,益氣透熱。方用助陰化陽湯。處方:制何首烏10g,炒白芍8g,知母8g,地骨皮8g,黃芪10g,黨參8g,桂枝4g,澤瀉5g,黑柴胡9g,陳皮7g,甘草4g。3劑。每日每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次溫服。
10月12日復診:藥后熱即稍退,汗出亦減,飲食有增。現體溫37.3°C,神疲,舌淡紅苔薄白,脈稍細數。藥即奏效,守方再進,上方加建曲8g,繼服3劑以鞏固療效,服法同上。
2個月后其母有疾來診時隨訪,患兒服上方后病愈未復。
自擬助陰化陽湯治療小兒長期低熱,療效較為滿意。筆者近4年搜集的151例中治愈138例,治愈率91.4%;好轉11例,占7.3%;無效2例,占1.3%。一般療程為5~15日。在運用本方時,診斷上應認真與成人內傷發熱、小兒外感、積滯等多種發熱的疾病相鑒別,切忌一見發熱即投寒涼,濫用清法。根據臨床上陰、陽、氣三方不足的程度,對助陰、化陽、益氣各類藥物的用量酌情加減。若成人內傷發熱屬陰陽氣虛型的也可運用本方化裁治療。總之,小兒長期低熱一癥雖較復雜,但只要診斷正確,用藥得當,是不難治愈的。正如《景岳全書·小兒則》中所說: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確能得其本撮取之,則一藥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