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東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132012)
筆者采用針刺方法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56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本組治療三叉神經痛患者56例,男6例,女50例;年齡38~58歲;病程6個月~12年。右側45例,左側11例。所有病人發病后均接受藥物及局部西藥封閉治療,效果不滿意。
體針:遠端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局部取穴:陽白、迎香、顴髎。10天為 1個療程,留針25~30 min。遠端穴位進針時針尖略朝向頭部,要有針感傳導。局部穴位進針要迅速,出針時要用無菌干棉球按壓2 min。
特效穴:大骨空穴毫針直刺1~2 cm,持續捻轉行針2~3 min。多在疼痛發作劇烈時應用,需注意患者血壓與心臟的情況。
患者,男,48歲。初診日期:2009年7月15日。自述左側面頰陣發性疼痛,每日發作15~20次,每次持續10~30 s,每逢感冒、受涼而發作,陰雨天疼痛次數增加。采用西醫口服卡馬西平、維生素B、安定等治療效果不佳。檢查: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存在,眼球運動正常,無面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心肺未見異常。血壓及眼底檢查均正常。臨床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針灸治療連續2個療程后疼痛基本消失,囑其休息1周后繼續治療1個療程后痊愈,后隨訪1年未復發。
三叉神經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反復、短暫的陣發性劇痛,但是沒有感覺缺失和運動障礙。發作時痛不欲生,休止時如常人。多見于女性,常在50歲以后發病,但是很少超過70歲。以面部三叉神經一支或者幾支分布區域內突發的電擊樣、針刺、刀割、撕裂、燒灼樣劇痛為主要特征。疼痛大多發生在三叉神經的第二、第三支,多為單側。疼痛以面頰、上頜、下頜或者舌部最明顯,尤以上唇外側、鼻翼、頰部、口角、犬齒、舌等處最敏感。發作前無先兆,發作呈閃電式,歷時約數秒至10余秒,一般不超過2min。初期疼痛數周或者數月后可緩解數月至數年,但是以后發作頻率漸增,緩解期短暫,未經治療很少自愈。
三叉神經痛屬中醫學“頭風”或“面痛”范疇。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精華氣血皆上聚于頭,多因邪氣痰濕阻于少陽、陽明之絡,使氣血流通受阻,清竅失養所致,不通則痛,故臨床取穴以少陽、陽明為主。三叉神經痛發作部位主要是面頰及額部,是陽明經和大腸經循行的區域,合谷、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宣氣行血,疏風散邪,能使清陽之氣上升面部。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腧穴,能升清降濁,化濕祛寒,行氣祛瘀,扶正培陽,祛病強身。陽白為足少陽膽經穴,位于前額部,可疏導額部經氣,通絡止痛。迎香為手足陽明經交會穴,能散風邪、清火氣。顴髎為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可疏導面部經氣。大骨空位于拇指背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書中記載主治衄多不止,風眩爛眼,內障久痛,吐瀉,目痛,目翳,臨床應用于三叉神經痛發作時每能收立竿見影之效。
總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一種頑固性的難治病癥,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藥物和方法較多,針灸治療操作簡便易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