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花 任衛東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中醫認為,肥胖病是以形體發胖超乎常人,并伴困倦乏力等為主要表現的形體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是復雜的。有飲食不節,好靜惡動,情緒因素,體質原因等,都可導致進食熱量多于消耗而以脂肪形式貯存體內引起肥胖。肥胖者為本虛標實之證,表面形體壯實,而實際為正氣不足。本病形成多由過食肥甘、膏粱厚味之品,加之久臥、久坐、活動過少,致“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久臥傷氣”,氣虛氣郁必使運化無力,轉輸失調,膏脂痰濕內聚,使人肥胖。或由七情所傷,致肝氣郁滯,而使肝膽疏泄失于調暢,不僅影響脾之健運,氣機之升降轉輸,而且膽汁不能正常泌輸精汁,凈濁化脂,則濁脂內聚而肥胖。由于脾腎氣虛,肝膽失調,不僅造成膏脂、痰濁、水濕停蓄,也使氣機失暢,脈道不利,而造成氣滯或血瘀。因此,肥胖病的發病機理實為本虛標實,本為氣虛,標為濕、痰、脂,臨床上當據證而辨,辨證論治。
1.脾虛濕阻:證見: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動則氣短,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沉細或細滑。治法:健脾利濕。方藥:防己黃芪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肥胖伴浮腫者加澤瀉、車前草以滲水利濕;乏力明顯者加黨參補氣;腹脹而滿加厚樸、枳殼以理氣散結;納差加佛手、生山楂理氣開胃。
2.胃熱濕阻:證見:肥胖,頭脹,消谷善饑,肢重困楚,口渴喜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膩微黃,脈滑或數。治法:清熱利濕。方藥:防風通圣散加減。頭脹明顯時加野菊花;口渴加荷葉;大便秘結加芒硝。
3.肝郁氣滯:證見:肥胖,胸脅脹滿,胃脘痞脹,月經不調,失眠多夢,精神抑郁或煩急易怒;亦可伴有大便不暢,舌淡紅或偏紅,苔白或薄膩,脈弦細。治法:疏肝理氣。方藥:大柴胡湯加減。氣郁重時選加香附、郁金、川芎;腹脹重加茯苓;月經錯后或閉經者,選加桃仁、川芎、乳香。
4.氣滯血瘀:證見:肥胖,胸脅作痛,痛有定處,脘腹脹滿,月經不調或閉經,經血色暗有塊,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脈弦或弦澀。治法:疏肝理氣活血。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5.痰濁中阻:證見:肥胖,頭暈頭脹,頭重如裹,昏昏欲睡,口黏或甜,胸膈滿悶,脘腹痞脹,肢體困重,動則更著,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治法:化痰祛濕。方藥:溫膽湯加減。頭暈脹重如裹,昏昏欲睡較重時,可加藿香、佩蘭、石菖蒲;食欲亢進加黃芩;伴畏寒者加桂枝;伴乏力明顯時加生黃芪。
6.脾腎陽虛:證見:肥胖,畏寒肢冷,疲乏無力,腰膝酸軟,面目浮腫,腹脹便溏,舌淡苔薄或薄膩,脈沉細無力。治法:溫腎健脾。方藥:真武湯合防己黃芪湯加減。如腰膝酸軟明顯可加牛膝;動則喘作可重用黃芪,加澤瀉。便溏腹脹突出者加佛手。
7.陰虛內熱:證見:肥胖,頭昏眼花,頭脹頭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低熱,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微弦。治法:滋陰清熱。方藥:一貫煎加減。如熱象明顯可加黃柏、知母;氣滯明顯可加枳殼、山楂。
1.單方驗方:①草決明:炒熟研末,3~5 g,每日2~3次。②茵陳10 g,制何首烏10 g,澤瀉10 g,草決明10 g。水煎服。
2.針灸:①體針:針刺可使基礎胃活動水平降低并能延遲餐后胃排空時間而降低食欲。取穴:梁丘、公孫、三陰交、內關、豐隆、關元、足三里、天樞、曲池等穴。主張分型取穴:痰濕中阻、脾失健運,取內關、水分、天樞、關元、豐隆(以上用平補平瀉),三陰交、列缺(以上用補法);胃亢脾弱,濕熱內蘊,取曲池、支溝、四滿、三陰交(以上用平補平瀉),內庭 、腹結(以上用瀉法);沖任失調,帶脈不和,取支溝、中注(以上用平補法),關元、帶脈、血海、太溪(以上用補法)。隔日1次,留針30 min,15天為1個療程。②耳針:取內分泌、神門、脾為主穴,配以其他穴位。如有氣喘多汗,加肺穴;心慌心悸,加心穴;易饑多食,加胃穴;下肢浮腫,加三焦穴;便秘,加大腸穴;小便不利,加尿道穴。一般每次選擇1個主穴,1~2個配穴,留針5~7天,交換另一組主、配穴,1~2個月為1個療程,多雙耳同時換穴位,也可一組穴位兩耳相互交換,用王不留行籽貼埋。
3.推拿按摩:按摩患者取臥位,術者按肺經、胃經、脾經、膀胱經走向進行按摩推拿、點穴。腹部按摩減肥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常用穴位有關元、天樞、中脘。手法有:①二指疊按法:即食指、中指重疊置于按摩部位,按的輕重以手下有脈搏跳動和病人不痛為宜,原則是“輕不離皮,重不摩骨”,似有似無。②波浪式推壓法:兩手手指并攏,自然伸直,左手掌置于右手指背上,左右掌指平貼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繼而左手掌用力向后壓,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動,似水中的浪花。
4.中西醫結合治療:輕度肥胖者通過控制飲食、加強活動一般可以改善癥狀。中度以上肥胖者,尤其伴發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并發癥時,除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外,還需積極配合西藥對合并癥進行治療,防止合并癥的進一步惡化。
預防本癥常較治療更易奏效而重要。必須強調適當控制進食量,特別是自覺避免高糖、高脂肪及高熱量飲食,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鍛煉。
1.積極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根據不同年齡、工作條件制定飲食結構標準、食量標準及活動量。
2.提倡從新生兒開始就施行科學飲食、合理喂養與營養,并加以行為矯正、心理修復、運動鍛煉,保持良好習慣,限制飲食,增加運動,限制長時間看電視。
3.對單純性肥胖無合并癥者,積極進行飲食控制,加強運動,配合中、西藥物及針灸、耳針、按摩、氣功等措施,使體重逐漸降低,以每月減少 1 kg為合適。
4.對肥胖已出現合并癥者,在治療肥胖病的基礎上還應積極運用中西醫結合用藥治療合并癥,以免合并癥發展、惡化。
5.凡兒童、青春發育期、婦女產后及絕經期、男性中年以后或病后恢復期,特別有肥胖家族史者尤應注意,應自覺地長期堅持節食與運動的防治原則,避免依賴藥物和濫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