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蕾 劉 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100078)
失眠癥屬于中醫“不寐”范疇,是指睡眠時間經常不夠或睡不沉熟。輕者入睡困難,或睡中易醒,或時寐時醒,嚴重者可徹夜不眠。目前西醫治療主要應用苯二氮卓類藥物,長期服用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且臨床副作用較多。筆者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運用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98例失眠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57例;年齡25~76歲,平均49.5±8.2歲;病程1周~12年,其中<半年者26例,半年~2年者38例,2年以上者34例;初次就診者31例,之前接受過中西醫治療者67例,療效欠理想。
臨床癥狀:失眠,入睡困難,入睡后易醒,醒后難以再入睡或時睡時醒,伴有多夢,心悸乏力,食少納呆,頭暈耳鳴,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診斷標準[1]:①有失眠的典型癥狀:入睡困難,時常覺醒,睡而不穩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過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h。②有反復發作史。
治法以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為主。方用歸脾湯加減:黨參15g,白術10g,黃芪15g,當歸12g,茯神15g,遠志10g,炒酸棗仁15g,木香6g,龍眼肉10g,夜交藤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棗5粒。大便干結者加柏子仁30g,枳實10g;心悸加丹參15g,檀香10g,砂仁10g;脅痛加柴胡10g,郁金10g,枳殼10g;舌苔厚膩加藿香10g,佩蘭10g。7天調整一次方藥,半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有不適隨時調整用藥。2~4個療程觀察療效。
療效標準: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蛩邥r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深度較前增加;有效:臨床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癥狀及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加重者。
結果:本組治愈47例,顯效21例,有效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4.9%。
失眠是常見的睡眠障礙癥,發病機理非常復雜,西醫治療主要運用抑制睡眠中樞興奮性的藥物,近期療效較好,但易出現日間困倦、藥物依賴性及停藥后戒斷癥狀。
中醫認為,引起失眠的原因總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主要病位在心,病理變化屬于陽盛陰衰,陰虛不能納陽,或陽盛不得入陰,陰陽不交。心主血,脾統血,思慮過度則傷神,暗耗心血,氣血不和,心脾兩虛,心無所養則出現失眠。歸脾湯出自宋代嚴用和的《濟生方》,主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失眠健忘等。方中黨參、黃芪、白術補脾氣,運化水谷生血,使心得血養;當歸、龍眼肉補血養心安神;茯神、酸棗仁、遠志、夜交藤寧心以安神;木香柔肝解郁;炙甘草引藥入脾。諸藥配伍,共奏補氣健脾、養心安神之效。臨床上每見心脾兩虛證的失眠癥用歸脾湯加減能提高睡眠質量。由于失眠屬于心神病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精神調攝,保持精神舒暢,并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建立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時間,睡眠環境要求安靜、避開光線刺激,避免睡前喝茶、喝濃咖啡、飲酒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