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一
吉林省公主嶺市婦幼保健院,吉林 公主嶺 136100
所謂的誤差,是指檢測結果與所測樣本的實際指標(又稱真值)的接近程度。越接近真值的誤差越小,其結果的準確性越高。總體來說誤差包括允許誤差和非允許誤差。在實驗室里誤差分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和過失誤差。正確地分析檢驗結果越限誤差,對于加強實驗管理,減少誤差,提高實驗診斷質量至關重要。本文從吸取教訓的角度,對2000年4月至2010年4月間發生的62次檢驗誤差,進行了總結分析,并采取了相應對策。
本科每年為臨床提供數以萬計的實驗數據,雖然絕大多數檢測指標能比較真實地反映病情,但也存在越限誤差,本科在十年中共發生越限誤差62次,其中構成檢驗差錯2次,即發出錯誤報告者,其余均由本科人員把關糾正。
臨床科采送標本造成的越限誤差28次,占45.2%,其中技術性失誤12次,如給患者輸氯化鉀、輸葡萄糖的同時,抽血測血糖、血鉀,病人輸液過程中,從同側肢體抽血,甚至從輸液管中取“血”,抽出來的有一半是輸進的液體,嚴重影響檢驗結果,造成6次檢驗結果失真。有2次因護士給患者注射酚紅量過多,使酚紅試驗結果超過100%。有2次因標本采集部位不當導致假陰性。
臨床科過失原因16次,如有3次因護士抽血貼錯患者姓名而險致張冠李戴 (本科在檢測中發現糾正)。有2次因留尿計時不準,使結果偏離真實。有4次因抽血量不準確,如ESR測定,按要求抗凝劑與血液比例為1:4,總量為2ml,抗凝劑與血液比例不對,使結果波動很大。因護士未讓患者沖洗會陰,造成5次尿檢結果顯著波動。精液標本應全量收集于干燥、清潔的容器內,有2次因收集不全或收集在避孕套內使結果嚴重失真。
實驗者誤差34次,占54.8%,其中技術誤差7次,如胸腔穿刺液查膽固醇結晶,有2次因經驗不足,使紅細胞多掩蓋而致假陰性,后經老同志稀釋標本和用乙酸處理才復檢查到。有一次將新型隱球菌誤計為腦脊液中的白細胞,后經細菌室查到該菌方待糾正。有一例晚期梅毒病人血清中抗體過高,致康氏反應出現罕見的前帶現象而誤報陰性,臨床科仍難排除梅毒,要求復檢,復檢結果與前次相同,第一管有微細顆粒,于是將血清稀釋5、10、20倍重測,結果10~20稀釋血清呈強陽性反應。由于冷凝集等原因造成血型報錯也偶有發生。
實驗者過失誤差27次,其中因采耳血擠壓過重,血中有少許凝絲,吸量不足等原因,導致血象誤差12次 (多在復查中糾正),因采錯血、編錯號、報錯單位、做錯項目,抄錯結果造成失誤15次,其中有2次發出了錯誤報告而定為差錯,其余為本科在發報告前糾正。
越限誤差既有臨床科的原因,更應重視實驗者的失誤。我們從本科入手,進行整頓,并采取減少誤差的對策。
在加強人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責任心的前提下,采取了七條對策:一是統一方法和判定標準,健全操作卡片;二是實行崗位責任制,加強自控與互控,并與獎懲掛鉤;三是購置定值血清,加強室內生化質控;四是利用室間質控反饋信息校正實驗;五是堅持核查制度,重點項目雙查雙簽;六是堅持異常結果主動與臨床聯系和復查;七是舉辦在職檢訓班,提高人員技術素質。
對于臨床的原因,病人準備和標本采集是檢驗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之一。由于病人受到各種內在和外界的影響,可使檢驗結果產生或大或小的誤差,為此檢驗前病人須作適當準備,可減少隨機分析誤差。病人準備除了特殊檢驗有專門規定外,一般要求病人處于安靜狀態,生活飲食處于日常狀態,目前已公認無能無力、過度空腹、飲食、飲酒、吸煙及姿勢體位等可影響某些檢驗結果,病人準備還應考慮病人的生物鐘規律,因此復查以在大體相同的時間采樣為好。采血時止血帶結扎過久,也是一種誤差因素,如以結扎1min的樣品結果為基數,則結扎3min,可使血漿總蛋白增加5%,膽固醇增加5%,鐵增加6%,膽紅素增加8%。血氣和PH值測定的血液以動脈血為原則,且不可漏氣。細菌培養的樣品要采用無菌技術,防止污染。血培養應在發熱初期或發熱高峰期采血、要求選擇在應用抗生素治療之前,對已用藥而不能終止的病人,也應在下次用藥之前采血,不可邊輸注抗生素邊采血化驗。
總之,檢驗科必須加強與臨床聯系,經常與護理人員就標本采集問題溝通交流,作好檢驗標本采集的培訓。向臨床護理人員提供送檢標本采集指南 (或規范)一類書面文件,作為護理人員采集、送檢、輸送、保存檢驗標本的依據。與護理人員一道共同做好檢驗標本的采集工作,為保證檢驗分析結果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