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焱 楊旭東 靳世敏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吉林 通化 134003
宮頸癌的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嚴重威脅著女性健康和安全。近年,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正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宮頸癌的癌前病變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發展到宮頸癌大約是10年的時間。因此,預防宮頸癌可以通過早期篩查和早期干預來實現[1]。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5月至7月份在我院門診行宮頸病變普查,主訴年齡在20~60歲之間,平均39.5歲,有性生活史而無臨床癥狀 (白帶異常,接觸性出血,宮頸糜爛史等)的1462名婦女,在自愿的基礎上,常規行宮頸細胞學篩查。
1.2 研究方法
1.2.1 1462名婦女避開月經期,3天內無性生活史。將宮頸刷插入宮頸管內圍繞宮頸順時針方向旋轉放置5周,放入保存液中,經離心、細胞染色,制成薄層細胞于載玻片上,由專業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閱片診斷。
1.2.2 細胞學采用2001年國際癌癥協會 (NCI)推薦的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類標準,即正常范圍(WNL)、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 (ASC-US)、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度病變 (HSIL,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鱗狀細胞癌 (SCC)、意義不明的不典型腺細胞(AGUS)和腺癌 (AC)。將≥ASC-US和AGUS定為細胞學陽性病變。
1.2.3 TBS細胞學分類為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者,可進行高危型HPV-DNA檢測。
1.2.4 若高危型HPV-DNA陽性,TBS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或以上者,進行陰道鏡下宮頸活檢。陰道鏡下經醋酸試驗和碘試驗后見異常宮頸圖像者,在該部位取活檢;未見明顯異常圖像,則在3、6、9、12點取活檢。病理診斷包括正常或炎癥、CIN I、CIN II、CIN III、早期浸潤癌和浸潤癌。將≥CIN I級定為病理學陽性病變。
1.3 統計學處理 以宮頸組織病理學診斷作為金標準。統計學分析采用X2檢驗。
2.1 發病年齡特點 138例LPT陽性病例中,20~30歲34例,31~40歲58例,41~50歲40例,51~60歲6例。32例CINⅡ、CINⅢ中,20~30歲2例,31~40歲20例,41~50歲8例,51~60歲2例。2例宮頸原位癌41-50歲。合并HPV感染94例,20-30歲56例,31-40歲26例,41-50歲10例,51-60歲2例。宮頸CIN以31~40歲多見,宮頸癌多發年齡為41~50歲。
2.2 LPT篩查細胞學檢查 1462例LPT篩查中,138例陽性,陽性占9.43%。138例陽性病例中,ASC-US 62例(44.76%),ASC-H 14例 (11.19%),LSIL 36例(26.57%),HSIL 18例 (13.29%),鱗狀細胞癌 2例(1.4%),HPV感染94例 (6.43%)。
2.3 陰道鏡與陰道鏡下宮頸病理活檢 138例陽性者均行陰道鏡檢查,其中正常圖像54例,檢出宮頸CINⅠ6例,CIN II 4例;圖像異常84例,檢出CIN 70例,兩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4 LPT篩查與陰道鏡下宮頸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138例LPT報告,62例ASC-US中,50例炎癥伴局部鱗狀上皮呈輕至中度增生、6例炎性息肉、6例CINⅠ;14例ASC-H中,2例炎癥、4例CINⅠ、6例CINⅡ、2例CINⅢ;36例LSIL中,8例炎癥、16例CINⅠ、4例尖銳濕疣、8例CINⅡ;18例HSIL中,2例CINⅠ、14例CINⅡ、2例CINⅢ、2例原位鱗癌。
宮頸癌是CIN經過長時間發展的,CINⅠ、CINⅡ、CINⅢ發展癌的危險性分別為15%、30%、45%[2],因此早期發現宮頸癌、癌前病變是降低宮頸癌發病的有效手段。我院用于篩查、診治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常規診斷技術,包括宮頸細胞學 (CervicalCytology)、陰道鏡 (Colposcopy)與宮頸病理學 (Cervi2cal Pathology)。本組1462例篩查者中,138例陽性,檢出率為9.43%,行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結果慢性宮頸炎66例 (4.5%),尖銳濕疣4例 (0.27%),CINⅠ28例 (1.91%),CINⅡ 28例 (1.91%),CINⅢ 4例(0.27%),宮頸癌2例 (0.14%),提示LPT篩查的病變主要是宮頸上皮內病變。本組138例LPT陽性及CINⅡ、CINⅢ患者中,均以31~40歲年齡患病人數最多,分別是40.56%。臨床上CIN多無特殊癥狀,均于體檢普查中發現,由于CIN一般無癥狀或癥狀很輕而不足以引起患者的重視,從而造成宮頸癌患者來就診時已是中晚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宮頸光滑者也有CIN及原位癌,本組有6例CINI,4例CINII,所以,不應以有宮頸糜爛才可能出現CIN,有癥狀及體征的患者才進行宮頸細胞學篩查,這就造成患者漏診。筆者認為對18歲以上凡有性生活的婦女應每年進行一次液基薄層宮頸細胞學篩查,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應引起醫務工作者和廣大婦女們的高度重視。因此,LPT檢查可作為宮頸疾病篩查的有效方法。LPT是診斷宮頸疾病的初篩手段,陰道鏡檢查通過對宮頸、陰道、外陰的病變部位放大及醋酸試驗后觀察宮頸表面的上皮和血管的形態,初步判斷病變的性質,并對最嚴重的病變處取活檢,對早期發現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有重要價值[3]。在ASC上皮細胞不正常的危險程度明顯,對連續2次細胞學診斷ASC-US的患者,則應立即在陰道鏡指導下取活檢進行組織學觀察。對于ASC-US年齡小于35歲的ASC-US患者,更應引起注意,宜首選陰道鏡檢查。對ASC-H應及時行陰道鏡下病理活檢,以免出現漏診。宮頸細胞學的結果異常,意味著從正常人群篩出可能發生CIN與宮頸癌的高危人群。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無癥狀婦女亦應每年行宮頸病變篩查,既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又可避免過度治療,對預防宮頸癌意義重大,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Renshaw AA,Young NA,Birdsong GG,et al.Comparison lf performance of clnventional and ThinPrep gynecologic preparations in 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ynecologic Cytology Program 〔J〕.Arch Pathol Lab Med,2004,128:17-22
[2]林巧稚.婦科腫瘤學[M].第 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2
[3]李晨,狄文.液基細胞學配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早期病變篩查中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4):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