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恩仁
湖北省宣恩縣民族醫院,湖北 宣恩 445500
近年來,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社會上的應酬日益盛行,導致脂肪肝的發病率日漸增高,如治療不及時可發展為肝硬化。筆者臨床接觸該病較多,用自擬消脂護肝湯治療此類患者50例,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50例脂肪肝病人均系門診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齡20~62歲之間,平均37歲。年齡最小者20歲,最大者62歲;肥胖體型47例,有飲酒史者32例,合并高脂血癥者47例,有肝炎病史28例,有糖尿病史15例。對照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齡在21~66之間,平均38歲,年齡最小者21歲,最大者66歲;合并高脂血癥者26例,有糖尿病史9例,肥胖體型26例,有飲酒史者18例,有肝炎病史15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血脂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所有患者均按下列條件診斷[1]:①患者肝區不適或隱痛、腹脹、納呆、乏力、口干、口苦、便秘;②經B超檢查確診為脂肪肝并有高脂血癥,血清總膽固醇 (TC)≥5.7mmol/L或甘油三酯 (TG)≥1.71mmol/L;③伴有肝功能異常ALT>40U/L或y-GT>50U/L;④或急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均予排除。
3.1 治療組:用消脂護肝湯:山楂30g、草決明20g、郁金20g、柴胡10g、陳皮20g、丹參20g、茯苓15g、澤瀉20g、白術12g、何首烏15g、法夏15g、蒼術12g、厚樸12g、枳殼12g、黃精20g、大黃12g。肝區脹滿或腹痛加玄胡索、姜黃、白芍各15g;食欲不振加神曲、麥芽各15g;食欲過旺加黃連6g、蒲公英12g;倦怠乏力加黨參、黃芪各20g;腰膝酸軟加枸杞20g、桑寄生30g;TBIL升高加茵陳20g、五味15g、田基黃20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30日為一個療程,一般連用3個療程。
3.2 對照組:服用脂必妥膠囊 (成都地奧泓九制藥廠生產)0.24g/次,2次/a,維生素E100mg/次,3次/a,30天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3.3 觀察方法:記錄患者癥狀、體征變化及飲食、體重等情況。治療前行B超檢查肝、膽、胰、脾,檢測血脂、肝功能。
3.4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正常,血膽固醇,甘油三酯恢復正常,B超提示肝臟聲像圖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肝功能、血膽固醇、甘油三酯較治療前下降≥50%,B超肝臟聲像圖明顯改善。無效,癥狀,休征及B超,實驗室檢查指標達不到以上標準。
治療組臨床治愈19例 (38%),好轉26例 (52%),無效5例(10%),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分別為8例(28.57%),11例 (39.28%),9例 (32.14%),總有效率為67.85%。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及預防保健措施的相對滯后,脂肪肝發病率仍在上升。脂肪肝是由于肝臟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過量脂肪在肝內持久沉積所致的疾病。祖國醫學無“脂肪肝”之病名,它可歸屬于“脅痛”、“積聚”、“痰證”的范疇,正如《濟生方》云:“善攝者,謹于和調,使一食一飲,入于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之患”?!端貑枴け哉摗?“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本C上所述,脂肪肝病因與飲食不節、起居失常有關,患者或食欲旺盛,飲食過量,或嗜醇酒厚味,日久傷脾,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損則失其疏泄條件之功,水谷精微輸布排泄失常,水谷精微的多余部分轉化為脂肪貯存于皮下及肝臟等組織;或本體陰虛,或陰損及陽,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傳輸成為食濁痰滯。多數患者形體肥胖,加上懈怠多臥或懶于運動,濁壅不行,更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出現肝郁脾虛,痰濁壅塞,氣滯血瘀諸癥。因此,在治療上我們以疏肝解郁、理氣、活血祛瘀,健脾化痰消脂為大法,自擬消脂護肝湯治療脂肪肝取得顯著療效。方中柴胡、枳殼一升一降,條達肝氣;蒼術、厚樸均有保肝作用,可減輕肝損傷時肝細胞變性壞死的病變程度[2];山楂、草決明、澤瀉具有降低血脂、抑制脂肪在肝內沉積,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3];何首烏、黃精培補肝腎,并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在肝內的沉積;郁金、丹參入肝經活血化瘀;大黃蕩滌腸胃;丹參、大黃兩者均有改善微循環,抑制膠原增生的作用,能預防和阻斷肝纖維化的發生和發展;陳皮、茯苓、法夏、白術滲濕化痰、健脾消食,脾健則水谷精微滋養機體而杜絕生痰之源。全方配合使用具有疏肝利膽,活血化瘀,健脾滲濕,降脂之功效。臨床觀察顯示,消脂護肝湯在消除臨床癥狀、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改善肝臟影像與癥狀表現諸方面,其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并未有任何毒副作用,說明該方治療脂肪肝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和進一步研究。
[1]梁擴寰主編.肝臟病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6.
[2]沈映君.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18.
[3]趙文霞,段榮章,苗明三,等.脂肝樂膠囊治療痰濕瘀阻型脂肪肝的臨床與實驗室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8):45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