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紅
山西省汾陽醫院兒科,山西 汾陽 032200
新生兒黃疸是兒科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在發生高未結合膽紅素的患兒中,母乳喂養且未發現致病因素的占80%。近年來隨著母乳喂養的推廣,母乳性黃疸 (BMJ)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本文對我院86例確診為BMJ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減少誤診,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兒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黃疸患兒156例,其中86例確診為母乳性黃疸。男47例,女39例;就診日齡3~48天;早產兒12例,足月兒74例。足月兒平均體重3.6kg,早產兒平均體重2.2kg;均為母乳喂養兒,無窒息、產傷及頭顱血腫。所有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黃疸。檢查血清總膽紅素濃度 (TB)205.7~456.2μmol/L,以未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其中 TB<221μmol/L者為11例,221~257μmol/L者17例,TB>257~342μmol/L者39例,TB>342μmol/L者19例。患兒一般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體重增加,無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尿、大便顏色正常。體格檢查除有黃疸外完全健康,無陽性體征發現。輔助檢查: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網織紅細胞、紅細胞形態均正常,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 (-),TORCH(-),抗人球蛋白試驗 (-),肝膽B超正常,排除ABO及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黃疸的可能。
1.2 診斷標準 母乳性黃疸診斷標準:[1](1)純母乳喂養,足月兒多見; (2)生理性黃疸期內 (2 d~14 d)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退而消退;(3)血清膽紅素的升高以未結合膽紅素為主;(4)患兒一般狀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吃奶好,體重增加正常;(5)排除引起黃疸的其他常見原因,如溶血、感染、窒息、先天性膽道畸形、新生兒及嬰兒肝炎綜合征、頭顱血腫、肝功能障礙及遺傳代謝性疾病;(6)停喂母乳2 d~3 d,黃疸即明顯減輕,重新哺乳,膽紅素再度上升,但不會達到原來的程度。
1.3 治療方法 根據血清膽紅素水平: (1)TB<221μmol/,可不中斷母乳喂養,采用少量多次喂養方法,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重吸收。同時嚴密觀察黃疸情況,并口服貝飛達210 mg,分3次服用; (2)TB在221~257μmol/L者,停母乳喂養48~72 h,代以配方奶喂養,口服貝飛達210 mg,分3次服用; (3)TB>257μmol/L者,停母乳喂養48~72 h,代以配方奶喂養,光療q12 h,共2~3次,口服貝飛達210 mg,分3次服用。
1.4 結果 本組病例全部治愈,無一例膽紅素腦病發生。
2.1 母乳性黃疸 (breast milk jaundice,BMJ)由美國Arias等學者于1960年首先報道,其臨床主要特征是母乳喂養后不久,新生兒即出現黃疸[2]分為早發型和遲發型。而患兒無其他異常。近年來隨著母乳喂養的大力提倡,其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國內外對母乳性黃疸的研究逐漸增多。但迄今為止,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與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關系較為密切。β-葡萄糖醛苷酶 (β-GD)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2],它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鏈,使腸道的直接膽紅素轉化為未結合膽紅素,后者是一種脂溶的非極性物質,易于在小腸重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引起黃疸。新生兒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增加的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4]:(1)新生兒小腸內β-GD含量豐富,它來自3個方面:母乳中含有β-GD可通過喂奶而供給新生兒;新生兒自身產生;新生兒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后即能產生細菌性β-GD。新生兒期主要來自母乳,而后兩者產量較少。(2)β-GD活性高。(3)攝入熱量不足,當新生兒攝入不足時,腸蠕動減少或因開奶延遲,腸道正常菌群建立晚,均可使經腸道結合膽紅素排泄減少。由于母乳β-GD是新生兒小腸β-GD的主要來源,在母乳性黃疸新生兒,母乳β-GD活性濃度較高,喂哺母乳后患兒腸道β-GD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加,β-GD可很快使結合膽紅素分解為未結合膽紅素,迅速從腸道吸收,增加腸-肝循環,從而產生母乳性黃疸。
2.2 干預治療 目前,對新生兒黃疸干預和治療存在很大差異,不僅采取不同治療膽紅素水平,且受新生兒健康狀況、日齡、胎齡及臨床醫師經驗多種因素影響[5]。本病治療尚無統一意見,本組病例中對血清膽紅素濃度不超過221μmol/L時,可不中斷母乳喂養,采用少量多次喂養方法,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重吸收。同時嚴密觀察黃疸情況。當TB>257μmol/L時可暫停母乳喂養48~72 h,代以配方奶喂養。TB>257~342μmol/L者,暫停母乳48~72 h,代以配方奶喂養,給予光療。光療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膽紅素而無明顯的遠期副作用,是治療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的有效、安全和經濟的手段。微生態調節劑雙歧三聯活菌腸溶膠囊所含糞腸球菌、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能抑制腸道中p一GD活性,改善腸道環境,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中膽紅素值。所以能明顯降低母乳性黃疽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預防膽紅素膽病發生,。本組病例全部治愈,無1例膽紅素腦病發生。
母乳性黃疸預后良好,一般對嬰兒無大的影響,且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因BMJ引起膽紅素腦病的報告[3]。由于目前尚缺乏可靠實用的特異性實驗室檢測診斷手段確診BMJ,本病臨床主要靠排除其它引起黃疸的原因及停母乳觀察黃疸消除程度來確診,以免誤診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后果。
[1]常立文,劉婕,陳曄.母乳性黃疸的診斷和治療[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16(5):272-273
[2]周曉光,楊杰,楊琳云,等.β-葡萄糖醛苷酶在母乳性黃疸發病中的作用[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3):159-161.
[3]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