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向明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內蒙 錫林郭勒盟 026000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多發病,類似于蒙醫的“圖來”病范疇。本病主要由于協日烏素增盛,與血交博流注關節,導致局部氣血運行受阻,終則使四肢關節畸形,萎縮為特征的疾病。蒙醫分為血型、希拉烏素型、巴達干型三種。筆者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間,應用蒙藥扎沖-13位丸結合蒙醫藥浴治療,希拉烏素型、巴達干型類風濕性關節炎106例,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6.2%,證明蒙藥扎沖-13位丸結合蒙醫藥浴,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明顯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資料共106例,男性35例,女性71例,年齡年齡40-66歲,平均年齡50歲,病程1-10年、平均7年,普通型85例,典型21例,
根據關節疼痛程度屬重度17例,中度47例,輕度42例。
1.2 診斷標準 ①癥狀:自覺早晨起床后病變關節感覺僵硬及關節疼痛。少數有高熱、乏力、全身不適。②體征:有關節壓痛,關節畸形。③血生化檢查:血沉和C反應蛋白常升高,活動期血小板可增高,檢測IgM型RF可陽性。
2.1 蒙藥治療 根據病情給予蒙藥扎沖-13位丸治療,輕度者每晚睡前5粒溫開水送服,中重度患者每晚睡前7粒-9粒溫開水送服。
2.2 蒙藥醫浴 根據病情給予蒙醫藥浴治療:輕度者藥浴時間每次20分鐘藥浴,溫度在25-37℃,一天1次,7天為一個療程。中重度者藥浴時間每次30-40分鐘,藥浴溫度在37-42℃,一天2次,14-21天一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癥狀和體征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及主體征基本消失,功能有較好改善。好轉癥狀及體征減輕,天氣變化和勞累時有明顯不適。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46例,占43.4%。顯效32例,占30.2%。好轉24例,占22.6%。無效4人,占3.8%總有效率96.2%。
3.3 不良反應 3例患者服藥后有口舌發麻等癥狀,減少劑量或調整服藥時間后癥狀自行緩解,6例患者出現胃脘部不適癥狀,改餐后服藥后自行消失。
薩某、女、45歲,2010年8月6日初診。自覺全身關節疼痛反復發作5年余,半年前在冷庫工作一個月后,病情加重,全身關節疼痛伴腫脹,活動受限。曾服用西藥和中藥未能治愈。前來我院診治。查體:全身關節有壓痛,關節腫脹,以小關節為明顯。成對稱性。輔助檢查:血生
化示 (1)RF:陽性 (2)血沉106mm/h(3)C反應蛋白38mg/L患者每晚睡前扎沖-13位丸7粒開水送服,蒙醫藥浴時間每天20分鐘,藥浴溫度在25一37℃一天1次,治療14天后關節疼痛好轉,4周后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易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異致性、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蒙醫認為病機由飲食起居與失調,如:晝眼生熱、靜坐少動、勞累過度等導致氣血功能紊亂成為氣滯血瘀客流與拇指或時關節等處。初期以局部癥狀為主,皮膚紅腫熱痛,灼熱感或青色斑點刺痛、或串痛,全身乏力呵欠等病邪侵襲皮膚及血液癥狀。此時若不能及時根除病灶而發展至全身各處筋、脈、骨關節可出現關節腫脹、堅硬、刺痛難忍、功能障礙、直至變形,病情反復發作,尤以骨關節處撕裂樣疼痛。所以,此病的病因主要是希拉烏素及巴達干。治療要用扎沖
一13位丸結合蒙醫藥浴。本方扎沖-13位丸中制草烏、訶子、石菖薄、廣木香、麝香等殺“粘”,消腫、散結、除濕之效,蒙醫藥浴以冬青葉、刺柏葉、水柏枝、麻黃、小白蒿所組成。是利用浴水的溫度和藥物作用刺激皮膚,發汗使皮膚發紅,血管擴張,脈搏加快、心搏出量增加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排出皮膚、肌肉、關節腔內黃水,恢復筋絡功能,祛風濕、除濁熱、腎寒之效,在臨床上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