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忠良,董越勇,朱 瑩
(浙江省農業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21世紀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浙江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農業信息基礎網絡日漸完善,信息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信息工作管理體系得到健全,信息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基層農村信息意識得到提升。“十一五”建設的巨大成就,為“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和新階段農業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從客觀上講,浙江農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仍有諸多問題亟待破解。許多地方對農業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尚未認識到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生產、經營、科學管理與決策乃至對農村經濟、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重要性。當前浙江正處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農業信息化建設既要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又需支撐進而引領農業現代化,已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
多年來,中央和浙江省都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明確在加快改革農技推廣體系過程中,要把“農業公共信息”服務作為農技推廣機構承擔的主要職能之一。以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標志,農業信息服務在政府職能轉變中的重要地位得以確立,農業部門要為農業發展提供及時、準確、權威的信息服務。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指明了農業信息化發展方向是“推進農業信息服務技術發展,重點開發信息采集、精準作業和管理信息、農村遠程數字化和可視化、氣象預測預報和災害預警等技術,完善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進而要求“推進農村信息化,積極支持農村電信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2011年3月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把“發展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要舉措,把“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中央對信息化的重大戰略部署,為農業信息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浙江省制定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更是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深入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組建現代農村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因此,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裝備現代農業,通過信息服務實現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通過提高信息化水平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緊迫任務。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出的重大決策。201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三化同步”是“十二五”“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2011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指出,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2011年初召開的浙江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趙洪祝書記則對推進“三化同步”發展提出具體的要求,強調農業現代化滯后是“三化”發展不夠同步的突出問題,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務必在加快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統一謀劃發展、統籌推進轉型,努力在“十二五”期間取得突破性進展。推進“三化同步”發展,要遵循現代化建設規律,著力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而這一切都需要農業信息化的全面融合,實現智能設施裝備農業、信息技術改造農業、信息產業提升農業、信息工具推進農業。農業信息化技術也正在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無論是科學監測、科學種植、幫助農民抗災、減災,還是開展農產品營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各方面的應用越來越深入,信息技術與農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促進了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新機遇下,大力進行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已是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農業信息化早已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五化”息息相關。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信息化與工業化這“兩化”融合又是核心,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進程加快,也將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升級、信息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在“三化同步”新形勢下,“五化并舉”、“兩化融合”,也給農業信息化不斷深化提供了新的動力。信息化既是一個技術的進程,又是一個社會的進程。它要求在產品或服務的生產過程中實現管理流程、組織機構、生產技能以及生產工具的變革。具體到農業信息化則是指為全面提高農村經濟運行效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農民生活質量,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各領域不斷推廣和應用計算機、通信、網絡等信息技術和其他相關智能技術的動態發展過程。其內涵主要有6個領域:一是農業生產管理信息化,二是農業科學技術信息化,三是農業經營管理信息化,四是農村市場流通信息化,五是農業資源環境信息化,六是農民生活消費信息化。因此,通過農業信息化引領,繼而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生產經營電子化、農業管理扁平化,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已成為社會的高度共識?,F代農業的發展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高,只有充分掌握了信息,有豐富的信息來源做依據,才能科學判斷浙江現代農業發展的狀態和努力的方向,政府部門才能做出科學決策,農業新型主體才能把握生產、了解市場。新挑戰前,信息化建設要從促進浙江走在現代農業前列、充分滿足“三農”信息需求的高度來認識,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充分應用信息工具,推動當地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服務現代農民。
推進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現代農業要發展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持和服務。只有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運行、科學化管理,才能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技術活力,滿足現代農業所需要的充分信息與完善市場的客觀要求。
給農民群眾提供各種政策信息、技術信息、氣象信息、市場信息和就業信息,可有效改善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就業環境,幫助農民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效率,規避農產品市場風險,有利于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通過信息服務,農民群眾將更加體會到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增強信息化應用的自覺性,這對于農村基層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對于農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服務內容方面,要強化科技和市場、農產品買賣信息,突出農民增收這一主線,使農業信息服務與農民的切身利益掛鉤,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和流通中的實際問題,真正讓農民從獲取信息中得到實惠。
農業信息化建設要讓農村可以用、適合用,還要用得起、用得上。農業部門要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當仁不讓地聯合相關管理部門統籌、協調、指導好當地農村信息服務的良性互動,從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高度,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建立競爭激勵機制,發展不同特色的信息服務模式,促其向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推進農業信息化,是提高農業管理效率、推進電子政務、形成網上政府的有效舉措。提高政府的監管能力、辦公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必須有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有力支撐。浙江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逐步實施,信息系統功能的不斷完善,各地農業門戶網站,特別是農民信箱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已成為黨和政府與農民群眾的聯系橋梁,各級政府、涉農部門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
作為信息技術領域一個重要方面的電子政務的迅猛發展,是技術創新與管理體制創新相結合的典范,將會為政府的管理方式帶來深刻的變革,有利于規范部門行為、實現政務公開、提高政務運轉效率、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培養信息化人才。農業電子政務的實施使農業部門成為推進農業信息化的主導性力量,必將極大促進農業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并實現以信息化帶動產業化的目標。
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這“兩區”建設,是浙江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載體和抓手。當前要把“兩區”作為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新戰場,而且是主戰場,主動為“兩區”提供技術支撐和信息服務,圍繞農業“兩區”建設,整合農業信息資源,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著力提升“兩區”信息化建設水平,示范帶動農業信息化大發展。
要積極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傳感器、智能控制、2D條形碼標識、電子標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發各類農業信息業務應用系統,實現成果轉化,推進農業生產發展。
要整合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標準農田數量管理與質量提升、種質資源、土地承包與流轉、農業項目管理等業務管理系統信息,建設信息高速集散、共享、可視的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管理平臺與業務系統的融合,打造“兩區”數據中心。
要以信息化手段開展全方位的培訓,特別是要培訓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主體信息意識,推動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園區內農業企業、合作社用信息技術改造升級,成為“兩區”建設的骨干力量,切實解決“兩區”誰來建的問題。
要不斷創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信息工作人員進園區、信息跟蹤服務進園區,要積極采取有力措施,圍繞解決“兩區”怎么建的問題開展工作,切實增強“兩區”建設的活力、實力和環境承載力,積極營造“兩區”建設的良好環境。
一方面抓現有農民信箱等信息平臺和相關業務系統的集成與應用,讓已有成熟的系統和服務平臺成為園區信息建設與服務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不斷拓展各類信息新技術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抓新的信息系統開發,并與原有平臺和系統充分融合。
要在產業各環節進行試點示范帶動,加強信息技術組裝配套和系統集成,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經營各環節的大規模應用,依靠科技進步,以信息手段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不斷推進產業信息化,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鏈信息化管理。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應充分把握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歷史性機遇、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規律,緊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積極服務于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兩區”建設,創新發展思路,突破制約瓶頸,加快建設步伐,集中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公共信息服務、農業資源信息管理等三大信息服務平臺,全面構建農業生產信息技術、農業經營信息服務和農業基礎網絡體系建設,促進農業生產過程精準化,農業資源管理數字化,農業設施裝備智能化,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化,農民信息應用信箱化,全面提升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