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斌,陳江彬,王 華
(浙江省臨安市植保土肥站,浙江 臨安 311300)
單季機插稻田雜草群落及其發生規律
胡 斌,陳江彬,王 華
(浙江省臨安市植保土肥站,浙江 臨安 311300)
采用定點、定期系統觀察,對臨安藻溪、板橋、錦城等地單季稻機插栽培田雜草群落進行調查,結果共發現雜草23種,隸屬于14個科17個屬。其中,危害程度達到4級以上的草種有千金子、鴨舌草、矮慈菇、空心蓮子草、節節菜等闊葉雜草,已成為本地單季稻雜草群落的優勢草種。
雜草群落;稻田;機插栽培;出苗動態
由于長期使用同類型化學除草劑,近年來稻田雜草種群發生明顯變化,抗性雜草明顯增多,部分雜草危害明顯加重。為明確本地區稻田雜草的發生及危害情況,研究田間雜草群落演替,摸清水稻雜草出苗動態和發生規律,為草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2010年我們在臨安藻溪、板橋、錦城等地單季稻機插栽培田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有關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在機插單季稻田中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3塊,調查樣方不施任何除草劑,隨機五點取樣,每點套框0.111 m2進行定點調查,在水稻移栽或播種后30,60 d分別調查1次。調查并記錄每樣方內的雜草種類、株數 (稗草等記分蘗數,空心蓮子草等記分枝數)、鮮重等。同時根據雜草株數和分級標準,確定其危害程度。水稻田雜草危害程度分級標準如下:每0.111 m21級雜草1株,2級雜草2株,3級雜草3~5株,4級雜草6~10株,5級雜草10株以上。
在直播單季稻田中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3塊,調查樣方不施任何除草劑,其他栽培措施按常規進行。隨機選取3個0.111 m2的樣方進行定點調查,從水稻播種或移栽后每隔5 d調查記載雜草發生種類和株數,每次調查后用鑷子拔除雜草,一直調查到田間不再有雜草抽出后的第10天為止。
由于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除草劑選擇等的影響,單季稻田雜草種類和優勢草種也有明顯變化。調查結果表明,稻田共有雜草14科17屬23種,主要有稗草、千金子、雙穗雀稗、異型莎草、空心蓮子草、鴨舌草、矮慈菇、節節菜、牛毛氈、丁香蓼、水莎草、鱧腸、陌上菜、席草等[1]。禾本科、莎草科和闊葉雜草種類數分別占21.7%、17.4%和60.9%,其中危害程度達到4級以上的草種有千金子、鴨舌草、矮慈菇、空心蓮子草、節節菜等闊葉雜草,已成為單季稻雜草群落的優勢草種。
從調查情況來看,機插單季稻田雜草于移栽5 d后陸續出苗,10 d達到第1次出苗高峰,一般占總出草量的58.7%左右;第2峰為移栽后25~30 d,一般能占到總出草量的21.9%左右。此外從各高峰期雜草的萌發數量看,禾本科雜草和莎草科雜草主要集中在播后7 d左右,其中萌發最快的雜草為禾本科草,其次為部分莎草科雜草,呈單峰型發生;闊葉類雜草萌發表現為明顯的雙峰型。
通過調查摸清稻田雜草主要種類和優勢草種,明確單季機插稻中千金子、鴨舌草、空心蓮子草、鱧腸、水莎草已成為主要危害草種,防治上應以這5種雜草為主。
從稻田雜草的出苗動態系統觀察可見,第1高峰雜草數量大、發生早,這些雜草危害性大,應是化學防治的主攻目標;綜合稻田雜草的發生規律和除草劑的應用性能,稻田雜草防治適期應在栽秧后10 d左右,此時除草易收到較好的除草效果。
根據調查可知,稻田雜草群落優勢種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演替,對單一稻田而言稻田雜草優勢種類大幅度下降,草相變得相對簡單;但除草劑長期使用使一些耐藥性雜草迅速發展成優勢種群。根據田間草害的發生規律和發生態勢,稻田雜草防治可采取“前期藥除,中期水控、藥補,后期人工拔除”的綜合治理對策;建議農業科研和推廣部門著力研究非化學措施的控草方法,減少稻田雜草對化學除草方法的依賴,建立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控草模式。
[1] 中國農田雜草原色圖譜編委會.中國農田雜草原色圖譜[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S 451.21
A
0528-9017(2011)03-0664-01
文獻著錄格式:胡斌,陳江彬,王華.單季機插稻田雜草群落及其發生規律 [J].浙江農業科學,2011(3):664-665.
2011-01-08
胡 斌 (1966-),男,浙江臨安人,高級農藝師,從事植物保護工作。E-mail:hb3068@sohu.com。
(責任編輯:吳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