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評論員
“海上大慶”詮釋中國發展實踐
■ 文/本刊評論員
當胡錦濤主席應邀訪美的消息公布后,有海外媒體戲言,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應該從奧巴馬與胡錦濤見面時開始。言外之意:中美兩個大國的關系,將決定世界的走向。更有西方媒體說,2011年的“胡奧會”顯示中美關系正在進入“平起平坐”的時代。
當然言重了。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整體實力,中美之間還遠未形成“平起平坐”的局面。胡錦濤訪美期間,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0年宏觀經濟數據。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40萬億元人民幣,若按6.6的匯率計算,折合6萬億美元,僅相當于美國GDP的三分之一強。美國3億人口,中國13億人口,若按人均衡量,中國更落后美國一大截,離“平起平坐”差之遠矣。但世人對中國的6萬億美元似乎更看重。第一,中國的統計數據公布后,日本媒體馬上斷言,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標志著日本時代的結束”。第二,繼2009年中國經濟實現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長10.3%,而這是在金融危機剛剛過去不久的背景下取得的。中國真正令世界傾羨的,正是這種長時間、高質量、高速度的增長潛力。
統計數據令人振奮,但所有關心中國發展的人都知道,為了支撐越做越大的經濟,中國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能源壓力。2010年的經濟增長,與電力、煤炭緊張,“柴油荒”、“氣荒”等如影隨形。2009年中國原油進口首次突破2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而2010年前11個月,中國已累計進口原油2.18億噸,同比增長19.8%,預計全年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5%。
一年比一年高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加大了中國能源安全的脆弱性。盡管國內油氣產量不算低,甚至位居世界前四大產油國行列,但每年約兩億噸的油氣當量,根本無法滿足國內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1.89億噸,比2006年增長500萬噸,但與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車薪。令人欣慰的是,在陸上原油新增儲量難以彌補消耗的情況下,海上油氣勘探開發異軍突起,國內近10年新增石油產量的53%來自海洋,2010年這一比例更是超過80%。“海洋已經成為我國最現實、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區之一”。
2010年,28年躬耕大海的中國海油國內油氣當量突破5000萬噸,一座名副其實的“海上大慶”橫空出世,令全國人民耳目一新。中國海油5000萬噸油氣當量,改寫了國內石油供應格局。在目前兩億噸國內油氣當量中,中國石油以1億噸穩居頭把交椅,中國石化與中國海油平分秋色,各占四分之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盡管中國海油的產量還無法與中國石油相提并論,但海洋石油近年來不俗的增長速度和資源潛力,使得任何人都不敢小覷其未來發展。中國海油已經提出,要在5000萬噸“海上大慶”的基礎上,再建一個5000萬噸的“深海大慶”,兩項相加,便足以與今天的中國石油“平起平坐”。如果再加上正在實施中的“海外大慶”、“LNG大慶”,到2020年左右,中國海油每年可向國內市場提供約兩億噸油氣當量,相當于目前全國的油氣總產量。
中國的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始于改革開放之初,并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探索,逐步發展壯大。海洋石油隊伍本身就是從陸上石油大軍分出來的,他們繼承了中國石油人最寶貴的大慶精神。與兩家“老大哥”相比,中國海油更像一支“輕騎兵”,缺乏海洋勘探開發的經驗,但也少了幾許體制和機制的束縛,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做大做強,典型地詮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從28年前的年產原油9萬噸到今天的5000萬噸,中國海油走出了一條艱苦創業的發展之路,通過他們的實踐,中國已成為世界海洋石油生產大國,并且在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海洋工程技術和大型裝備等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海上大慶”的建成為中國的石油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而“海上大慶”之路的啟示則更為深刻也更為豐富。
從年產原油9萬噸到5000萬噸,中國海油走出了一條艱苦創業的發展之路。“海上大慶”的建成為中國的石油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而“海上大慶”之路的啟示則更為深刻也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