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娥
中石化喜上煤頭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從2010年已經和即將上馬的項目來看,中石化在煤化工的發展更注重化工產業鏈的延伸。與煤炭企業聯合搞煤化工,將是中石化未來的一個業務發展方向。
不直接介入煤炭生產,而是與煤炭企業聯合搞煤化工,這注定是中石化未來的一個業務發展方向。
2010年12月27日,中石化公布了“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任務,其中“積極發展煤化工”被列入規劃中。這是中石化首次將煤化工列入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是對2010年在煤化工產業發展的總結。
種種跡象表明,煤炭液化、煤層氣、煤制烯烴……種種涉及“煤”的項目已經成為寵兒。有專家估計,如果油價維持高于50美元/桶或60美元/桶,預計10年內,煤化工在我國將發展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
在這種背景下,眾多石油巨頭紛紛加入逐鹿新型煤化工產業的行列中,最引人矚目的企業之一當屬中石化。
2010年5月,山西蘭花煤炭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石化集團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山西晉城合作建設年產180萬噸甲醇、60萬噸烯烴項目,項目總投資180億元。
2010年8月,河南鶴壁市與中石化簽訂中石化河南鶴壁煤化一體化項目合作協議。該項目包括煤炭開采與煤化工兩部分,其中煤炭開采由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公司負責,中石化承擔煤化工部分。為此中石化將斥資150億元在當地打造包括年產18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在內的化工產業鏈。這是中國石化首次進軍煤化工產業的標志性事件。
2010年10月,貴州省與中石化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中石化將在貴州省投資815億元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開展油氣勘探開發,建設成品油管道和銷售網絡,加快推進畢節織金循環經濟新區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煤電化一體化”產業項目建設。其中,織金“煤電化一體化”基地計劃分三期建設,總投資520億元。
2010年12月12日,中石化集團與新疆自治區政府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推動中石化在新疆的油氣勘探開發、出疆天然氣管道、煤制天然氣等煤化工項目、煉油化工、油品銷售和網絡等方面的建設。根據協議,中石化計劃建設出疆天然氣外輸管道;加快在準東、伊犁的煤化工項目建設。
2010年12月18日,安徽省中安聯合煤業化工有限公司揭牌儀式暨煤化一體化項目開工典禮在淮南市舉行。在開工典禮上,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和中石化煤化工(淮南)基地同時揭牌。
中安聯合煤業化工有限公司,由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與皖北煤電集團公司按各50%股權比例出資設立,中石化委托儀征化纖公司代為管理。煤化一體化項目首期工程主要包括建設年產400萬噸煤礦和170萬噸甲醇制烯烴及衍生產品項目。

事實已證明,進入2010年以來,隨著國際油價穩步回升,中石化在新型煤化工領域的技術開發與項目推進速度明顯加快。在未來的五年里,這家大型石化央企在中國新型煤化工領域可能會更加活躍。業內專家認為,通過不同路線的技術開發和中試,以及在重要煤炭產地的項目開發,中石化在新型煤化工行業的產業布局已基本浮出水面。
中石化很早之前已經開始布局煤化工領域,但腳步相對一些煤炭企業較慢,主要制約于原料——煤炭。
“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和沿海石化產業集群的形成,壓縮了我國未來化工產業的拓展空間。如何利用國內豐富的煤炭資源在內陸地區實現擴張,決定了中石化未來的發展。”有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稱。
從目前中石化與地方企業合作的煤化工項目布局來看,所有項目在選址上,基本都是在煤炭比較富集的地區。毫無疑問,煤炭資源是煤化工項目立項的關鍵因素之一。
河南鶴壁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多年來,煤炭產業一直作為第一支柱產業支撐著當地的發展。然而,產業單、鏈條短、層次低、規模小的深層次結構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特別是行業巨頭引擎帶動作用的空白,給煤炭產業的長遠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安徽淮南作為國家大型能源基地和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近年來,該市按照“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快新型能源城市建設,在精心打造億噸煤基地、千萬千瓦火電基地的同時,著力建設安徽(淮南)煤化工基地,推動煤炭資源向經濟優勢轉化,形成多元和可持續發展的格局。
新疆的煤炭資源,豐富程度更是不言而喻了。中石化與該地的合作,更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志光認為,中石化在國內的石油資源相對較少,還有一部分上游資產集中于海外。發展多個位于煤炭資源豐富地區的煤化工項目,正好是中石化今后化工產品原料的一個重要補充途徑。
很顯然,中石化與這些煤炭資源富集的地方企業“聯姻”,猶如加入了一支戰斗力極強的艦隊,大大提高中石化在煤化工項目開發中的抗風險能力。
隨著一批批煤化工項目逐步上馬,對地方豐富的煤炭進行深加工后,再通過中石化強大銷售網絡涌入消費能力較強的地區,產業前景將不言自明。
在化工產業鏈上,相比較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只是將初級原料由石油改為煤炭,到后續的聚丙烯、聚烯烴等環節,都是按照傳統工藝生產、傳統技術制造。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志光認為,石油化工與煤化工聯系緊密,都屬于化工范疇內。這給中石化帶來諸多好處,很多環節的技術和設備,可以直接適用于煤化工項目。長期以來,中石化在煤化工及煤制油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技術在國內外居于領先地位。中石化煤制烯烴技術已經中試成熟。
盡管如此,中石化仍然不斷追求更先進的技術,目的很明顯,就是期望已經上馬和即將上馬的諸多煤化工能夠獲得長久發展的動力。
中石化于2006年在鎮海煉化建設了3000噸/年固定床費托合成中試裝置,成立了以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寧波工程公司、鎮海煉化和中科院大化所為核心單位的技術攻關組。2010年,以石科院開發、長嶺煉化分公司生產的RFT-2催化劑為基礎進行了第7輪中試。截至12月2日,裝置在高空速、高轉化率條件下,已穩定運行1000小時,產油總量約180噸,標志著中石化自主知識產權固定床費托合成技術已取得重大進展。
中石化的甲醇制烯烴(S-MTO)技術由上海石化研究院開發,工業試驗裝置位于燕山石化,規模為100噸/天的甲醇進料。2007年中石化在北京燕山石化完成了100噸/天甲醇制烯烴(SMTO)工業試驗裝置。2008年完成了甲醇年進料180萬噸MTO工藝包的開發,具備了設計和建設大型MTO工業化裝置的條件。2009年又設計完成了千噸級S-MTO催化劑生產裝置的工藝設計。
2010年4月,采用S-MTO技術建設的中原石化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項目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標志著S-MTO技術走向工業應用。
中石化近日表示,科技創新“推進器”的作用在2010年已經得到有效發揮。2010年里,合成氣制油、甲醇制烯烴、合成氣制乙二醇等技術突破,為公司戰略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毫無疑問,中石化對煤制甲醇的工藝步驟和烯烴的下游工藝都已經十分熟悉,有許多的商業化生產經驗,這將成為中石化煤化工項目迅速擴張的一把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