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現代公共圖書館工作發展階段
近現代公共圖書館工作發展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傳統的手工操作階段。主要是依賴于傳統的卡片目錄,對圖書館館藏進行組織,核心技術是手工標引、編目等傳統的手段,這是一種先組式的資源組織模式。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計算機和MARC的出現,圖書館進入自動化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從本質上并沒有改變卡片時代的圖書館,它還是一種先組式,而且MARC本身模式面向圖書館內部管理的手段,要遠遠多于支持用戶檢索。
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的,圖書館發展進入了網絡化、數字化新階段。這個階段,圖書館功能和特點發生演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使館藏管理向信息管理演變,從書目數據庫到文摘、全文數據庫,所追求的是用IT技術對信息進行管理;隨著數字圖書館相關技術的實現,正在向知識管理方向發展。通過基于語義網絡、基于數據挖掘、基于知識發現的人工智能技術等手段進行知識管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數字圖書館追求的目標是知識管理系統。另一是圖書情報工作的組織轉向以用戶為中心。傳統圖書館,通常是讀者必須按照圖書館已經組配好的資源體系、服務模式進行。圖書館的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是以管理館藏為核心的,在這個基礎上向用戶提供服務。當前,數字圖書館研發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用戶接口和知識組織。這體現了數字圖書館不管是通過網絡,還是通過其他模式,向用戶提供服務,用戶流程,服務模式必須以用戶為中心,這是一個質的變化。當代公共圖書館還處于這種變化的過程之中。
二 網絡時代公共圖書館工作發展態勢
在網絡時代公共圖書館工作如何在原來基礎上再提升,其發展態勢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第一,是建立信息資源整合體系。對于任何一個圖書情報機構來講,不同載體、不同類型和不同來源的信息資源必須進行整合。從資源層面上來講,這里邊涉及到很多問題,一是進行信息采集時如何進行整合,二是在整合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及時地集成產生的分布式的數據化信息資源,包括開放鏈接、跨庫檢索、一站式檢索,還包括如何有效地整合圖書館管理和圖書館服務。
第二,是提供新型的數字參考咨詢服務。也就是圖書館從單純借還為主體逐漸地轉向E-參考咨詢(Elibrary),即從被動式的信息獲取服務,向合作式的信息推薦方式發展。
第三,是提供個性化服務。個性化服務的本質問題,是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是允許用戶定制的。傳統圖書館是不能被用戶定制的,從理論上講,現代圖書館首先應該具有一套完整的機制,支持用戶自助式地完成資源的獲取。再就是進行信息推薦,不僅僅是基于圖書館員的智力智能推薦,而是要基于計量方法、文獻分析方法、語義方法、科學計量等方法客觀地進行。
第四,是開展以圖書館聯合體為基礎的館際合作。當前,任何一個圖書館都不可能通過單館保障完成信息服務,必須是建立一個館際合作、共建共享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的,該體系應該有更強的關聯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是建設作為知識門戶的圖書館網站。圖書館網站應是一個服務型的系統,是用戶獲取資源、發現知識的重要窗口,應該把圖書館從資源組織到信息服務整個的業務流程移植到網絡平臺上,共同維護,構建一個基于服務的、以用戶為主的圖書館平臺。
第六,是開展用戶信息素質教育。以用戶為中心,用戶信息素質教育就變成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在復雜的分布式信息資源網絡環境下,用戶保持對信息的敏感性,保持信息技能的實時提高,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檢索技能問題。
第七,是構筑數字化學術交流平臺。隨著數字化的日漸深入,我們不僅僅要考慮顯性知識,還要開發用戶頭腦中的隱性知識。通過數字化學術交流平臺,促進非正式交流,使研究人員頭腦中的隱性知識在交流過程中完成顯性化。
第八,是創建用戶主導的服務質量評價機制。這個問題屬于服務創新的范疇,服務創新包括服務理念創新和服務方式創新。服務理念創新就是要追求“零距離、零缺陷、零投訴”的最佳服務;服務方式創新就是要追求“服務規范化、服務個性化、服務多樣化”。圖書館必須構建一種快速反應機制,能夠很快聽取用戶意見。我們應該以“換位思考”的思維方式審視資源與服務的關系。以前是經費決定資源,資源決定服務;現代圖書館應該創建用戶主導的服務質量評價機制,即“需求決定服務,服務決定資源”,這就是當前發達國家圖書館所倡導的“需求決定論”。
三 公共圖書館研究應以現實問題為中心
開展公共圖書館研究的指導思想是從實際出發,以針對性、實踐性很強的現實問題為中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當前應研究的現實問題包括:⑴公共圖書館開放服務的理念與實踐;⑵公共圖書館實現平等服務的途徑與模式;⑶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構成與設計;⑷區域性圖書館聯盟資源共享機制;⑸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⑹城市公共圖書館服務弱勢群體研究;⑺Lib2.0與圖書館個性化服務;⑻公共圖書館服務績效評估;⑼構建未成年人成長的文化空間;⑽鄉鎮圖書館建設與布局;⑾悅讀服務推廣研究等等。開展對這些現實問題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形成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持續、協調發展的格局,有助于建設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上述諸多的現實問題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更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具有針對性的宏觀現實課題。現就這個問題談兩點膚淺的看法。
目前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障礙,主要不是來自技術層面,而是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缺陷與弊端。我國的信息資源共享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共享體系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所以政府的干預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但是單純依靠政府的做法并不可取,應該采取通過組建圖書館聯盟的形式來創新信息資源共享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能夠有效克服長期以來束縛我國信息資源共享的體制性障礙。圖書館聯盟是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組織形式,是21世紀圖書館發展的大趨勢。有了聯盟,圖書館界才真正邁向信息資源共享,聯盟不僅是圖書館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更是圖書館的一種新的內在力量的源泉。圖書館通過聯盟能夠增強購買力,分攤費用,共同擁有電子數據庫的使用權;通過聯盟給資源供應商施加影響以降低電子資源的價格,便于開展系統操作和維護方面的協作以及聯合編目。因此,圖書館聯盟被認為是網絡時代圖書館合作最有活力和最具可行性的組織形式。
信息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主要是正確處理信息資源共享的利益平衡問題,應強調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共享活動中承擔的責任和享受的權利均衡。長期以來,我國信息資源共享缺乏一種利益平衡機制,在這種利益平衡機制缺失的情況下,必然會使參加共享的成員館投入和回報失衡,因而對資源共建共享持消極態度。所以必須建立一種利益平衡機制,使參加資源共享網絡的各成員之間,能夠依據他們對資源的投入和貢獻,獲得相應的利益,這樣信息資源共享才能有長久的動力。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機制創新,圖書館聯盟必須明確規定成員館的義務和權利,確定共建共享標準和監督措施,關注共建共享活動的組織和調控,切實解決成員館之間的糾紛并進行合理的仲裁,科學地安排共建共享經費的預算、協調委員會的權限、任期和選擇等利益平衡問題。
(本文系吳慰慈教授在2010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博士生學術論壇上的報告)
作者簡介:吳慰慈,男,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