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蘇州 215009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工作所面臨的新情況及對策研究
王吉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蘇州 215009
隨著各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學生畢業人數也隨之逐年上升,然而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遠遠達不到需求,導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平衡發生前所未有地傾斜。在新的形勢下新勞動法的正式施行,在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也促使企業提高招聘條件以加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如何加強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提高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因此,在危機與機遇并存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應考慮如何通過加強就業指導工作來幫助學生認清形勢,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危機與挑戰,開創就業工作新局面。本文概況目前就業形勢總體情況,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措施,以促進學生就業工作地全面進行。
新形勢;高職院校;就業工作新情況;對策
近幾年,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外向型經濟所占比重的加大,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就業因其培養模式的特點,即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學生就業方式靈活,企業初期錄用成本低,相對于本科生有一定的就業優勢,以往的就業形勢相對比較樂觀。但是據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660萬人左右,比2009年高校畢業生增加49萬人。雖然近幾年國家縮小了高校招生規模,但是按近幾年我國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率都在10%以上的情況來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還是十分嚴峻的。尤其是高職院校畢業生作為就業弱勢群體,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關心的重要工作,每年就業派遣工作能否順利完成,畢業學生能否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是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國計民生的大事。高職院校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資源,人才供應的增長,一方面有利于我國人力資本積聚、就業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勞動力總體供大于求,傳統提供給大學生的城鎮單位就業崗位的年增長量遠遠滯后于畢業生增長的人數,導致全國人才供求形勢發生了逆轉。今年需就業的勞動力總數在2400萬人左右,而新增的就業崗位預計僅有1200萬,城鎮就業供求缺口在1200萬左右,因此,會有相當一部分的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就業不如意,要找到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崗位的難度就更大了。高職高專類學校對學生雖然著重于技術能力的培養,面向于第一線的操作型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就業,但逐年就業人數的增加,隨著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的調整,本科生放低擇業標準等等原因,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就業形勢變得相當嚴峻。
2.1 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和本科生就業態度的轉變
從1999年高職院校擴招后,每年學生畢業人數都在不斷地增加,之前研究生報考熱鬧的場面也從2006年開始也逐步降溫,更多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深造或再擇業的途徑,本科生主動降低擇業標準,以前看不上的職業也開始與專科生競爭,這些都是直接導致近年來專科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主要因素。
2.2 新《勞動合同法》施行帶來的直接影響
新勞動法為大學生帶來了好消息,保障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根本權益。但同時也對大學生就業造成沖擊,一是促使企業放緩招聘大學生,新《勞動合同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注重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該法將提高企業的用工成本,因此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會比以前更加謹慎、理性,這會加劇本已比較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二是大量招聘淘汰不再可行,《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一些企業對于眼前“可招可不招”的崗位,可能會通過暫時從內部挖潛的方式來解決。三是《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更重視人才的能力,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會更注重大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學歷,這是因為企業必須雇用高素質、能力強的員工,才能符合《勞動合同法》,才能降低用人成本,保持日益高漲的市場競爭力。
2.3 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和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壓力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政策效應尚未充分發揮,國家和各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政,但政策效應充分發揮還有待時日。經濟回升基礎還不夠穩固,我國的經濟雖已企穩向好,但同時應看到,目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仍在持續,從2007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升值,對我國的一些外向型的加工企業影響巨大,企業利潤越來越少。經濟運行中仍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有:工業生產困難局面仍未根本改觀,企業增效難度較大;外需嚴重萎縮,外貿進出口持續下降;物價總水平持續回落,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壓力等。
2.4 大學生對待工作的態度
現在大學生的就業態度受到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綜合影響,學生對待找工作的態度多數想法是在短時間內如果找不到適合自己專業和愛好的工作,先找個單位湊合干著,隨時準備有好的機會跳槽。據有關方面調查,大學生初次就業的失業率達到70%,這其中固然包括實習期間表現不佳,不符合用人單位要求被辭退,但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主動辭職另選工作的,這種現象的增多,產生了極壞的負面影響,影響了單位招收應屆生的興趣。
3.1 切實加強領導能力,進一步完善工作體系和制度體系。加大畢業生就業工作力度,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切不可因為這幾年就業工作的成績和進展而有絲毫的松懈,領導干部要身先士卒,針對上一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在工作中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方針,做到提前準備,有備而戰。
3.2 繼續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特別是要對學生進行新勞動法的宣傳和解釋工作,使學生能了解該法的內容,對于社會的反映及時轉達給學生,使他們也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在就業指導內容中可適當加入心理輔導講座,教會學生如何調節心理壓力,不會產生對就業的懼怕和厭煩心理,能夠有良好的心態面對就業。把就業教育貫穿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特別是在畢業前夕,對學生進行“認知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社會”和“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的教育以及法律、法規教育,同時,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作指導,聘請創業成功人士到校作報告,走“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道路,畢業生只有樹立與時俱進的正確就業觀念,才能增強參與市場競爭的適應能力,最終取得成功就業。
3.3 高職高專院校有其辦學的優勢,即“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 雙證就業,職業資格證書在學生的就業過程中起到了“橋梁”和窗口信息的作用,這對用人單位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能力和是否考慮錄用起了重要作用,學校以就業為導向來進行專業設置,并根據市場需求和崗位需求來不斷地調整、更新課程內容。應堅定地走“工、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實現畢業生與企業的崗位實際需求進行“無縫對接”。
3.4 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2011年學生就業肯定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壓力會比以往大很多,學生的觀念要逐漸轉變,摒棄“被動就業”的心態,主動去“闖”未能應聘專業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的,可以先從事生產第一線的操作性崗位,以后有機會再發展,不能光眼睛朝上,更多的是要眼睛向下, 在單位取向上,未能應聘機關事業單位的,更多地面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同時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誠信,真實、客觀地填寫自己的求職簡歷。如果簡歷造假行為一旦被發現,那么等待自己的將是代價比以前要沉重得多的懲罰。
3.5 對學生自主創業的指導和扶持做到實處,真正能幫助有條件的學生成功創業。我們對學生的創業指導很多還維持在基本的理論宣講方面,從學校走出到成功創業之間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學校和政府通力合作,特別是政府相應部門的指導和服務,比如,沒有啟動資金是制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一個主要瓶頸。高校、國家有關部門應從資金上來支持大學生創業。
解決好高職生就業問題不僅事關高職生的前途,同時也關系到高職院校自身的生存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進步。我們應深入研究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完善教育機制,多渠道、全方位、貫穿始終地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提高高職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實效性,從而幫助高職學生順利就業、優質就業。
[1]盧小紅.關于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教育的思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8(12).
[2]向冰.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探索.遼寧高職學報,2009,11(4).
[3]夏少瓊.對高職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探討.文教資料,2009年4月中旬刊
[4]都曉峰,魯春光,曲莉,許曉寧.如何加強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職業教育,2010,9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3.151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模式的實踐探索》,編號是08SJD7100059
個人簡介
王吉,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是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