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超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第四中學 655331
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李明超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第四中學 655331
近些年,不少教師都在嘗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中學語文的教學,但所有的這些方法都無一例外,主要都是教師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很難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也改變不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局面。本文試對現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某些教學觀點。
教學;教學理念;課程標準; 傳統教學
隨著新大綱的修訂、新課標的實施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的討論和爭議沒有以前激烈,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批評和非議也沒有以前多,這一現象給人的感覺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已消除。新課程實施已有六年,這六年來中學語文課堂雖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出了不少問題。
(1)對語文教學缺乏基本的把握
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教學認識不夠,通常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經過新課標改革后總認為只要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而且只要是注重人文精神培養的就是新課程,對課標要求的凡是不考的就不學,更甚者少講變成了不講。很多教師只知道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文學的品位、基礎知識的掌握輕描淡寫。
(2)對新教材的使用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
新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靈活性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但一些教師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對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大多教師還沒有真正理解新課標的內涵和主要的教學目的,對新課標的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是深入地去拓展知識和文化空間,而是把新課程內容又變成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條并要求學生掌握。
(3)教材變了,而教學方法依然沒有變
語文學習是我們的母語學習,而且語文課程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課程,語文課程雖然沒有什么公式推導,但具有豐富人文內涵,語文課程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但在一些地方一些教師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的過程,而是將這一過程變為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最終還是沒有達到新課標的目的。
(4)部分教師對文學內涵理解不夠深透,教師自身能力和文學素養有待提高
部分教師對文學的鉆研深度不夠,對很多文學方面的東西他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只注重整體感知,而不能深入分析,更談不上拓展知識;教師株守教師用書、缺乏個性化的理解、對言語的感悟不夠、講解不精、要點不清楚、點撥不到位;忽視中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過程。
(5)對學生綜合性學習不夠重視
很多教師在教書的過程中總認為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是可有可無的。倡導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這有利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反復強調過,要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跨學科學習語文、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等,也都表達了綜合性學習的思想。它在當前語文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應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特別重視。
(6)教師自身素養沒有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而提高
由于一些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就存在困難。一些教師仍然站在語文學科考試成績的角度來教學,在教學中仍然忽視對學生素養的形成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當然也存在部分語文教師雖然都接受過新大綱和新教材的培訓,但由于受傳統評價體系的影響,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卻不敢放開手腳搞課改。
當然在高考的形式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學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語文課的學習過程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花費過多的時間。因為在只能用高考成績來衡量學生水平的今天,大多學生認為花費時間在語文課程上所取得的成果不及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在其它學科上取得的成果那樣顯著,所以很多同學也不會把更多的課余時間放在語文課的學習上,對語文的學習也只局限于課堂上教師的教授時間,其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始終是和其他科目無法抗衡的。所以,教好語文這門課程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看似簡單,其實內容卻非常豐富,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但要求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還要求具備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的能力,在完成教學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如何獲得知識能力。
(1)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
學生語文學習的好壞與教師有很大的關系,課堂效果很大因素取決于教師的功底和教育思想差異。因此提高語文教師的理念和素養應該是每位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在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同時,教學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并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提升必須建立在樹立課程意識的基礎上,要用新的課程理念來主導整個的教學活動,課程綱要、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等資源是用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要有意識地去轉變原來固有的教學體系。
(2)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轉變傳統的老師教學生記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最好采用倡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方式,時間長了很多東西自然也就潛移默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提高了。真正做到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學習的過程,從而也能正常發揮學生的潛力和個性。
(3)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
由于語文教學本身的特殊性,在教學中也就很難找到教學效果好壞的標準,教師水平高與低好像都可以去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學,但是,教師的素養對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是很關鍵的。語文學習是基礎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基礎知識又貫穿整個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并融會于其中的是人生觀與價值觀。所以要求教師要認真的鉆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對教材的解讀既要注意其精神實質,又要有自己的見解。
(4)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展綜合性學習
所謂的綜合性學習就是基于教材和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的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知識形態。所以實施綜合性學習應注意突出它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綜合性學習具有一定的附著性,它是語文課程中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與通常意義的語文學科學習比較,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更強,它的學習目標具有綜合性,它采用活動的方式,運用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問題的形式引出與目標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再經過自主、合作和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合作精神的養成。
(5)教師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教師要更要做出表率作用,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老師的積極主動帶領下學生才有積極主動性。作為教師還要學會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做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者。
上述的建議,在教學中究竟如何去實施,這都要因人而異、因課文等具體情況而定,所謂教無定法,沒有哪種方法是最好的,也沒有哪種方法是不好的,每一種教學方法從來都是在個體或群體的創造中發現出來的。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掘其潛在能力。之所以提出來,意在跟廣大語文教師共同探討,教學方法的選擇 和運用重在繼承、貴在創造。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語文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單一的教學方法只能遏制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1]何金松.漢字文化解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3]阮周林.交互閱讀模式及其對教學的啟示.200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