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社會體育在高校體育中的發展趨勢
李丹 湖南工業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本文在明確社會體育與高校體育關系的基礎上,分析社會體育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主要類型以及高校體育的主要特征,闡明社會體育在高校體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展望其發展趨勢,為我國社會體育和高校體育的宏觀調控提供參考。
社會體育;高校體育;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體育觀念正在不斷更新,“健康第一”、“花錢買健康”的健身意識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社會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增加,一個內容多元化的社會體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這種新的情形下,面向新世紀,我國的社會體育和高校體育應當向何處發展,如何正確認識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關系及其在未來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便成為每個體育學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在探討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展趨勢時,有必要首先明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兩個概念的含義及其關系,這是深入探討這一問題的前提條件。
簡單地說,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學校中進行的體育。社會體育是在構成社會整體的各個社會群體中進行的體育,通常是指在企業、機關、學校等群體中進行的體育。
由于學校體育本身的特點,在我國一般把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看作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同一層次上的概念。然而,這是不妥的。因為學校作為社會整體中的一部分,學校體育理所當然地應當被包括在社會體育之中。這并不是要否定學校體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具有其學科的特殊性,而只是想說明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是兩個不同層次上的概念。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說,社會體育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學校體育概念的外延,前者是后者的屬概念,而后者則是前者的種概念,兩者之間存有屬種關系。因此,學校體育必然會受到社會體育的制約,同時學校體育的實踐也會影響社會體育發展。明確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關系,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一部分與社會體育的關系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展望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前景時,應當把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總趨勢和未來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作為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的基本條件決定了新世紀社會體育將會以多元的方式迅猛發展,從其內容上來看,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
2.1 健身型
健身型的體育活動是指人們參加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健康水平。參加者沒有任何功利思想,也不追求大運動量,他們把運動作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并能持之以恒地堅持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和促進健康的目的。
2.2 娛樂型
娛樂型的體育活動是指參加者為了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壓力,調節情緒,獲得歡樂而參加的體育活動。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這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造成了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多發。因此,擺脫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重壓,到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娛樂已成為現代人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在未來社會中以娛樂為主要目的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會逐漸增多,娛樂型的體育活動將作為社會體育的主要類型之一得到不斷的發展。
2.3 職業型
職業型的體育活動是指以奪標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的競技運動。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各種世界大賽的存在,決定了職業競技運動的存在和發展。隨著“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和競技運動職業進程的加快,職業型競技運動在我國未來社會中將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并構成社會體育的重要內容。
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體育人才,而高校體育又是培養體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的體育人才則是高校體育的首要任務。從高校體育必須適應社會體育發展的角度展望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3.1 培養學生的生涯健身意識,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評價一個國家社會體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是體育人口的百分率,而高校體育則是為社會培養體育人口的重要一環。經過高校體育的培養,使大多數學生養成健身意識和習慣,不僅可以達到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的目的,還可以使整個社會的體育人口得到增加。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使學生養成終身參加體育活動的良好習慣,未來的高校體育將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在體育教學中將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更多的運動項目,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學生提供選擇運動項目的機會,以便使他們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3.2 體育經費的大量投入將使高校的體育環境發生根本性好轉
高新技術和先進儀器設備的導入將使體育教學更加科學化,體育場館的建設將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和選擇運動項目的機會大大增加。通過高校體育,大學生尤其是體育院系的學生將在掌握多種運動項目的前提下,至少在1~2個運動項目上有特長,做到“一專多能”。這樣,當學生走出校門后就會在社會體育中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體育的開展。
3.3 素質教育貫穿于高校體育之中,體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得到明顯提高
未來社會的高校體育作為培養體育人才的場所,將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時還重視培養學生的組織指導能力、防止運動中傷害事故的能力、處理運動中突發事件的能力、掌握多種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會自己運動”、“會指導他人運動”、“會科學的運動”的三會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體育的需要。
3.4 高校體育將在培養高水平競技運動人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隨著我國競技運動職業化的推進,社會體育客觀上需要高水平的競技運動人才,高校體育尤其是體育院校將會更多地擔負起培養競技運動人才的重任。在未來社會中,目前單純運動學校和專業運動隊的種種弊端,如教學質量低,文化學習效果差;管理水平不夠,道德水準低下;沒有文憑運動員退役后擇業范圍窄等將被克服,多種形式、多層次的高校競技運動俱樂部或代表隊將得到完善,競技與教育相結合將成為培養高水平競技運動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這方面,我國體育類院校已有開設社會體育教育學專業。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1]“互動式”教學模式探析.吳秀云.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6
[2]面向21世紀大眾體育發展趨勢-兼談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臧連明.福建體育科技,1998年15~19
[3]新世紀我國體育的功能與作用.田雨普.體育學刊, 2007.6
[4]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的研究.倪同云,體育科學1998年
[5]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觀.武毅英.廈門大學學報,2002年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