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斌
書院,專指舊時地方上設立的供人讀書或講學的處所。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歷時千載,為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書院集人才培養、學術創新、文化傳播等功能于一體,以私人辦學為主,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相結合,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文化、教育、學術的中心。它的歷史不僅是一部簡單的制度史,更是一部以書院為平臺而演繹的文化史、社會史。
書院,作為一個時代的坐標,在千百年前,它曾是高等學府與圖書館的象征,文化與學術的標志。在朗朗書聲與淡淡墨香之中,它一度成為各界名流學者的講經論道之所,文人學士們的向往之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末東林書院的一副楹聯,表達了一代東林人和其后歷代士人的追求與心聲,成為千古絕唱。
斗轉星移,時代更替,東林書院的楹聯,光華早已褪盡,一切都化作了云淡風輕。風云際會的時代,古樸雅致的院落,傲然風骨的文人如今都已不復存在。可東林黨人的豪情壯志,還依稀縈繞在我們的耳畔,它帶給世人的馨香也依舊流淌。時至今日,中國書院歷經近百年的沉默后開始悄然復興,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傳播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