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炫蘇 陳 珊 (北京市豐臺區司法局 北京 100161) ■文
關于 “六五”普法創新工作的幾點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Innovation in the'6th Five -year Plan of Legal Popularization'
王炫蘇 陳 珊 (北京市豐臺區司法局 北京 100161) ■文
當前,正值“十二五”規劃開始實施,“六五”普法全面啟動的重要節點,如何圍繞“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順應人民群眾對法律需求的新期待、推動“六五”普法實現新跨越,是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從問題成因、形勢要求、創新路徑等方面入手,略談幾點對“六五”普法工作的思考和認識:
經過25年的普法實踐,法制宣傳教育在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但是,從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來看,當前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思想上重視不夠。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制權威的基礎性工作,知識宣傳和思想教化的功能決定了法制宣傳教育在投入與產出方面呈現出“顯性投入、隱性產出,集中投入、分散產出”的特點。實踐中,部分領導在“實用論”、“速成論”等政績觀點的影響下,或者認為法制宣傳可有可無、可抓可不抓;或者無法接受法制宣傳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實效,對此項工作擱置一旁、重視不夠。更有部分基層領導認為法制宣傳讓群眾都懂法律了,會讓“愚民”變成“刁民”,對社會管理帶來麻煩,不愿開展此項工作。
(二)內容上定位不準。法制宣傳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法律知識、法律原則、法律觀念、法律精神等多個方面。隨著普法教育實踐的滲透,社會群眾對法制宣傳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對具體法律條文的一般性了解,而是向尋求維權途徑、了解訴訟程序、訴訟成本和訴訟時效等深層次、綜合性需求轉變。但在目前的實踐中,往往是重視具體條文的宣傳、輕視法治觀念的傳播;重視義務條文、輕視權利條文;重視實體法、輕視程序法。結果導致廣大群眾雖然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卻未形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表達利益訴求的意識和理念。
(三)方式上創新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從被動接受宣傳部門的單向灌輸向主動要求參與的雙向式、互動式需求轉變,獲取法律知識、法律資訊的渠道和途徑也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據2010年3月北京市法宣辦委托零點公司對北京市民法律素質調查的結果表明:北京市民的法律認知平均得分從2006年的65.7分上升到2010年的74.4分,市民學習法律知識主動性強,認知途徑也更多元。然而,在目前的實踐中,法制宣傳的手段大多停留在編 (教材)、掛 (橫幅)、擺 (法律咨詢臺)、講 (法制課)等傳統形式,對互聯網、數字多媒體、電子圖書等新興媒介的利用率不高;傳播途徑還局限于“我說你聽”、“我演你看”的單向灌輸,對互動性、參與性等因素考慮不夠。
(四)保障上機制不全。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政府主導的,適應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組織領導、經費保障、考核評估等相關機制,才能保障此項工作的順暢運行。但在宣傳實踐中,經費保障、橫向聯動等機制的運行還不盡人意,尤其是考核評估機制的缺失大大影響了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目前,部分地區和部門努力探索將法制宣傳教育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委托社會機構開展抽樣調查、聘請專業院校調研評估體系等實踐途徑,但在考核的操作性、樣本的科學性、調研的實效性等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隨著“五五”普法規劃的順利完成,“六五”普法工作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從首都發展以及豐臺建設來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將面臨新的考驗和要求: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需要法制宣傳教育積極作為,豐富城市法治內涵;豐臺貫徹城南行動計劃、實現強勢崛起,需要法制宣傳教育主動上位,打造法治豐臺新形象。
(一)首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務。當前,首都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提出,既明確了今后北京的發展方向,也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世界城市是國際城市的高端形態,其特征不僅表現在雄厚的經濟實力、巨大的國際高端資源的交易和流量、發達的現代化的立體化的交通體系,還表現在安全、穩定、法治、宜居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國際形象,不僅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而法制宣傳教育的工作目標——完善的法治,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主要表現為:以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為核心的法治精神是世界城市的內涵范疇,完善的法治體系是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市民法律素質是實現世界城市目標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法制宣傳教育積極作為,為首都建設世界城市提供相適應的社會法治氛圍、注入更豐富的城市法治內涵、展現相匹配的市民法律素質。
(二)北京市豐臺區實現強勢崛起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隨著北京城南行動計劃的貫徹實施,豐臺區充分利用政策、區位、資源等優勢,搶抓機遇,謀劃發展,促使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建設深入推進,為打造“一軸兩帶四區”發展空間、助推豐臺強勢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加快推進、區域功能定位的健全完善,必將導致利益格局的調整,引起矛盾糾紛的聚集凸顯、交織盤錯。因此,需要法制宣傳教育主動上位,使普法活動服務于產業結構調整、服務于城鄉一體化建設,為區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需要法治建設圍繞豐臺區功能定位及發展規劃,不斷深化法治政府的建設、法制經濟的培育、法制意識的培養、法制環境的營造,切實提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將法治精神全面融入區域發展的各個環境,積極打造法治豐臺強勢崛起的城市新形象。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內在靈魂,也是任何一項事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法制宣傳教育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同樣離不開創新的驅動和助力。尤其在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十二五”時期,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順應人民群眾法律需求的新期待,迫切需要轉變工作理念,打開思維空間,實現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機制的全面創新。
(一)創新理念。一是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群眾的理念。把教育群眾、培養群眾、塑造群眾同尊重群眾、理解群眾、體貼群眾統一起來;把對群眾單純的法律知識普及與培養廣大群眾的法律素養、法律信仰結合起來;把解決群眾的法律缺失問題與解決群眾實際涉法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切身利益。二是樹立社會參與、凝聚合力的理念。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調動政府各部門的積極性,大專院校、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法制宣傳志愿者的積極性,形成全民參與法制宣傳教育的合力,推動政府主導與社會化推進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建設。三是樹立文化熏陶、以情感人的理念。發揮文化育人的特有功效,體現法治文化的人文關懷,促使法治精神滲透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講群眾聽得明白的話,寫群眾讀得懂的文章,把生硬的法律條文演繹成群眾身邊的故事,把抽象的法律規劃、法律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增強法制宣傳的親和力、感染力。
(二)創新思路。一是促進法制宣傳與公民意識教育相結合。公民意識強調公民個人在依法享有權利的同時,要依法履行義務,注重責任意識、規則意識、自律意識。可見,以遵守法律為重要內容的法律意識乃是公民意識的應有之義。因此,促進法制宣傳與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市民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為核心的公民意識,不僅能夠促進法治化進程,而且必將對公民的價值理念、道德水平、社會性格、思維方式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最終實現法制宣傳教育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法制宣傳與法律需求相結合。隨著法制宣傳精細化的發展,法制宣傳與法律需求的有機結合要求對個體群眾需求的關注日益增強,而分類施教、分眾傳播的宣傳方式和途徑也顯得更為重要。如,對組織性較強的領導干部、公務員,采取法律考試、學法述評等形式,才能激發其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對青少年學生,將法律知識納入課程體系,納入升學考試范圍,才能強化其學習法律的源動力;對國資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將學法用法與個人績效、政治榮譽掛鉤,才能激發其學法能動性等。三是促進法制宣傳與文化建設相結合。法治的力量不僅表現在制度體系的建立上,更表現在全體社會成員對法律的普遍信任乃至共同信仰之上。因此,將法制宣傳融入文化建設,構建以信仰法律、崇尚法治為核心的法治文化,通過文化理念的傳導、文化形式的感染、文化氛圍的創造傳播法律知識、培育法治理念,既是普法教育從表層到深層不斷升華的需要,也是法治實踐從治理到服務不斷拓展的要求。如,我區在“五五”普法期間打造法治文化胡同、普法茶亭等宣傳載體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普法基地,將法制文藝演出、法律咨詢服務等活動融入春節廟會、節日游園當中,既提高了工作層次,又滿足了群眾需求。
(三)創新方式。一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主渠道作用。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法律傳播的手段和載體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市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從組織系統教育為主轉變為大眾媒介傳播為主,新聞媒體成為市民獲取法律知識的主渠道。據北京市第四次市民法律素質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市民通過電視了解法律知識的比例高達94.9%,報紙和雜志次之。因此,“六五”普法期間,要充分發揮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的主渠道作用,繼續辦好各類法治專題節目,積極打造普法媒體品牌。二是充分利用網絡傳播新生力量。目前,互聯網已經迅速發展成為繼電視、報刊、廣播三大傳媒之后的第四大傳媒。據北京市第四次市民法律素質狀況調查數據顯示:相對于2006年,新興傳媒互聯網已初顯較大影響,成為位列第三影響渠道 (46.9%)。因此,“六五”普法期間,法制宣傳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網絡、遠程教育網絡、有線數字網絡等信息手段,探索利用手機短信、博客、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運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載體開展普法活動,使法制宣傳向數字化、科技化方向發展。
(四)創新機制。一是完善“大普法”機制。法制宣傳教育的社會性決定了參與人員的社會性,司法行政機關不能“單兵作戰、包打天下”,必須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司法行政部門主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普法”格局,推進力量的集中、動作的協同、優勢的互補;必須進一步發揮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實現“演員”向“導演”、 “獨唱”向“合唱”的轉變,借臺唱戲、借兵打仗,實現法制宣傳教育主體多元化、方式協同化、效益最大化。二是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明確法制宣傳教育經費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做到??顚S玫幕A上,確保常住人口年度人均普法經費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逐年增加,并進一步探索法制宣傳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努力構建政府撥款與部門投入、社會贊助相結合的經費保障體系,解決“法制宣傳工作無限與法制宣傳經費有限”的矛盾。三是建立考核評估機制。法制宣傳教育屬于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呈現長期性、復雜性、潛移默化、不易見成效等特點,需要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機制,才能激勵黨政領導的重視和社會群眾的關注。目前,北京市委托社會機構調查市民在法律認知、遵守和實踐三個層面的現狀、評價普法成果;浙江余杭地區以數據形式度量法治事務,創設“法治指數”等都是對考核評價機制的有益探索,值得學習和借鑒。四是構建法律需求研判反饋機制。通過調研、考察等多種形式及時掌握社會群眾不同階段的法律需求,建立社會群眾反映法律需求、表達利益訴求的制度化渠道,構建“需求→研判→反饋”宣傳機制,進一步提升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如,根據法律服務熱線的咨詢信息統計分析社會大眾的法律需求,確定法制宣傳的重點;根據當地法院的立案情況,分析現階段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設立公開信箱、網絡留言板塊等溝通途徑,建立回訪制度,實現普法者與受眾者的有效對話。
法制宣傳教育是一項細雨潤物、潛移默化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求真務實的作風、敢為人先的魄力探索規律、謀劃發展、尋求突破,在理念、思路、方式、機制等方面全面創新,積極開創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新局面,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