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仁武 (福建省三明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福建三明 365000) ■文
重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審查標準
Re-constructing Juvenile Criminal Legal Aid Rev iew Standards
鄭仁武 (福建省三明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福建三明 365000) ■文
自我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以來,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一直是我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加強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審查標準不一致,導致法院指定辯護案件成為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主要來源,而處在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的未成年人較少獲得法律援助①2004年~2009年,全國法院指定辯護案件占刑事案件總數分別為86.2%、87.2%、88.6%、83.9%、83.6%、82.4%,當事人申請并獲得批準的刑事案件占刑事案件總數分別為13.8%、12.8%、11.4%、16.1%、16.4%、17.6%。參見叢卉:《2007年法律援助工作統計分析》,《中國法律援助》2008第3期;《2008年全國法律援助工作統計分析》,《中國法律援助》2009第3期;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2009年全國法律援助工作統計分析》,《中國法律援助》2010第6期。。雖然我國近年來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力度不斷加大,但如果這樣的現狀不消除,對未成年人辯護權的保護似乎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本文試圖在分析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審查標準的現狀及其弊端的基礎上,提出重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審查標準的設想,并對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證,以期對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有所裨益。
(一)偵查與審查起訴階段的標準。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后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該條規定針對所有的刑事法律援助申請人,不論其是否是未成年人。也就是說,未成年人不論在刑事案件的哪個階段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都應對其是否符合法律援助條件進行審查,審查的標準是申請人是否屬于家庭經濟困難。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認為未成年人的家庭經濟困難,才決定對其提供法律援助。如若不然,則不予提供法律援助。至于未成年申請人涉嫌的罪名,則不屬于審查的范圍。
(二)審判階段的標準。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其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其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據此,不論未成年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如何,只要法院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對其指定辯護,則法律援助機構免于審查其家庭經濟狀況,直接對其提供法律援助。換句話說,對法院的指定辯護通知,法律援助機構不得拒絕,也不得對被指定辯護人進行家庭經濟狀況審查。
綜上,我國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審查存在雙重標準,對被指定辯護的未成年人免審家庭經濟狀況,而對其他的未成年人則須審查其家庭經濟狀況。
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雙重審查標準雖是依據《法律援助條例》而存在,卻對我國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帶來了以下弊端:
(一)影響政府公信力。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采取雙重標準導致的后果是,法律援助機構可能對同一未成年申請人在不同的時間作出完全不同的決定。比如,對于家庭經濟不太困難的未成年人而言,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偵查階段或審查起訴階段申請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可能以其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為由,作出不予援助的決定。如果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仍然沒有聘請律師,那么,在法院審理階段,法院必須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為其指定辯護。雖然是同一個當事人,雖然法律援助機構曾經拒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但此時,法律援助機構卻必須接受指定辯護,為其提供法律援助。這樣的情況如果經常出現,勢必給人造成一個印象,代表政府行使職能的法律援助機構是聽命于法院的,法律援助機構說了不算,最終還是要由法院來決定要不要對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這不僅有違我國“一府兩院”的機構設置,而且對政府公信力也是一種破壞。
(二)違背公平原則。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采取雙重標準導致的另一后果是,相同或相似家庭經濟狀況的未成年申請人并不能得到相同的法律援助。根據公平原則,對于相同或相似家庭經濟狀況的法律援助申請人來說,應該得到相同的結果,要么都給與援助,要么都不給與援助。然而,如果家庭經濟狀況不符合當地經濟困難標準且經濟狀況相同或相似的未成年申請人都在偵查或審查起訴階段申請法律援助,顯然,法律援助機構應作出不予援助決定。那么,此時如果有的申請人轉而聘請社會律師提供法律服務,而有的申請人沒有聘請社會律師直至法院為其指定辯護,于是就出現了相同或相似家庭經濟狀況的申請人有的能獲得法律援助,而有的卻不能獲得法律援助的不公平現象。從結果上看,這種現象顯然是對公平原則的違背,也是對未成年人辯護權的侵犯。
(三)辯護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辯護權,使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務。由于雙重標準的存在,同時由于我國目前社會律師的收費相對較高,而各地的法律援助條件較為嚴格,在實踐中經常出現雖然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但仍然無力聘請社會律師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于是這些人只能等待法院的指定辯護?!斗稍鷹l例》第二十條規定:“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案件,人民法院在開庭十日前將指定辯護通知書和起訴書副本送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笨梢姡瑥闹付ㄞq護到法院開庭審理的時間是很短的。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必須完成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律師會見被指定辯護人、閱卷、進行未成年人社會調查、準備辯護提綱等工作,加上律師可能還有其他事情要做,這必然使有些律師開庭時準備不充分,不能盡全力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針對我國目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雙重審查標準的現狀和弊端,筆者認為,應重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審查標準,對未成年人申請刑事法律援助一律免于審查家庭經濟狀況。
1、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的需要。對未成年人申請刑事法律援助免審家庭經濟狀況,必然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就能獲得法律援助。律師在刑事訴訟中介入的時間越早,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護就越充分,其合法權益就能得到較好維護。如果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其服判率就高,緩解了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消除,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需要。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社會系統工程, 《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四種保護相結合,對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是司法保護的重要環節。 “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發育都未成熟,社會經驗更為欠缺,相對于成年人,他們更需要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維護其合法權利。同時,為了消除或減少未成年人對訴訟活動的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在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中為其提供律師法律幫助也是必要的。②陳光中、汪海燕:《〈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與未成年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中國司法》2007年第1期。”對我國原有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雙重標準進行重構,擴大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對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比例,是社會管理創新的舉措,對完善國家機關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幫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3、保障訴訟程序正常進行的需要。從目前的法律援助實踐看,“法律援助介入刑事訴訟程序主要集中在法院審判階段”③叢卉:《2009年上半年全國法律援助工作統計分析》,《中國法律援助》2009第9期。,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主要集中在指定辯護案件,大量的未成年受援人是在法院審理階段才獲得律師的法律幫助。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免審家庭經濟狀況,并加強對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宣傳后,相信大量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在偵查階段就獲得法律援助?!爱攤刹闄C關就案件情況第一次訊問之時便提供法律援助,不僅可以在程序上維護未成年人權益,而且在法定代理人未到場的情況下,可以在感情上給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以安慰,消除其緊張心理,以保障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④劉文福:《末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探討》,《法制與經濟》2009年第9期?!?/p>
1、具有聯合國正式文件的依據?!堵摵蠂倌晁痉ㄗ畹拖薅葮藴室巹t》 (北京規則)規定: “在整個訴訟程序中,少年⑤《 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2.2(A)規定:少年系指按照各國法律制度對其違法行為可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進行處理的兒童或少年人。因此,《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中的“少年”與我國法律中“未成年人”的概念是一致的。應有權由一名法律顧問代表,或在提供義務法律援助的國家申請這種法律援助?!薄堵摵蠂倌晁痉ㄗ畹拖薅葮藴室巹t》雖非國際條約,只是指導性文件,但也是經我國政府代表團在聯合國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上贊成通過的,理應為我國所遵守和依循⑥參見葉青、葉瑛:《論國際法視野下的未成年犯罪人的司法保護》,《青少年犯罪問題》2006年第4期。。按照該文件的規定,我國應保證在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都有律師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幫助,除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行聘請社會律師外,對其他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構都應為其提供法律援助。
2、具有現行法的依據。2006年修改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备鶕撘幎?,未成年人不僅享有受保護權,而且享有優先保護權,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國家和社會都應該把未成年人放在最優先考慮的地位。該法第五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在司法活動中對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苯Y合未成年人享有的優先保護權,該規定應理解為只要未成年人申請法律援助,不論刑事、民事還是行政案件,法律援助機構就應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由于《未成年保護法》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依據《立法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⑦《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其法律效力高于僅為行政法規的《法律援助條例》,因此,對未成年人申請刑事法律援助依法應免審家庭經濟狀況。
3、樹立法律援助機構的權威。對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申請一律免于審查家庭經濟狀況,使多數未成年人不需要像以往那樣等待法院的指定辯護。只要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申請,法律援助機構就為其提供法律援助,不會再出現未成年申請人先被法律援助機構拒絕,又因指定辯護獲得法律援助的尷尬情形,不會再讓人有法律援助機構聽命于法院的誤解。
4、符合公平原則。有學者指出,未成年人“是社會弱勢群體,是受特殊保護的對象,他們完全沒有或者只有部分勞動能力,用經濟收入標準衡量意義不大。如果只去考慮監護人的經濟狀況,就失去了對這類特殊群體保護的價值取向,不符合現代立法精神和司法利益的需要。⑧張忠義、尉增奎:《關于〈刑事訴訟法〉修改中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相關內容的探討》,《中國法律援助》2005年第5期?!闭\然,畢竟絕大多數未成年人在經濟上不能獨立,以經濟狀況來考量其是否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確實過于苛刻。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雙重審查標準的取消,取而代之統一的免審標準,除非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愿意自行聘請社會律師,否則任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能得到相同的法律援助,這體現了《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的優先保護權,同時,它又是公平原則的極好體現。
5、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辯護權。對于未成年人辯護權的保護,有學者提出應改革我國的指定辯護制度,“應當將指定辯護提前到偵查階段”⑨同②。。但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未果的情況下,依據現行法,重構未成年刑事法律援助審查標準,完全能做到對未成年人辯護權的充分保障。只有辯護權得到充分的保障,未成年人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所享有的受保護權在刑事訴訟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護也才能真正從程序意義轉變為辯護意義。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