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春
近年來,達縣供銷合作社致力于改革、創新與發展,按照“開門開放辦社”原則和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重組社有企業19個,其中基層供銷合作社13個、縣直屬公司5個、萬頭生豬養殖場1個,初步形成了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服務體系,設立各類經營服務網點1368個,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177個。2010年,全系統實現購銷總額8.75億元,上繳國家稅費325萬元,社會貢獻總額1100萬元。成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首批縣級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縣、全省發展合作經濟示范縣、全省縣級供銷合作社先進社、市級最佳文明單位,連續9年在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綜合目標考核中名列前茅。黨政重視、上下著力,成為供銷合作社改革成功的關鍵。
重視供銷合作社機關隊伍建設。自2003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先后從黨政、縣級部門選派4名優秀領導干部到縣聯社任職,并在全縣供銷合作社系統選派5名骨干充實到領導班子,把縣聯社主任配備為縣委委員。在組織、人事部門指導下,先后對12名中層干部進行了充實調整,并通過考試等形式充實了3名公務員到縣聯社工作。同時,還從社有企業選了3名優秀管理人員到縣聯社鍛煉,給供銷合作社的領導班子和機關干部職工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
支持供銷合作社改革。2003年底,縣委、縣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改差額預算為全額預算,解決了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問題;2010年,按照國務院要求,改事業管理為參照公務員管理,徹底解決了縣聯社的職能和身份問題。2000年以來,縣人民政府出臺專門文件,對全縣社有企業全面改制,共改制企業21個,其中基層供銷合作社13個、縣公司6個、獨立核算商辦企業2個,按照“出售資產、安置職工、了斷身份、企業解體重組”的企業產權制度,累計變現資產9000多萬元,安置各類職工3343人,協商償還銀行債務878萬元,償還社員新股金2000多萬元。在改革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理念,解決了1200多件沉積多年的矛盾糾紛,實現了“減少了企業人員、沉重負擔、繁重債務;轉換了企業機制、職工身份、聯社職能;留住了優秀人才、優良資產、優勢網絡”的“三減三轉三留”改制目標。
重視解決供銷合作社遺留問題。縣委、縣政府本著“尊重歷史、解決疑難”的原則,解決了2名同志因競聘到企業任職涉及企業改革而要求回機關工作的問題。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將供銷合作社系統44名軍轉干部待遇全部納入財政支付,并撥專款25萬元,解決了29名傷殘軍人的一次性安置補償問題。此外,由政府兜底,使社有企業1048名退休(退養)職工由大病統籌全部轉為醫療保險,將5個破產企業 600余名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全部移交社保局。同時,對原供銷合作社代管的農村合作商業系統1008名老職工進行了妥善安置,其中近700人按最低標準補交社保費,參加了社保,其余300多名老職工則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召開現場辦公會議解難題。自全縣供銷合作社企業重組改革以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關心下崗和重組職工的生活,近十年來,先后撥付解困和慰問資金100多萬元。2005年6月,縣委書記、縣長帶領十多個縣級部門領導到縣聯社召開現場辦公會,妥善解決了南外供銷合作社經營門市因修建通川大橋被占八年而未能解決的歷史疑難,以及縣聯社南遷、困難企業安置、下崗和重組職工解困等具體問題。
重視供銷合作社工作就是重視“三農”,支持供銷合作社工作就是支持“三農”。因此,縣領導班子經常到供銷合作社調研,多方給力供銷合作社企業重組發展。
支持培育煙花爆竹連鎖經營配送服務體系。2000年以來,達縣煙花爆竹市場實現了由供銷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為滿足市場需求,2005年,縣委、縣政府根據縣人大提議,將全縣煙花爆竹經營網點由88個增加到220個,由縣日雜公司和基層供銷合作社聯合實行煙花爆竹連鎖配送服務,直配各經營網點。同時,由縣政府批準、縣編辦行文,批準縣供銷合作社成立煙花爆竹稽查隊,并制發專門文件明確了供銷合作社是全縣煙花爆竹的經營主體和安全管理責任主體,保證了全縣煙花爆竹的安全、規范經營。2008年,縣政府再次給予優惠政策,由供銷合作社投資350萬元,建立了占地達10畝的達縣煙花爆竹配送中心,對全縣288個網點實行直接配送。
支持培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2004年,達縣人民政府出臺文件,由供銷合作社對全縣再生資源經營網點實行“八統一”服務,在相關職能部門的全力支持下,共建立和規范再生資源經營網點232個。同時,縣委、縣政府領導和相關縣級部門領導親自到省上有關部門匯報,使縣供銷合作社所屬的達縣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取得了國家報廢汽車拆解資格。2010年,該公司與達州市兩家報廢汽車拆解企業合作組建了達州市三強報廢汽車拆解有限公司,縣政府為公司在化工園區解決土地30畝,通過自籌資金2000萬元,建立國家商務部批準的報廢汽車標準化拆解中心。今年以來,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達縣人民政府制發文件,明確了供銷合作社主抓農村垃圾的分揀處理,在全縣64個鄉鎮分別占地5—10畝建立再生資源分揀分中心,形成再生資源收購、建材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村科技和農民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鎮級農村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目前,此項工程已在石板鎮試點實施。
支持培育農村現代流通網絡。2005
年,縣委、縣政府出臺文件,支持供銷合作社實施國家“新網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五年來,共爭取國家項目補助資金達500多萬元,自籌資金1000多萬元,新建和改造農家店712個,建成倉儲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品種達800余個的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1個,改建倉儲為2萬噸的農資配送中心1個。自2008年以來,由財政每年貼息,縣農資公司承擔了政府化肥儲備任務,縣日用消費品公司承擔了政府部分救災和防洪物資儲備任務。對供銷合作社主抓的煙花爆竹、農資市場監管、農家店建設,縣財政還預算了專門的工作經費。
支持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縣委、縣政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專題研究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并出臺文件,明確了供銷合作社的職能職責,提出了供銷合作社在新時期的目標和任務,并給予相關的政策扶持。縣政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達縣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在鄉、鎮人民政府設立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辦公室。一年來,通過黨政重視、部門參與、供銷合作社主抓,有力推進了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由供銷合作社牽頭,村支兩委參加建立村級社區綜合服務社,成功地探索出了村級“兩委一社”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村支部、村委會職能的轉變。目前,已建立村級社區綜合服務社100個、莊稼醫院100所,為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8年,縣委、縣政府在達縣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中,明確了供銷合作社在新農村建設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任務。通過幾年的努力,供銷合作社創辦的特色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異軍突起、獨具特色,比如:達縣安云紅辣椒專業合作社采用“五統一”服務,僅2010年就為農民增收1000多萬元,社員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達縣天禾茶葉專業合作社發揮“龍井”技術品牌優勢,以龍會鄉張家山茶場為基地輻射帶動其他5個茶場,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萬畝茶園基地建設,不僅合作社運行態勢良好,而且解決了2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必須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堅持為農服務宗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合作制原則;必須大力推進經營、組織和服務創新機制,構建運轉高效、功能完備、城鄉并舉、工貿并重的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才能適應新時代、新形勢,從而有力推動供銷合作事業健康發展。近年來,達縣供銷合作社的改革創新實踐,真正體現了“黨政助力,供銷合作社創新發展”。
體制機制創新。縣聯社把縣直屬企業重組為全資企業或控股企業,企業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交經營股本金、經營風險金和經營責任金。對基層社重組的經營網點,則實行“門店式經營、合作制管理”和“獨立經營、自納稅費、自謀發展、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實行統一辦證、統一店招、統一培訓、統一報表、統一納稅、統一代辦社保和醫保的“六統一”服務。
用人形式創新。自2003年以來,根據屆期和資產管護目標,對縣屬企業法定代表人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競聘制,對企業管理人員實行聘任制,對企業重組人員實行雙向選擇制。
管理方式創新。縣聯社與公聘的企業法定代表人簽訂屆期目標責任書,建立崗位責任制,做到職責分明;把社有資產收益與經營收益分離,杜絕了改制前“吃社有資產”的現象發生;實施績效工資制,在年末對企業進行效益審計,根據審計結果計發績效工資和考核獎勵。
合作聯合創新。采取有效措施,引進或公聘高校畢業生、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能人到社有企業任職;采用加盟方式,整合農村經營網絡和配送企業,實施合作聯合,引進民間資本;實行縣基合作,形成了“龍頭公司+基層社+專合組織+經營服務網點+農戶”的農村現代生產流通模式,實現了龍頭企業與基層供銷合作社網點的對接。
資產管護創新。堅持“三不變、三公開”原則,做到原企業資產的權屬不變、資產收益不變、縣聯社管理不變,建立健全了監督制約機制。在資產處置中,實行企業申報、縣聯社審查,堅持“公開、公平、公正”處置資產,增大了資產處置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明確了社有資產收益的開支范圍及報賬程序,建立健全了資產收支明細賬。同時,縣聯社還制發相關規定,實現了社有資產規范化管理。
聯社職能創新。縣聯社對所屬企業認真履行“領導、協調、服務、監督、管理、考核”的職能,堅持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增強對所屬企業的控制力,逐步建立健全社有企業資產管理、經營管理、目標考核、績效工資、安全責任和風險防范體系,確保了所屬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進一步深化縣聯社機關改革,對股室人員實行優化組合,定崗、定員、定責,實現了人盡其才。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助力下,通過改革、創新、發展,達縣供銷合作社真正實現了農村經營資本、經營人才、服務網絡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強大的經營服務優勢,為履行全縣農村經濟發展、農民進入市場、農民特色專業合作社、農村現代流通、農超對接的工作職責打下了堅實基礎。不斷創新發展的達縣供銷合作事業,已真正成為達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農村現代流通的主導力量、農民專業合作的帶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