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 蕾
“農宅對接”又被稱為 “從農場到家庭”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特點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交易。
用戶在網站上訂購蔬菜后,如果用戶在家,北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會將蔬菜直接配送到家;如果用戶不在家,合作社會先將蔬菜配送到用戶所在小區的“智能柜”(每個智能柜有18個保鮮箱),待用戶回家后可開柜自取。
目前,北菜園合作社在雙花園小區、圓明園花園別墅、萊蒙湖小區設有3個智能柜。消費者打開電腦上網,進入北菜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網上商城,選擇訂購蔬菜,用支付寶網上支付菜款即可。
合作社通過管理平臺收集訂單,同時系統自動向消費者發送“訂單處理中”的信息。收集到訂單后,合作社便開始組織采收、包裝蔬菜并粘貼網絡生成對應客戶的條形碼,然后將商品運輸到智能柜,通過網絡生成的條形碼打開智能柜后,將蔬菜放入智能柜,同時,消費者會收到取菜密碼通知。消費者即可按照密碼輸入智能柜后,打開智能柜,取走自己所訂購的蔬菜。
為了保證蔬菜新鮮,北菜園合作社專門配備了兩輛冷藏運輸車。目前蔬菜的配送時間是每天早晨6:30開始收取當日訂單,然后采收、包裝好之后于當天13點之前送達,供用戶晚餐食用。根據市場需求,以后合作社將考慮每天增加1次運送,在15點收取上午的訂單,22點之前送達智能柜,供消費者次日中午食用。
北菜園合作社蔬菜基地全部通過了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300畝有機蔬菜種植區。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詳細的生產日記,生產流程準則,每日室內外氣溫、地溫,何時打肥、灑水,負責人是誰等等信息都一一記錄在案;在合作社的蔬菜配發車間,每份蔬菜上都被貼上一個小小的標簽,這就是為蔬菜建立的電子“綠色履歷”。從這里發出的每一盒菜,上面都有條形碼,記載著產地、責任人、生產流程等產品質量信息,到專門的網站可以查詢。北菜園合作社還準備開發視頻直播系統,消費者登錄網站就可以看到蔬菜大棚里的生產情況,例如哪棵菜在哪個大棚里生長的,是誰在種植管理等。合作社從餐桌到地頭建立可追溯的“綠色履歷”是為了確保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全。

“農宅對接”運作模式圖解
北菜園合作社網店從2011年1月中旬開始運營到一季度末,通過網上銷售,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其中,通過智能柜銷售1500公斤,直接送貨到家1000公斤;平均每戶每次訂購蔬菜3.75公斤,共計為城區1100戶居民送菜2500公斤。除了蔬菜以外,北菜園合作社還聯合了延慶17家農產品產銷合作社,形成小雜糧、水果、彩色甘薯、蜂蜜、花卉、肉禽蛋奶等十多種農產品都可以直投。為了擴大配送品種,北菜園合作社還將把延慶縣生產的名特優新農產品通過網絡快車送達北京高端用戶,進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北菜園合作社網店經過近半年的試運行,開始籌劃逐步擴大配送規模,努力達到智能柜在3年后在北京城區覆蓋500個小區的目標,這將帶動1.2萬戶農民增收25%,居民能夠享受20%的價格優惠,節省560萬元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