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敏清
“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加快建設城市社區和鄉村回收站點、分揀中心、集散市場 ‘三位一體’的回收網絡,推進再生資源規模化利用”, “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和規劃綱要
長期以來,由于存在無統一組織、無證經營、無行規約束等問題,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無序經營狀態,“散、臟、亂”現象突出,不僅對城市管理、環境衛生、居民生活等產生較大影響,而且也影響到城市轉型升級和國際大都市建設。為解決好這一突出問題,廣州市決定從建立完善網絡體系著手,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轉型升級,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經過幾年努力,廣州市率先推行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已基本建成,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為“五個轉變”:
經營場地從亂搭亂占向有規劃有固定場所轉變。廣州市已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按照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要求,選址并建設了一批布局合理、覆蓋面廣、方便回收的設施網點,改變了原來業無定所、隨地設攤的現象,成為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也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經營管理從混亂無序向規范有序轉變。制定了廣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規定》、《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管理制度》等法規文件;對包括流動收購人員在內的從業人員全部實行持證上崗,執行“六統一”(培訓、標識、服裝、計量器具、收購車輛、收購范圍);實施廣州市《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網點建設標準》和《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網點服務規范》等,改變了行業經營混亂、人員混雜、管理薄弱的狀況,推動了行業的法制化、標準化建設,提升了人員素質,規范了行業管理。
經營方式從傳統經營向現代經營轉變。
催生了森雅、淘寶公司等一批再生資源利用骨干企業,創造了園區式回收、連鎖經營、網上回收等現代經營模式及新業態,突破了傳統個體粗放經營模式,改變了行業的散、小、弱狀況,通過網絡體系的有機連接,推行企業化經營,采用現代管理和技術,行業開始向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經營過程從造成二次污染向清潔生產轉變。實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治污減排,按照環保、市容和消防安全等標準,規劃、設計和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集散、交易、儲存、初加工等場所和配套設施,推行清潔生產,試行垃圾分類,較好解決了行業引發的環境條件差和臟亂等問題,基本消滅了行業產生的二次污染。
經營效應從注重經濟效益向綜合效益轉變。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目前,再生資源回收量、回收率都不同程度提高,90%以上可用廢棄物得到回收利用。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行業經營額達200億元,推動了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了就業和再就業。通過建設社區回收網點,2007年以來創造了近10萬人的就業崗位,優先吸納了4050下崗職工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促進了行業管理的水平提高,理順了行業管理體制,優化了行業發展環境,行業內引發社會治安問題的因素得到有效遏制,擾民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廣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是依托廣州市供銷合作社的經營網絡基礎上,吸收利用社會上回收網點建立起來的,主要由社區回收網絡、分揀中心網絡和綜合利用處理網絡三個層次組成。
社區回收網絡。主要由社區回收點和街道回收站組成,現已規范建設這類回收站點533個。社區回收點結合物業管理、小區管理、社區管理和垃圾分類投放管理等方式統籌安排,并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相銜接,主要負責收集居民交售和生活垃圾中的可再生資源。街道回收站按總量調控、合理布局和方便回收的原則統籌設置,是收運、整理、暫存、中轉的固定場所,即相對集中每天在社區回收點分散回收的再生資源,并進行簡單地分類、整理,以便企業利用或進入集散交易中心。
分揀中心網絡。分揀中心是對除危險廢物和嚴控廢物以外的再生資源進行集中分揀、簡單加工、資源分流的固定場所,現建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分揀中心41個。主要功能:接收街道回收站回收的再生資源,以及工廠、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的再生資源回收;按照再生資源分類標準、品質狀況進行分揀整理和簡單加工;通過市場運作,實現再生資源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資源利用企業進場采購,促進資源有序流動。
綜合利用處理網絡。根據廣州市產業發展規劃和可回收再生資源的實際情況,選定有相應規模和加工制造能力的生產企業,作為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加工生產的終端,吸納技術含量高、生產規模大的資源再利用的現代企業加入,利用高新技術對不同再生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選定開發利用項目,以政府項目的形式,對外招商建設,逐步形成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再生資源產業群,促使再生資源行業走上產業化道路。
在推動網絡體系建設過程中,廣州市供銷合作社還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總結推廣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管理相適應的七種回收模式。
一是與屬地管理相結合的社區回收。把便民回收建設納入社區建設、社區服務工作范疇,在開放式社區中規劃設立固定的便民回收點,由街道負責日常監管。二是與物業管理相結合的小區回收。在封閉式居民小區的日常保潔過程中,由物業管理公司為小區居民提供規范便捷的回收服務,實施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的有效對接。三是活動式便民回收。在人口密度高的老城區試行以活動板房為載體的社區便民回收,既方便居民交售,也降低對周邊環境影響。四是連鎖式社區回收。引導有實力的骨干運營企業,運用連鎖經營的方式,對零散的回收站點進行整合和規范,提高回收行業的組織化程度。五是規范化的流動回收。按照“街鎮統籌、備案登記、站點掛鉤、協會培訓”要求,把流動回收人員納入規范管理。六是在線服務回收。開通“廣州再生資源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主城區內主要街道實行在線回收試點,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回收服務。七是定時定點回收。在轄區范圍配置回收專用車輛,定時定點收運區域內社區便民回收點的再生資源,并運送到下游環節或直接運送至專業化綜合分選中心。這七種回收模式,有效地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對行業和人員實施了有效管理,考慮了便民利民,社會各方反響良好,樹立了行業形象。
廣州市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先行先試的做法經驗值得總結推廣。尤其是他們抓網絡體系建設促行業轉型發展的舉措,對加快推進行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具有借鑒意義。
注重工作統籌。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不僅是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而且涉及城市環境改善、和諧社會建設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廣州市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對此給予高度重視,不僅將此作為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發展循環經濟、創建文明生態城市的重要工作,而且在2007年還將其納入“惠民66條”,作為“民生工程”重點推動。推進這一網絡體系建設,還是一項涉及面廣、關系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領域、多部門和區、街、社區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支持參與。為此,廣州市提出了“政府推動,鎮街組織,供銷合作社實施,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并專門制定《廣州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與網絡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明確了推進這項工作的目標任務、工作措施和各自職責,并采取“試點先行、示范推進”等方法,指導推動工作規范有序開展,較好地統籌各方,形成合力。這就告訴我們,促進轉型升級需要包括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合力推動。各地在推動促轉型過程中,切實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凝聚各方力量,才能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動、部門聯動、社會互動”合力推動轉型的局面。
注重發揮創新精神。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是再生資源行業的一次革命。作為經濟合作組織的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要負責具體實施全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任務艱巨,難題不少。他們對此變壓力為動力,以開拓創新精神推進工作,推出了許多創新性舉措。比如,善于抓住廣州市創“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及“迎亞運”活動的機遇,爭取部門及區、鎮街、社區以及社會大力支持配合,形成借力推動工作的有效機制;通過推動制度建設,規范行業管理;通過實踐探索,創新了回收模式,等等,都取得明顯成效。這說明,推動行業轉型升級,主導部門可以發揮作用重要,只要增強責任意識,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就可以大有作為,成為促轉型的主推手。
注重找準著力點。就如何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轉型升級,廣州市從行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出發,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提出把建設完善網絡體系作為重要抓手,抓住了工作的關鍵點。作為具體實施部門,廣州市供銷合作總社經過調研分析,決定從制約行業轉型的突出問題著手,把工作著力點放在人員培訓、網點建設、制度規范三個關鍵環節。在協助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行業專項整治同時,對從業人員開展政策法規、職業技能和相關知識等方面專題培訓;大力推動回收網點建設;參與制定完善相關規定和政策,等等,對推進網絡體系建設、促進行業轉型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推進轉型升級,不僅要有時代責任感、務實工作作風,而且還要善于抓住關鍵問題,找準薄弱環節,實行重點突破,才能事半功倍,效果明顯。
注重發揮市場作用。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建設,只為行業轉型提供了“硬件”。圍繞推動行業轉型,廣州市把市場再造作重要“軟件”來抓。如著力理順行業管理體制,推動規范市場建設,制定推行行業標準,等等,為行業轉型提供市場環境。針對經營主體個體為主和散小弱的狀況,著力培育市場主體,推動經營主體的企業化、規模化發展。首先是對現有供銷系統的再生資源企業進行改制和重組,并吸收社會力量參與,采取多元投資等形式組建再生資源開發網絡建設的龍頭企業。其次是引進有一定能力實力和發展潛力的社會企業參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經營。目前,一批運用市場機制培育發展起來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已逐步成為引領行業轉型的骨干力量。如廣州市淘寶再生資源回收連鎖經營有限公司,屬下已有200多家回收站,總經營面積10多萬平方米,2010年經營總額達2億多元,年增長達20%以上。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加快行業轉型,相對傳統行業而言,不僅需要建立規范有序的市場,更重要的是扶持企業做大做強。
注重營造社會環境。幾年來,廣州市通過開展“再生資源規范回收進社區”、“再生資源教育進校園”、“再生資源宣傳進機關”等活動,以及印發宣傳資料、派發相關指引、利用媒體網絡平臺等等形式,大力宣傳規范回收、節約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贏得了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大力支持,為推動行業轉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這就啟示我們,推動轉型升級,不但要注重“實干”,而且還要善于“務虛”,尤其是要善于借助媒體來營造氣氛、宣傳典型,推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