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佑平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會副會長 200438)
劉藝妍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檢察院 浙江寧波 315000) ■文
試論輿論監督與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利之沖突及平衡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Conflicts and Balance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Defendants' Rights to Fare Trial
謝佑平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會副會長 200438)
劉藝妍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檢察院 浙江寧波 315000) ■文
2011年 1月,河南平頂山“天價高速收費事件”經媒體曝光后,立刻成為社會熱點,并引起河南省高院黨組高度重視,在平頂山中院啟動再審程序的同時,相關審判人員被閃電問責①南方周末 2011年 1月 20日。。姑且不論在中院啟動再審程序,按照一審程序重新審理時,省高院就閃電追責審判法院的做法是否妥當,和“鄧玉嬌故意傷害”、“孫偉銘醉酒駕駛”等事件一樣,“天價高速收費事件”讓我們又再一次看到了輿論的影響力。一旦案件經媒體報道,引起熱議,往往很快能引起重視并得到快速處理。現在,輿論監督已被歸入我國六大監督體系中,與 “黨內監督”、“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民主監督”一同作為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司法公正、保證社會文明和正義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輿論和司法的關系中,有一個問題較為引人注目,就是輿論監督對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利之間的沖突。它的妥善解決,無論是對于促進輿論監督還是對于維護司法公正,都具有重大意義。
“輿論”是指人們對于一切感興趣的社會生活領域,尤其是社會公共事務所產生的一切意見、愿望、態度、情緒、期待、評價和想象的公開表達,是持續性與變化性、公共興趣和個人興趣的統一。簡言之,輿論就是公共的意見。輿論監督從最簡潔的角度理解就是公眾通過輿論的意見形式表達對社會的看法。
當代中國,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權利而存在,有其存在的政治基礎和法律基礎。輿論監督這一提法在正式文件中首次見于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至此以后,這一提法反復出現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的報告中。十五大報告指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加強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監督,防止濫用權力。”十六大報告指出:“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從制度上保證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加強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發展到今天,建立科學有效的反腐倡廉輿論監督體制,是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踐行三個代表,有效遏制腐敗和努力把反腐敗關口前移的一項重要工作。”黨的報告內容成為輿論監督的政治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是輿論監督權利的法律基礎。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公民的言論自由權、知情權和批評建議權,這三項公民的基本權利構成了輿論監督的法理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輿論監督形式往往是通過網絡、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得以實現。這是因為輿論監督需要兩個環節:一是提供足夠的輿論信息,即可以形成輿論的事實和情況,使人們對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及社會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擁有信息的情況下,能對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現象及有關人進行評論。只有這些任務的承擔者——媒體有獲取信息的優勢和提供評論的平臺。
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亦有我國憲法之保障,第三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結合刑法的特殊性,化為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具體體現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三個方面上的一律平等,任何人犯罪,不論其身份、地位等如何,一律平等對待。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之權利實現途徑則在于審判獨立,即在于人民法院在審理各類案件時,應不偏不倚,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來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不應為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者干涉所左右,不論其來自何方或者出于何種理由,從而遵守和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
公民可以通過輿論來表達對政府、統治者的信任和支持,古語云:民意不可違。即此道理。縱觀這些年,一些在國內引起重大影響的特殊案件幾乎都是通過輿論才取得上級有關部門重視,最后得以結案,為案件當時人及社會討回了公道,如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云南晉云躲貓貓事件、各類煤礦爆炸坍塌等惡性事件,無不是在輿論監督之下得到了最終的審判,從而使沸沸揚揚的民怨得到平息②黃海漁夫:《“輿論審判”何須慎防》,《中國法學》。。在看到輿論監督促使司法權以透明的方式進行運作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輿論監督對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的負面影響。在輿論壓力下,為兼顧社會效果,法官常常不得不以民憤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如名噪全國的河南鄭州某公安分局局長張金柱酒后駕車撞人逃逸一案,在法院尚未對這一案件作出判決前,新聞媒體聲勢浩大的聲討已形成“新聞審判”,社會輿論強點逐步形成,即“當事人張金柱非殺不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正是在社會一片“轟炸”聲中,法院迫于輿論壓力最終不得不對張金柱作出死刑判決,而依照我國刑法之規定,交通肇事罪最高刑為 15年。張金柱之死,用他自己的話講,他是“死在媒體的手中而不是法律的手中”,張金柱的律師也一直以“輿論高壓”作為審判不公的理由③朱健、王人博,《“媒體審判”負面效應批判——兼論構建傳媒與司法間的和諧關系》,載于《政法論叢》2006年 12月第 6期。。還有現今的 “李剛門”、“杭州飆車案”,公眾過分關注在肇事者官二代、富二代以及受害者是大學生、祖國未來的棟梁等身份上,并形成滿天的聲討之勢,干擾了審判獨立。
審判獨立被輿論被動的干擾逐漸轉變為法院主動向輿論尋求“干擾“。如剛剛被一審判處死刑的藥家鑫,在判決前,審判法院曾向公眾征求量刑意見而被廣泛議論④東南商報 2011年 4月 15日。。在現行的刑事法律對于定罪量刑的規定中,沒有可以參考民意來定罪的規定。在法治語境下,對包括法院在內的公權力機關,一個基本的法治原則便是,“法無授權即為禁止”。即使在實行陪審團制度的英美國家,體現審判監督的陪審團,雖然可以決定被告罪名是否成立,但具體的量刑還是由法官獨立掌握。現在,我們的法院將量刑這種十分專業的任務交給并不具備專業能力的旁聽者“參考”,顯然不可能構成相得益彰的法律效果,只會在無形中對法官獨立審判的意志和能力,構成一種不必要的干擾和妨礙。
如上所述,輿論監督權和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利之間看似沒有密切聯系,但輿論監督以媒體為載體,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利取決于審判獨立。輿論監督與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利沖突的實質實際上就是新聞媒體對司法的介入,由于兩者的運作規律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輿論監督對審判獨立有著天然的侵犯性,最終導致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的權利受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獲取程度不同。傳媒獲取案件信息或來源于當事人或來源于司法機關,從當事人獲得的信息存在片面性,司法機關披露的案件情況也有一定保留,畢竟無法像開庭質證一樣逐一向媒體展示證據,這就導致媒體獲取的和法院掌握的情況不對等。第二,時效要求不同。傳媒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原則要求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報道,從而反映報道的價值;而司法活動的過程有很強的程序性,對時效要求寬松得多,以經得起時間的考證。第三,事實認定不同。公眾輿論對事實的認定是直觀、感性的認知,缺乏法律技術性,而司法意義上的事實則是依照法律規定搜集并能夠以確鑿證據進行證實的法律事實。第四,表述角度不同。關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傳媒往往具有涉利性,會從自身經濟利益角度出發,選擇最能實現自身利益的案件和角度進行報道,可能會對部分情節過分渲染、炒作或者妄加評論,由此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責任的忽視,而司法機關在表述法律事實時則強調不帶感情色彩的客觀、中立的邏輯推理和論證。第五,評判標準不同。傳媒以道德為基準,追求的是自身或受眾觀念上的道德意義上的公正,其評判司法的標準是道德;而司法機關以法律為準繩,追求的是法律公正,其評判司法的標準是法律。第六,機構性質不同。傳媒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動力是對先鋒性和開拓性的不懈追求,而司法機關則以恪守傳統性和保守性作為安身立命的主旋律。
我們現在所說的輿論監督與被告人獲公平審判權利的矛盾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審判獨立并沒有得到真正貫徹,法官不能真正做到只服從于法律。法官要防止群體行為的干擾,不僅僅需要全社會法律意識、正義觀念、理性精神的積累,同時需要制度的保障,一個真正好的制度能夠盡量避免人性中不良因素的膨脹以至于禍害社會。再看河南平頂山“天價高速收費事件”,就在平頂山中院啟動再審程度,按照一審程序重新審理該案時,省高院就對中院相關人員作出了處理決定:主審法官被免,調離審判崗位;責令平頂山中院依照法律程序提請免去刑一庭庭長職務;對主管副院長停職檢查;對平頂山中院院長誡勉談話⑤南方周末 2011年 1月 20日。。事實上,司法絕非答案恒定的數學運算可比,對同一案件,每個法官都可能有不同的法律適用意見以及不同的事實理解,合議庭各個法官也可能意見完全相左,對塵埃落定的許霆案,法律界至今爭議不斷。所以,除非貪贓枉法等法定情形,法官不能僅因其意見不同而被追究責任,否則天天都有法官被撤掉,法官的職業尊嚴將蕩然無存。
如何處理輿論監督和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利的關系是各國面臨的一個共同的難題。由于各國國情不同,解開這個難題的“鑰匙”也有所差異。
美國對傳媒的新聞報道給予極大的自由空間,除初審法院有充分、特殊的理由封閉法庭,新聞媒體進入法庭采訪受憲法保護。對于尚未審結的案件,美國法院允許媒體發表評論,其界限是不能造成 “明顯而即刻的危險”,以至法庭無法繼續履行職責,否則可能構成藐視法庭罪,但在司法實踐中,“明顯而即刻的危險”這一標準被嚴格把握。現在,為平衡輿論自由和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利之間的可能沖突,美國形成了以保護陪審團不受外界影響或將案件轉移至另一未受傳媒影響的地區進行審判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調和方法和策略,以求最大程度地維護新聞自由和保障被告人權利。如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防止陪審團成員受輿論影響,法院可能在審理案件期間將陪審團成員“關”起來,隔斷其與外界的聯系,甚至禁止其看報紙、電視等。
英國是對傳媒監督司法控制比較嚴格的國家。英國有專門的藐視法庭法,該法規定媒體不得發表任何損害公正審理的意見。判例法原則:當案件正由法院積極審理時 (排除訴訟開始以前或者案件審結以后,或者案件被拖延審理的時候),任何人不得對案件加以評論。即使有人確信自己的評論是誠實的,但只要是在法庭審定以前過早地說出真相,也會被認為是藐視法庭的行為,并受到相應的處罰。傳媒報道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有許多禁區和危險,如在法庭偷拍、偷錄;稱未被判刑的被告為罪犯;報道帶有傾向性,致使人們同情或者憎恨當事人;對法官的執法進行評價;法庭要求提供而拒不提供報道消息來源等等,都有可能被判藐視法庭罪。
日本公民的輿論自由同樣受到憲法保護,對傳媒的限制沒有英美嚴格,它更多強調法官審理案件時應根據法律和自己的良心,不受外界的干擾。但是日本對于新聞報道的自由和新聞取材的自由或者評論是嚴格區分開的,日本最高法院對于取材自由沒有給予像報道自由那么高的自由度,并就新聞媒體對法庭的采訪取材自由作了種種限制。在司法實踐中,日本法院在開庭前一般允許攝影,開庭后一般禁止攝影。他們認為,客觀的報道是民主社會中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重要信息來源,是滿足民眾知情權的需要,而新聞取材或評論則不可避免地會加入記者個人的思想、意見,難以保證其客觀性、公正性。
法國對媒體報道司法的限制是以明確的立法予以規范的。其主要限制是:(1)對一些特殊的犯罪,如叛國、間諜或危害國防的犯罪,媒體對上述犯罪嫌疑人從偵查、起訴到審判全部過程都不得報道。(2)媒體不得報道偵查和預審活動。(3)在審判公開的前提下,媒體對審判的報道受到一些特別的禁止,如禁止使用任何錄音放音設備、電視或電影攝影機和照相機。同時審判長有權阻止任何旨在損害法庭尊嚴或者無助于對案件作出更準確判斷的行為。
在我國臺灣地區,媒體對司法的報道也受到明確的限制。媒體不得評論的事項有四類: (1)對尚在偵查中的案件,不得評論,以免影響偵查的順利進行;(2)為防止影響訴訟的公平,對尚在審判中的訴訟案件包括對原告和被告都不得評論; (3)對承辦偵查或審判案件的司法人員不得評論;(4)對偵查和審判中的訴訟關系人不得評論,因為他們的法律責任尚未確定。
上述國家或地區為緩和、平衡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所作的各種努力是在媒體與司法的權力都在憲政背景下被具體化、媒體相對獨立、司法機關也相對超脫于其他機關獨立運行等基礎上的,但在中國,要解決輿論監督和刑事被告獲公平審判權沖突將面臨許多困難。在我國相關新聞立法尚未完善、司法機關尚未真正獨立的背景下,筆者在此粗談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報道和評論應予嚴格區別。新聞報道的進度應與司法程序保持一致。就刑事案件來說,它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理和判決等階段,在司法機關完成每一階段任務后,媒體都可以對階段性結果予以及時報道。但必須注意,在法院作出判決前,媒體對案件事實和情節的報道應嚴格遵循客觀、公正和全面的原則,并不得泄密,不得發表帶有傾向性和結論性的評論。這樣既符合新聞的時效性特點,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又可避免干擾司法活動的獨立進行。
但一般情況下,司法評論不得與程序同步,在不同的程序內,司法評論的對象和范圍應當嚴格限制。媒體可就案件的實體問題進行評論必須在判決作出以后;對司法人員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違反程序的行為一經發現就可評論,因為非法的程序不僅即刻侵犯涉案人的權利,也幾乎是造成司法不公的必然因素,一經發現必須及時糾正;對處于立案、偵查、審查起訴或者審判階段的案件訴訟關系人,特別是被告人,媒體不得發表評論。因為在這一階段,每一涉案人的具體法律責任并未得到最后確定,妄加評論,不僅會侵犯公民名譽權、人格權等公民權利,也會妨礙法院作出最后判決。
對刑事案件的報道和評論應設置專門的專欄,并在新聞工作人員的選拔機制上作出改革。對刑事案件進行監督報道和評論的新聞工作人員應該是經過法律和新聞兩方面訓練和學習的人員,應當具有相當的法律知識,熟悉司法審判運作方式。除了專業素質上的要求,還要提高新聞工作人員的道德素質,新聞工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規范意識,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堅持客觀真實,堅持從實際出發,客觀、冷靜、準確地報道案件情況,不摻加私人感情,從而使公眾形成客觀正確的意見,而不是在媒體作用下形成的民意。同時,也要強調新聞工作人員的角色定位問題。新聞工作人員要準確認識自己的職業和作用,在進行司法審判方面的報道時要時刻給自己進行準確定位。從專業、道德、角色定位全方面提高新聞工作人員的素質,避免或減少傾向性報道出現,相當范圍內可避免輿論監督對司法審判的干擾。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以及審判機關均應當建立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制度上形成一堵 “防火墻”,將輿論監督的影響和案件的具體辦理人員進行隔離。具體的辦案人員只對案件事實和法律負責,應對輿論由機關的新聞發言部門負責,從而減輕案件承辦人員所承受的來自輿論方面的壓力,將輿論監督對刑事被告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