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啟航之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在這一歷史安排的暗合之下,2011年這一年份承載的,除了歡騰與慶賀,或許更多地應當是對過去近百年建黨、半個多世紀執政經驗的總結,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延續性探索。
中國共產黨建黨至今,整整90年歷程。從建黨之初的幾十個黨員,發展到今日的近8000萬黨員;從嘉興南湖上一條游船起步,成為擔負今日強國富民責任之大黨。中國共產黨屢經考驗,卻始終如一地秉承為多數人謀幸福的原則,實為民心之所向。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賦予的必然選擇。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既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更成為中國共產黨一貫的政治主張和執政理念。
建黨90周年,對中國共產黨人而言是一種成就的凝結,更是一次自我沉淀、謀求發展的全新契機,把握這一時間節點,創新執政理念,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進一步保障民眾利益,將是中國共產黨下一階段鞏固執政根基的關鍵所在。
鞏固執政根基第一步,在于改善民生。國計民生,互為表里,本為一體。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民生問題的內涵和外延也不斷擴展,“民生”的內涵不再是讓大多數人獲得溫飽,而是應當從深層次解決大多數人的物質、精神問題,走上“全面小康”的通途。目前,我國解決民生問題的制度體系還只是初步建立,有待解決的深層次民生問題還很多。隨著民生問題向精神領域的拓展,文化權益、收入分配、社會公平、社會治安等成為民生保障的新領域和敏感領域,也需要更多關注。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環境下,資源、能源、環境的瓶頸日益突出,人們對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的關注度也日漸升溫,要持續、有效地改善這些民生難題,無疑依賴于更多的制度供給。
改善民生,創新執政理念的關鍵在于社會管理創新。當前社會劇烈轉型,舊有的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的客觀需求,惟有謀求革新,以創新思維探尋出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管理模式,這也成為建黨90年后中共執政的新課題。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涉及了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諸多方面。做好社會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而對于執政者而言,管理并非最終目的,服務群眾才是根本所在。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理應著眼于增強社會活力,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是改善民生、執政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更為根本的,則是要加強黨的自身思想建設,讓執政黨隊伍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領導國人實現未來更為艱巨的使命。走過近一個世紀,中國共產黨已是一個百年大黨。從最初的革命之黨,蛻變為今日的執政之黨,如何讓今日之黨員認清中國共產黨過去90年的發展史,繼承昨日之信仰,且以信仰之力量助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才是其未來之執政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