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州市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 溫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溫州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成效與經驗
——溫州市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進展
文/溫州市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 溫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溫州堅持“科學發展、先行先試”,重點圍繞率先探索建立要素市場化配置新機制、民營企業創新驅動新機制、公平市場準入新機制、促進和諧創業新機制、服務經濟發展新機制等“五大機制”,許多改革試點取得實質性突破
溫 州作為省級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之一,緊緊抓住改革試點的歷史性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改革工作部署,堅持“科學發展、先行先試”,重點圍繞率先探索建立要素市場化配置新機制、民營企業創新驅動新機制、公平市場準入新機制、促進和諧創業新機制、服務經濟發展新機制等“五大機制”,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大力推進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許多改革試點取得實質性突破。
以建立要素市場化配置新機制為突破口,著力破解民營經濟發展要素瓶頸。一是創新土地開發、集約節約利用機制。調整溫州城市總體規劃,將已圍墾的用地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范圍,解決了圍墾用地轉換建設用地的源頭問題。創新海涂項目規劃、圍墾、建設、管理“四位一體”開發利用機制,積極開展圍墾用地轉建設用地改革試點。二是完善地方金融服務體系。積極推進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大力培育地方金融機構。全市開業營運的村鎮銀行達到3家,小額貸款公司2 0家。啟動開展設立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溫州市股權營運中心正式掛牌營業。按照省三大金融集聚區定位全面啟動金融集聚區建設;農房抵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業務創新繼續推進。首家規模5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及總規模達3 0億元的溫州人股權投資基金籌建工作順利推進。三是完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制定《甌江人才計劃》,重點加強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隊伍建設。
以建立民營企業創新驅動新機制為動力,切實增強民營企業發展活力。一是推進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先后建立了甌北泵閥、樂清電器、蒼南印刷、龍灣鞋革、瑞安輕工機械等1 9個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加快培育發展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了市知識產權服務園、市創意設計中心。二是創新民營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推進企業整合重組,引導重點骨干企業開展兼并收購聯合重組。在泵閥、汽摩配、合成革、剃須刀和鍛造等行業,以躍進集團、正昌道森集團、中望集團、飛科集團、三聯鍛造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為主體,整合1 0 0多家各自行業相關企業進行重組。三是推進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多途徑、多市場、多方式、多板塊推進企業上市,促進民營企業股權流動,建立了3批5 0余家擬上市企業梯隊。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營銷網絡體系,爭取在國內大中城市建立1 0 0家“溫州名品購物中心”。
以建立公平市場準入新機制為切入點,積極拓寬民營經濟發展領域。一是開展擴大民間投資試點,啟動實施首批向民間資金開放的1 7個政府投資項目,總投資約1 0 0億元。相繼成立了溫州市未上市企業股權運營中心、溫州風險投資研究院、溫州市民間投資服務中心、溫州人股權投資基金等四大民間資本運營平臺。培育發展各類投資企業,目前全市各類投資公司已有7 0 0余家,其中創業投資公司約2 0余家。積極向上爭取在溫州市率先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二是拓展開放新領域。爭取開展外匯使用擴權、綜合貿易通關管理模式等改革試點,將溫州口岸納入長三角通關一體化改革框架,適用“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區域通關企業增加到2 9 0家;推進擴大國際空港、國際海港的開放試點,啟動溫州海港口岸、空港口岸擴大開放報批工作。推進海關通關模式創新,實行個性化審單模式。對臺貨運直航航線成功開辟。
以建立促進和諧創業新機制為重點,努力提升民營企業素質。一是構建民營企業和諧發展機制。制訂《溫州市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評價標準體系》,引進德國技術合作公司,開展公私合作伙伴關系(簡稱P P P)項目,無償幫助企業履行和推進社會責任建設。二是健全外來務工人員服務機制。開展外來人員居住證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外來務工人員的救濟、就學、就醫、居住等服務體系,建立集服務、管理、教育、維權于一體的新體制;建立健全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在教育方面,全市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讀人數占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人數的2 5.7 2%。
以建立服務經濟發展新機制為目標,切實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一是推進行政管理制度創新。在全省率先完成市本級和蒼南縣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清理規范試點任務。市本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削減了6 7.9%,蒼南縣削減了5 5.5%。強縣強鎮擴權工作逐步到位,1 9個市級部門1 3 2項審批和管理事項全部下放到縣一級,第一批5個試點強鎮擴大的權限下放到位。二是
Z H E J I A N GE C O N O MY.2 0 1 1.0 4.1 0健全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發展機制。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和政府購買行業協會(商會)服務的改革試點,制定出臺了《關于開展政府技術性服務性職能向行業協會轉移試點的實施意見》。四是完善基礎設施保障機制。溫福鐵路、甬臺溫鐵路、諸永高速、繞城高速、機場改擴建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加快推進。
優化布局促改革。把1 6 4 5平方公里的沿海產業帶建設作為溫州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平臺、主引擎,以此帶動溫州產業布局優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目標是把它建設成為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傳統產業提升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和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同時,加快中心城區和沿海重點城鎮“退二進三”步伐,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是抓好占地1 1.6平方公里、總投資達2 0 0 0多億元的濱江商務區建設,盡快建設成為溫州城市的主要功能區,成為公司總部、金融機構、購物中心的集聚區。
創新強工促改革。主要是通過實施傳統特色行業“百龍計劃”(在現有傳統特色產業中選擇1 0 0家龍頭企業)、行業龍頭企業“1 3 5技術趕超計劃”(在電氣、汽摩配、機械設備等1 0個行業里,重點扶持3 0家行業龍頭企業技術中心的創新能力建設,滾動實施5 0個重大關鍵性技術合力攻關項目)和加強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大力扶持發展科技創新型企業,推動傳統特色產業升級換代,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臨港工業發展。制定實施汽摩配、泵閥、電氣等十大行業的產業鏈整合提升計劃,工業特色優勢行業加快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開拓市場促改革。充分發揮溫州“商”的優勢,深入開展“拓市場、保增長”行動,重點實施“溫州名購”推進計劃,整合提升營銷網絡,大力推進虛擬經營、品牌經營、“優衣派”、“服裝發展大廈”等新型業態發展。發揮溫州塊狀經濟發達的優勢,著力推進二、三產業分離,整合提升各類專業市場,突出抓好現代物流、金融、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注重發揮在外溫州人的優勢,引導在外溫州企業總部回遷,突出抓好樓宇經濟和總部經濟。
政策配套促改革。主要圍繞總體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相繼出臺了《進一步加快我市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強鎮擴權改革的意見》、《關于鼓勵企業整合重組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中心城區功能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的實施意見(試行)》及實施細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 0 0 9年-2 0 1 1年)》、《政府技術性服務性職能向行業協會轉移實施意見》等三十幾個政策文件;正在研究制定的試點政策也有十幾個,如《農村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實施細則》、《工業用地分階段出讓實施方案》、《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等。同時,開展《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方案研究》、《創新海涂開發利用機制的建議與對策研究》、《溫州市建設“大通關”體制研究》等十幾個改革試點重大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