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占恒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最大福祉
這次赴臺,時間短促,走馬觀花,只能浮光掠影,了解些皮毛,至于精美的骨頭和肉之類,也只能以后自由行再說了。短短幾天下來,臺灣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開頭講到的是一樣的面孔、一樣的語言、一樣的文字,甚至一樣的習慣,也就是同根、同宗、同源。從工作走訪和實地考察接觸到的一些臺灣人來看,更感到兩岸是一家人、一家親,再折騰也是兄弟家自己的事。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偉人為兩岸所尊崇,看過影片《建黨偉業》的人都知道他,知道宋慶齡的人也知道他,他就是孫中山,被毛澤東稱之為中國革命的先行者。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知道,每年“十一”國慶節期間,天安門前都要豎立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還有以孫中山命名的中山市,以及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的中山路、中山公園等。而我還多次拜謁過北京香山孫中山紀念堂和南京的中山陵。
孫中山早年學醫行醫,曾赴檀香山創立興中會,赴東京成立同盟會,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主張“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自1895年至1911年多次策劃反清武裝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舉行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統治,創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史稱“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100年前夕,我們來到位于臺北市仁愛路四段的“臺北國父紀念館”。此館1964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興建,19 7 2年落成,面積35000坪(1坪為3.3平方米),仿宮殿式建筑,有可容納2500多觀眾的大會堂,巍峨雄偉。館外有中山公園環繞,還有九曲橋、池塘、假山、柳樹等景色點綴。館內四大展覽室裝飾精美,設計新穎,展示現代史料及現代名家藝術品。此外,館內的表演廳、燈光、音響設備一流,經常舉辦高水準的音樂會。
步入大廳中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孫中山巨大古銅色坐像,基座上刻有孫中山書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碑文,兩位身著全副武裝禮服的衛兵,持槍守衛在兩旁。大廳兩邊常年展出著孫中山的史跡,介紹他從小“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的宏偉志向,展示他與宋慶齡女士的婚姻相愛和革命相伴,以及其他豐富的史料。
走入地下展廳,看到一群學生和一群老人正坐在圖書室里靜靜地讀書看報,還有正在舉辦的書畫展、攝影展和個人藝術展等。規模比較大的展覽是《第二屆國際書畫藝術發展論壇及世界書畫名家作品交流展》,由中國書畫報社等主辦,展示了世界華人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精心創造的書畫作品,其中有書寫孫中山的“天下為公”,也有書寫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的“獨立寒秋”等詩文。當我在另一個展廳徘徊時,被號稱“積蓄六十年的能量,大隱隱于市的陳銘昌”先生,拉進看了《陳銘昌六十年首展》,觀賞了他的瓷板書畫篆刻釉藝藝術,其中有兩句瓷板書法“隨性而為是為真”、“天圓地方道在中央”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到先行者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市民們靜靜地在一旁讀書看報,欣賞藝術和音樂的情景,不禁想到,杭州云居山烈士陵園有一處無名烈士的碑文,讀起來令人心碎:“同志們,當革命勝利的時候請千萬不要忘了我們!”是呀,共和國的今天真的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以不辜負先行者們的奮斗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