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禮器,是分封時代貴族身份的象征。銅作為鑄造錢幣的主體金屬,雄視中國金融業長達一千六七百年

翁禮華,194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化學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勞模。20世紀80年代從政后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局局長及國資辦主任。2003年從財政廳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現在,不少年輕人都知道中國古代使用銅錢,但不知道銅在出現之初并非主要用來鑄錢,而是用來鑄造禮器和武器。
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發現并開始使用銅,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相對于約6500年前先后進入青銅時代的西亞、南亞及北非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晚了將近3500年。
青銅是紅銅(即純銅)與錫或鉛的合金,有低熔點高硬度的特點。因為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由于青銅熔點在700-900攝氏度之間,比紅銅的1083攝氏度熔點低了幾百度,極易熔化和澆鑄;而含錫10%的青銅,硬度能提高到紅銅的4.7倍,性能又有很大改善,所以,作為中國歷史上大規模使用的合金材料——青銅出現后,對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起到了劃時代作用。
人類社會,任何先進技術的出現都必然服務于當時社會的有效需求。由于中國在夏商周時代“國之大事,在祀及戎”。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
夏、商、周三代的青銅武器主要有:戈、矛、刀、箭、劍、戟(jǐ)、鏃(zú)等諸多品種;禮器則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不同類別。武器,主要用于作戰;青銅禮器,用于代表地位和尊貴的禮儀。
而在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兩乘銅車馬——高車和安車,則屬于非禮器類青銅器中最精美的一流作品。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被譽為“青銅之冠”。
如果到現場參觀,你就會發現,當年秦始皇陵銅車馬中應用的兩種小零部件,時至今日仍對現代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一個是“節約”,它是馬具中用于繩帶之間的連接件。有了“節約”,馬具中的繩帶就不容易亂起來,對于馬匹的長途奔馳頗具意義。當年的節約意味著“節制”和“約束”,當今的節約則意味著“節省”。另一個是頂部呈針尖狀的“策”,它是馭馬的工具。“策”系銅質,呈長竹竿形,鏤有三段花紋,未端有一個尖頭,長75厘米,直徑0.8-5.5厘米,做工細致精美,其作用與現代的馬刺(騎馬者釘在鞋后跟上的一種鐵質的刺馬針)相似。今天馭馬用的“針”與“策”有了更寬泛的含義,演變成了國家指引社會前進的方針、政策。
青銅禮器,是分封時代貴族身份的象征。隨著春秋戰國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傳統的禮儀制度已隨著周天子的“禮崩樂壞”而徹底瓦解,禮器已不再是權威的象征。到了秦漢時期,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一統天下的大帝國帶來了社會經濟的變革和商品經濟的繁榮。這時,人們發現與其用銅來鑄造失去實際功能的青銅禮器,還不如用來鑄造銅錢來得有效益。因為,錢除了其商業資本功能,即以錢經商做買賣能賺更多的錢以外,在土地私有制的條件下,錢還能購買土地,通過土地出租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在漢朝以后人們再也看不到商周時代的那種氣象磅薄的青銅器了。
由此可見,隨著人對利益的追求,金屬材料也成了人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工具。隨著戰國后期更便宜且性能更好的鐵的大量生產,人們便用鐵取代銅作為武器。到了東漢末年,隨著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陶瓷器發展,人們也不再使用昂貴的青銅作為日用器皿。從此,銅作為鑄造錢幣的主體金屬,雄視中國金融業長達一千六七百年,直到明朝后期,銅才被容易分割且更稀有的金屬——銀取代了主體地位,退而成為鑄造輔幣的主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