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波,劉 長 濱
(1.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 100044;2.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市 100044)
我國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策略研究
姜 波1,劉 長 濱2
(1.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 100044;2.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市 100044)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看,我國建筑節能管理制度體系的構建,可從制度定義與分類、制度變遷理論、制度創新理論等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從制度的分類來看,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慮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和實施規則;從制度設計角度來看,要根據節能管理制度對歷史路徑(現有節能管理制度)的依賴、對外部制度的學習借鑒和制度自身的更新需求來做好制度結構設置;從制度創新理論的角度來看,要針對我國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來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而對于節能管理制度安排的其他問題,應根據相關研究,采取分等級處置、懲罰為主的方法;對制度實施進行監督的方法,可采取第一方監督與第三方監督相結合的方法,注意節能的信息公開和信用管理。
建筑節能;管理制度;制度設計;策略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后,世界各國政府普遍認識到能源消費與能源安全問題的嚴峻性,開始把建筑節能作為國家的基本方針政策,結合本國的能源生產與消費情況,相繼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建筑節能法律法規。相對而言,我國建筑節能事業起步較晚,建筑節能工作的推進主要依靠頒布行政法規和國家標準等強制性手段。但由于當前我國建筑節能市場還不夠完善,政府部門對建筑節能市場監管不夠,節能建筑市場可信度與認可度不高。
隨著建筑節能工作的逐步推進,國內學者借鑒國外成熟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認為對于建筑節能要采取政府規制與經濟激勵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并在采用政府干預節能市場,制定節能相關經濟政策方面達成了共識。[1]、[2]由于建筑節能較強的外部性,容易導致市場失靈現象的出現,針對這種情況,有研究認為政府在建筑節能工作推進過程中應發揮主導作用。[3]、[4]總體來看,都是要求政府部門加強對建筑節能的監管與激勵,以推進建筑節能的快速發展。針對我國建筑節能工作的現狀,也有研究人員從控制論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我國建筑節能政策實施乏力的根源在于,未建立完善建筑節能制度體系,政策傳導機制不暢。[5]本文試圖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政府部門在推進建筑節能工作中應該采取的制度策略,為我國建筑節能事業的發展與完善提供理論支持。
在早期的制度經濟學家凡勃倫看來,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系或作用的一種思維習慣,是人所共有的現存的思維習慣,包括慣例、習俗、行為規范、權利和財產的原則。
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思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更規范的說法,制度是定義人類交往的人為約束,也就是博弈規則。諾思進一步指出,制度包括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的實施特性。[6]
基于以上思想,在構建我國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節能管理的正式規則(法律法規及節能標準)。只有明確了正式規則,才能明確地傳達節能管理政策,規范節能管理手段。
其次,在制定節能管理正式規則時,要充分考慮已有的非正式規則,如消費者的認同心理、開發商的策略等。只有結合現實存在的非正式規則(社會人文、經濟環境)來制定正式的規則(節能管理制度),才能確保正式規則的順利執行,不至于流于形式,華而不實。
最后,關鍵環節是制度實施。判斷制度是否有效,主要看其實施機制是否健全;檢驗制度實施機制是否有效,主要看違約成本的高低。在設置節能管理制度時,要充分考慮對違反節能制度行為的處罰力度和責任追究。建筑不節能或節能不達標,最常見的考慮是經濟利益。既然違反者想通過違反制度獲取經濟利益,那么就應該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使其因違反制度所失去的利益比所獲得的利益大得多,從而促使其遵守制度。同時,應該建立節能信用檔案,以信用的形式來保證建筑節能市場的良好秩序,將不守信用的企業和個人驅逐出節能市場。
制度變遷理論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哈耶克的自生自發社會秩序理論、奧爾森的利益集團理論、諾思的制度建構理性主義、青木昌彥的演化博弈制度變遷理論等幾個階段。[7]
哈耶克認為,制度變遷是一個自發的演化過程,而不是理性設計的人為制造過程。在制度變遷中,政府作為輔助性的力量,其主要目標應該是保證自由、競爭、平等三大目標的實現。
奧爾森則指出了利益集團在制度變遷中的負面影響,闡述了制度變遷中政府對利益集團行為實施約束的重要性。由于制度具有很強的公共物品特性,如果純粹通過利益集團的博弈自發演進,制度供給肯定會不足。政府應采取措施補充制度供給的不足,更為有效地推進社會制度的變遷。
諾思認為,由于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特性,自發性制度創新難以達到社會最佳水平,制度供給無法滿足社會的制度需求。政府推行強制性變遷可以彌補自發性變遷的不足,使制度供給盡量達到均衡狀態。政府在強制性制度變遷中的作用是:提供合理的制度環境和法律制度框架,對產權加以界定并實施,引導人們對制度的學習與適應。
青木昌彥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以具有歷史路徑依賴性的已有制度為依據,不斷適應外部環境的改變而產生適應性,又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體制相互作用,進而向新的體制轉變。各種制度的互補性使制度安排傾向于穩固并具有惰性,現實中的均衡制度安排有可能并不是理論上最優的制度安排。因此,政府在思考改革與轉軌的程序時,最應重視的是體制內的互補性和存在的活力。
羅納德·哈理·科斯則認為,傳統的經濟理論是論述無交易費用(或零交易費用)的。[8]標準的經濟理論把制度因素抽象掉了,而在現實社會中卻顯示為大量交易費用的支出,因此制度對資源配置是非常必要的。交易費用的存在導致制度的產生,而制度的運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于是就有了制度不斷變遷的現實需要。
威廉姆森則發展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制度的作用在于規制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減少信息成本與不確定性,把阻礙合作進行的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9]
由哈耶克的自生自發社會秩序理論可以推理,在建筑節能管理制度安排與設計過程中,完全的理性是不現實的,要注意制度發展過程中的自發演變過程;要注意加強對新建居住建筑節能管理制度一般規則的保護,以及在節能管理制度中對政府自身行為的一些限制,比如政府利用自身權利尋租于建筑節能相關方或者由于惰性而拒絕改變。
奧爾森的利益集團理論重點強調利益集團可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阻礙制度的自發演變。作為公共物品的建筑節能管理制度,也必然會受到相關利益集團(如房地產開發商、能源供應商等)的影響,政府應主動采取各種政策和措施來平衡不同利益集團的力量,反對壟斷,推廣新技術的運用,更為有效地推進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發展。
諾思認為,由于制度具有公共物品特性,自發性制度創新難以達到社會的最佳水平,需要政府強制性制度的補充,以保證制度供給的平衡。這一理論闡述為政府部門制定某些建筑節能管理制度提供了理論上的有力支持。
青木昌彥以演化博弈為特色的制度變遷理論,則為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演化進化的思路和方法。以現有節能制度為基礎,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制度,結合我國現實情況,以避免脫離實際。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建筑節能管理制度體系中單項制度之間的相互協調,搞好制度建設的配套工作。
羅納德·哈理·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說明,建筑節能管理制度設計的目的在于減少摩擦,降低建筑節能實施過程中的總體交易費用。
威廉姆森的治理機制說明,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作用在于規制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減少信息成本和不確定性,把阻礙合作得以進行的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
諾思首先提出了制度創新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個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的系統的制度創新理論,進而制度創新理論逐步發展成為制度經濟學的核心內容。[10]、[11]
制度創新的主要思想就是制度設計,而制度設計有兩個設計方法,即以選擇為中心的制度設計和以激勵為中心的制度設計。[12]以選擇為中心進行制度設計的學者們,主張加強制度的選擇功能,以確保社會賦予的權利不被濫用。按照休謨的格言,在設計任何政府體系時,每個人都應被假想成流氓,制度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流氓及其行為。其他學者則認為,一個為流氓設計的制度,可能只會產生流氓,故而制度的篩選是非常有必要的。[13]、[14]以激勵為中心的制度設計則運用委托—代理理論設計了以激勵為中心的制度體系。[15]在委托人無法直接觀察到代理人行為的前提下,通常有兩種制度安排:當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交易所產生的利潤由代理人的行為決定時,委托人獲得利潤中的固定份額,而代理人獲得剩余的利潤;當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交易所產生的利潤由代理人的行為和偶然因素共同決定時,此時的制度安排就要使代理人承擔一定的風險。當委托人能從一些外部信號中獲取與偶然因素有關的信息時,則最優的安排應該包括對代理人行為的監督。
制度設計還要考慮擠出的問題。制度與制度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互補和擠出兩種,當一個制度破壞另一個制度時,制度之間就是擠出關系。有關英國和美國有償獻血制度對血液供給影響的分析表明,金錢激勵會對個人利他動機形成擠出,其他一些研究也證明了經濟激勵對參與者行為的影響。[16]到目前為止,研究者通過從偏好、信念、內在動機等三個角度對制度擠出形成的原因進行模型構建,將制度擠出分為偏好擠出、內在動機擠出、信念擠出等三種類型。[17]、[18]無論制度擠出通過何種機制發生,制度擠出發生的基礎都在于人類行為動機的多樣性,而這些動機又是不可分離的。在現實生活中,博弈參與者不完全把他人設想成完全自利的個人,對他人持有某種程度上值得信任的信念,這些因素促使參與者在博弈中選擇合作策略。一種充分利用參與者自利動機的制度設計,可能會改變博弈參與者的偏好與信念,導致其設計意圖無法實現。而經濟激勵容易對利他主義行為形成擠出效應,這并不是制度所期望的結果。故而,對于利己主義行為應有必要的約束,并在此基礎上對制度運行的障礙加以經濟激勵,以促進制度的順利執行。在這一點上,制度擠出效應的結論與制度選擇的結論具有一致性,即有必要對利己主義行為加以約束,以促進整個社會自覺遵守規則。
另外,制度設計不僅僅是制度本身的設計問題,還包括與制度相關的其他方面的問題,如制度設計過程中的制度借鑒、模仿問題。在制度設計過程中,借鑒并模仿可有效減少制度創新的時滯并降低成本。[19]、[20]通過與其他經濟進行接觸,能擴大技術選擇集合與制度選擇集合,而且借用其他社會制度安排能極大地降低制度創新的發明與設計成本。但是,制度移植的有效性依賴于其他現存的制度安排。[21]
首先,制度創新理論的兩種制度設計思想說明,在制度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制度的選擇性和激勵性。在節能管理制度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制度的選擇性,以確保制度執行者的素質更高一些,避免由“無賴者”掌握制度的實施;在節能管理制度實施過程中,要考慮制度的激勵性,提供一定的激勵動力,克服制度運行的障礙,促進節能管理制度的有效實施。
其次,制度的擠出效應證明,僅僅依靠對利己主義的利用,會導致利他主義的擠出效應。如果節能管理制度僅僅考慮利己主義的需求而不加以節制,必然會形成對利他主義的擠出。這樣不僅不能達到利用利己主義實現增加社會總體福祉的目的,反而會導致全社會利己主義的泛濫,并造成對利他主義(自愿節能行為)的擠出。在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設計上,應該首先考慮對參與人的選擇,即強制要求參與人具備基本標準,以避免對參與人的利他主義形成擠出效應,引導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徘徊的參與人偏向利他主義,實現對利己主義的擠出。在我國建筑節能市場尚不完善的條件下,通過對參與人的選擇來促進參與者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進而凈化節能市場,采用選擇機制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另外,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建筑節能技術和管理經驗,可有效降低我國建筑節能事業發展的成本。在引入發達國家建筑節能管理制度時,應充分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加以適當改造,以滿足實際需要。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得到我國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構建策略,具體如下:
1.從制度的分類來看,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慮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和實施規則。首先要確定建筑節能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規和節能標準的制定與完善,然后再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現實情況做好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實施細則。實施細則作為確保節能法律法規和標準最終落實的關鍵環節,必須確保其威懾力,建立行之有效的經濟處罰、責任追究和信用管理體系。
2.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要根據節能管理制度對歷史路徑(現有節能管理制度)的依賴、對外部制度的學習借鑒和制度自身的更新需求來做好制度結構設置。也就是在制定節能管理制度時,要在充分考慮現有節能管理制度、學習借鑒節能先進國家制度的同時,搞好制度的信息管理,根據實施效果與社會條件,及時更新節能法律法規、標準及實施細則。
3.從制度創新理論的角度看,要根據我國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在市場機制尚不成熟、不完善的條件下,當大多數參與人在是否要遵守規則之間徘徊時,應以強制性選擇制度對利己主義的擠出為主,以經濟激勵克服制度執行障礙為輔;在市場機制較為成熟和完善,大多數參與人遵守規則的條件下,以經濟激勵克服制度執行障礙為主,以強制性選擇制度對利己主義的擠出為輔。這里的市場機制關鍵是看參與人能否根據法律法規及節能標準行事,即參與人能否遵守職業道德,保持良好信用。
4.對于節能管理制度安排的其他問題,如制度獎懲原則,根據相關研究,要采取分等級處置、懲罰為主的方法;對制度實施進行監督的方法,可采取第一方監督與第三方監督相結合的方法,注意節能的信息公開和信用管理。
[1]王華.完善建筑節能經濟政策的思考[J].建筑,2006(11):15-16.
[2]胡燕京.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財政政策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4:53-55.
[3]蘇明,傅志華,牟巖.支持節能的財政稅收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06(14):42-52.
[4]謝治國,胡化凱.關于節能項目經濟評價方法的分析與修正[J].系統工程學報,2007,22(3):323-327.
[5]鄭娟爾,吳次芳.我國建筑節能的現狀、潛力與政策設計研究——一個基于控制論的分析框架 [J].中國軟科學,2005(5):71-75.
[6]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28.
[7]王健.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政府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52-76.
[8]奧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機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73.
[9]魯克儉.西方制度創新理論中的制度設計理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1):65-70.
[10]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第一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6-49.
[11]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大衛·菲尼,哈特穆特·皮希特.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2:126-127.
[12]薩繆·鮑爾斯.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72-181.
[13]Brennan,Geoffrey.Selection and the Currency of Reward[A]//Robert E.Goodin.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35-143.
[14]Banks,Jeffrey S..The Design of Institutions:An A-gency Theory Perspective[A]//David L.Weimer.Institutional Design[M].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213-221.
[15]Titmuss,R.M..The Gift Relationship[M].London:Allen and Unwin,1970:114-119.
[16]Uri Gneezy and Aldo Rustichini.Pay Enough or Don't Pay at All[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8):153-174.
[17]Samuel Bowles.Social Preferences and Public Economics:Are Good Laws a Substitute for Good Citizens[R]. Working Paper of Santa Fe Institute,2007:167-169.
[18]Coram,Bruce Talbot.Second Best Theor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Design[A]//Robert E.Goodin.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332-347.
[19]Ruttan,V..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39:549-559.
[20]Lin,Y..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Cato Journal,1989,9(9):1-33.
[21]Croskery,Patrick.Conventions and Norms in Institutional Design[A]//David L.Weimer.Institutional Design[M].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173-181.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From the angl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we can establish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terms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is system,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ory.In terms of the classification,the formal,informal and implemented rul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ile formulating the 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ystem;in terms of the design,we should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this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path dependence of energy-conservation system,the lessons of the external systems and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is system itself;in terms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we shoul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s,regions.Besides,we should also adopt other strategies,such as the classified treatment and taking punishment as the main means.Concerning the supervision on implementing this system,we should combine the first party supervision with the third party supervis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redit management.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management system;institutional design;strategy
On Strategies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Energy-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JIANG Bo1and LIU Chang-bin2
(1.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100044,China)
F299.24
A
1007-8266(2011)03-0059-05
*本文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合作項目“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的研究和評估”(項目編號:EUEEP-B2.05-20060622)的部分研究成果。
姜波(1975-),男,湖北省鄂州市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節能、工程與項目管理;劉長濱(1943-),男,黑龍江省雙城市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經濟、建筑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