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 云,田 偉
(湘潭大學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緩慢的突出表現與對策研究
王啟 云,田 偉
(湘潭大學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隨著我國從投資拉動型發展方式向內需拉動型發展方式轉變,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在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當前,受消費力因素、分配因素與供給因素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緩慢,這突出表現在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升級緩慢、消費結構升級緩慢、消費環境優化升級緩慢、消費主體智能化升級緩慢等四個方面。為促進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居民素質;統籌城鄉發展,合理調節分配關系;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優化農村消費供給條件;樹立科學消費觀,合理引導農村居民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農村消費;擴大消費
隨著我國從投資拉動型發展方式向內需拉動型發展方式轉變,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在促進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擴大的過程也就是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過程,探究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緩慢的突出表現,尋求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完整意義上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是指以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高級化為代表性表現方式的農村居民消費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包括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升級、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優化升級和農村居民消費主體智能化升級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只有四個方面實現全面升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緩慢突出表現為:
1.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升級緩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依然偏低。自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緩慢,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偏低的基本現實仍然沒有改變。1991年以來,我國城鄉消費水平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以上,①這也就是說三個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之和才相當于一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水平。
二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升級速度偏低。從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率與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率的比較來看,1978~2009年,我國名義 GDP從3645.22億元增加到335353億元,共增加了91.998倍,年均名義增長率為15.7%,遠遠高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年均10.93個百分點的增長率。從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增長情況來看,從1978年的311元,增加到2009年的12265元,共增長了39.44倍,而同期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從116元增加到3993元,共增長了34.42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率明顯高于同期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水平。
2.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緩慢。消費結構升級指隨著消費水平的升級,消費者各個消費項目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以及各個消費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由一個代表低水平消費的狀態轉變到一個代表高水平消費狀態的過程。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緩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依然偏高。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了2009年的41%。根據聯合國評價貧富國家生活水平的標準,恩格爾系數60%以上為絕對貧困型,50%~60%為溫飽型,40%~50%為小康型,30%~40%為富裕型,30%以下為極富裕型。如果用上述標準來衡量我國的情況,那么我國農村居民在改革開放以前處于絕對貧困階段,目前剛剛跨進小康的門檻。
二是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變異。消費經濟理論認為,隨著收入與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會逐步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消費轉變,從以實物產品消費為主向以精神文化產品消費為主轉變。這也就是說,消費結構升級應該與收入及相應的消費水平相適應,與收入和消費水平不相適應的某一部分消費需求比重的上升不是消費升級的表現,而是消費結構升級緩慢的表現。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變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我國農村居民住房消費比重長期偏高。農村居民住房消費比重自1990年以來一直保持在10%以上,最高的2009年達到20.16%。其次,農村居民衣著消費支出比重偏低且變化趨勢不合理。自1990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衣著支出比重有下降的趨勢,從1990年的7.77%下降到2009年的5.82%,且所有年份這一比重都低于10%。而從國際經驗來看,衣著支出與食物支出一樣,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繼續下降而是穩定在一定的水平,這一穩定水平大致為10%。再次,自1990年以來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成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最快的兩個消費項目。醫療保健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從1990年的3.25%增加到2009年的7.2%,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從1990年的5.37%增加到2009年的8.53%。
3.農村消費環境優化升級緩慢。所謂消費環境指消費者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對消費者具有一定影響的制約因素,主要包括消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1]消費環境優化升級指消費環境從不利于居民消費質量提高的狀態轉變到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質量提高狀態的過程,消費環境優化升級是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和順利實現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保障。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優化升級緩慢問題依然突出。
首先,我國農村自然消費環境依然不容樂觀。一是水資源污染形勢相當嚴峻。在全國700條河流中,有46.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0.6%的河流已因污染嚴重而失去使用價值,沿河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2]二是大氣污染嚴重。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60多個國家的監測發現,在全世界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10個城市中,中國占8個。[3]三是土地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28位兩院院士以及上千名科研人員歷時近三年的研究發現,截至2009年1月,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92萬平方公里,急需整治的就有近200萬平方公里。[4]
其次,農村地區社會物質文化環境也不容樂觀。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狀況依然令人擔憂。2009年冬到2010年春,我國云貴地區出現秋冬春三季連旱,面對百年不遇的大旱,農田水利設施不足問題再次顯露出來。農村地區社會文化環境依然有待改進。農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單調,“吃喝、打牌、看電視”依然是農村居民主要的休閑形式;“不安全、不便捷、不實惠”依然是農村市場消費環境的典型特征;“零星用品趕大集、日用百貨到集鎮、大額消費走縣城”依然是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真實寫照;“養兒防老、防患未然”依然是農村居民應付養老和其他風險的主要手段。
4.農村消費主體智能化升級緩慢。農村消費主體智能化升級指農村居民除自身收入之外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農村消費主體智能化升級是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農村消費主體智能化升級緩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我國農村消費主體文化水平依然偏低。就目前而言,農村居民學歷水平依然偏低,主要以初中學歷為主,大專及以上學歷或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農民相當匱乏。農業部200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8年,其中初中、小學文化程度者占70%以上,高中文化者大概占16.8%,而同期城鎮居民受教育程度平均為11年。[5]
二是我國農村居民缺乏現代消費意識,一些不合理的消費觀念在我國農村地區仍然普遍存在,如“量入為出”和“崇儉黜奢”的消費觀念、“自給自足”的消費觀念、“人活一張臉”的消費觀念等。
前面闡述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緩慢的主要表現,那么導致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緩慢的原因是什么呢?通過綜合分析,可將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面,即消費力因素、分配因素、供給因素。
1.消費力因素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消費力指消費主體對消費資料作用的力量或能力,或者說消費者消費各種消費資料和勞務的能力或力量。[6]制約當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消費力因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因素,二是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因素。
從收入因素看,主要表現在兩個具體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絕對收入水平。自凱恩斯1936年首次提出消費函數理論以來,盡管到今天消費函數的具體形式有了成千上萬種,但無論消費函數的形式如何變化,有一點卻從來都沒有改變過,那就是收入始終是影響消費水平首要的自變量。2009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比2008年實際增長8.5%,為1990年以來的最高增長水平。但即便如此,2009年農村人均純收入仍然不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人均純收入的低水平使農村居民的一部分消費需求受到了抑制,無法轉化為現實的消費需求,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自然也就無法實現。二是農村居民收入來源因素。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論認為,支持居民消費水平升級的因素是居民獲得的持久性收入,暫時性收入并不能促使居民擴大消費水平。自此之后,許多學者開始研究不同收入來源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一般認為不同的收入來源會對居民消費水平形成不同的影響,如蘇良軍等、[7]楊樹成和任美林[8]等的研究。如果說不同的收入來源會對居民消費水平產生影響,那么我國農村居民收入來源與渠道結構也會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升級。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仍然以家庭經營性收入為主,雖然最近幾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仍然沒有改變家庭經營性收入的主導地位。而除去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其他類別的收入來源和渠道所占比重都比較小。因此,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結構也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文化素質因素看,農村居民文化素質因素之所以會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主要通過三條途徑發揮作用:一是農村居民文化素質水平不高,導致農村居民對智能化[9]消費對象的消費升級緩慢。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對象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如智能化家具、智能化電子產品等,消費對象的智能化正在成為消費對象發展的一個趨勢。然而,不可能希冀一個不認識字的人去消費電腦,不可能希冀一個沒有駕駛技術的人去消費汽車,等等。如果農村居民缺乏消費這些智能化產品的文化素質,那么也就不可能擴大他們對這些消費對象的消費需求。二是農村居民文化素質因素影響農村居民就業與收入,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現代經濟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時代,文化素質是最為重要的“資本”。三是部分傳統的消費觀念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如自給自足的消費觀念,由于我國一直以來,甚至到今天,農村地區都存在典型的小農經濟特征,與這種經濟特征相聯系,自給自足就成為了農村居民最為典型的消費觀念,特別是在糧食消費中這一點體現得格外明顯,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村居民消費的糧食都是自己種植的,通過市場購買的數量相當有限。
2.分配因素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本文所講的分配因素指廣義的分配因素。具體而言,制約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分配因素主要有三個:
首先,收入差距因素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收入差距因素會通過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預期而制約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這種影響通過兩種機制發揮作用:一是收入預期機制。當收入差距過大時,處于低收入水平的消費者會將自己的收入與收入水平較高的消費者進行比較,為縮小這種收入上的差距,低收入者往往會通過增加儲蓄,積累財富,通過財富效應來縮小收入差距;或者是通過增加投資,通過獲得投資收益來縮小收入差距。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會導致低收入居民現期消費的降低。二是消費支出預期機制。在“攀比效用”與模仿心理的作用下,處于低收入水平的消費者由于以高消費者為標準,會預計到自身未來的消費支出要擴大,從而為應付這種未來支出的增加,會減少現期的消費。此外,收入差距因素會通過影響供給,進而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由于收入差距過大,低收入者的消費需求有限,在供應者的銷售份額中比重下降,結果導致部分企業可能會主動放棄這些市場,而只生產適合高收入消費者的產品,這正是一方面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庫存積壓的原因,到目前為止我國存貨庫存已經超過5萬億元。
其次,社會保障差距因素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村社會消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處于空白狀態,“養兒防老”是目前農村居民最為有效的養老保險方式,“小病扛、中病拖、大病等著見閻王”是我國農村醫療保險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雖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脆弱的客觀事實。二是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也會阻礙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這是因為,一方面教育資源城鄉分配不合理,直接加重了農村居民的教育費用支出,從而減少了農村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消費資源;另一方面,教育是典型的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的多少直接決定著未來的就業與收入,農村居民受教育少,不能謀得較好的工作崗位,不能取得較高的收入,進而會阻礙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
其三,信貸資源分配差距因素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消費信貸有助于消費者在更長的時期內合理分配消費資源,提高消費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居民消費升級。信貸資源的城鄉差異對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生產性信貸資源的不足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這是因為,由于生產性消費信貸資源少,農村居民為維持或擴大農業再生產所需要的所有資金只能依靠自身來籌集。自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用于生產性投資的耗費占當年農村居民總收入的比重一直穩定在30%以上,在農村居民總收入水平一定的條件下,生產性投資的擴大自然就會減少農村居民用于生活性消費的支出。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消費性信貸資源的欠缺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升級。這是因為:首先,從西方學者有關流動性約束的觀點來看,由于受到流動性約束,農村居民就不能在更長的時期(如一生)之內來合理配置自己一生的消費資源,從而導致農村居民年輕時消費資源嚴重不足,而年老時消費資源又相對過剩。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農村居民有限的消費資源使用效率不高,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其次,農村居民消費性信貸資源的欠缺增強了農村居民的儲蓄動機,如為應付大額剛性支出(蓋房子、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方面的支出)而進行的儲蓄、為防范風險而進行的預防性儲蓄等。
3.供給因素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順利實現,除了要從消費主體角度提高他們的消費力外,還必須要有供給的保證,供給因素也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而言,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供給因素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基礎設施、流通設施等三個方面。
首先,產業結構受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升級影響,同時也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升級本身。產業結構對農村居民消費最直接、最主要的影響途徑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品結構(主要包括工業品質量結構和品種結構)對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制約作用。二是農業結構對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制約作用。我國目前仍然具有典型的農業國經濟特征,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業結構一方面直接決定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來源結構,進而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另一方面由于我國二元經濟和小農經濟特征的存在,農村居民消費中有很大一部分依然是自給自足性質的實物消費,這種現象集中體現在糧食和蔬菜等的消費上。因此,農業結構不同,農業產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對象,進而直接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
其次,農村基礎設施不足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一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足會直接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基礎設施不僅是農村消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農村居民的一種直接消費對象。由于基礎設施不足,農村居民就必須改善這種不足之處,而改善這種不足之處就需要籌集足夠的財力和物力,但在缺乏國家財政支持的前提下,籌集財力物力的唯一措施就是農村居民自己壓縮消費。二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阻礙農業生產,限制農村居民收入提高。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樣,我國農村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家庭經營性收入,而家庭經營性收入又主要來源于農業收入。無論家庭經營性收入也好,農業收入也好,都與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直接相關,而收入又是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首要因素,因此基礎設施不足也就間接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升級。
其三,農村流通設施供給不足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一方面,流通設施的欠缺直接降低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這是因為,由于農村地區流通設施欠缺,使得農村居民有時根本無法買到稱心如意的消費品。由于流通設施欠缺,農村居民買不到消費品,消費需求就無法順利實現,消費升級自然就會受到制約。另一方面,由于流通設施欠缺,農產品無法順利運輸到市場上賣出,農村居民收入就無法實現,只能眼睜睜看著農產品白白浪費掉。正如前文多次強調過的,收入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首要因素,流通設施欠缺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制約也就是對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制約。
經過前文的分析,我們認為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居民素質。消費力是決定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第一要素,實現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必須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質,大力提高農村居民消費力。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重點采取下列措施:(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夯實我國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性農業的基礎,保持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穩定增長。(2)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合理引導農民工流動,提高工資收入比重。(3)調整城鄉政策,實施向農村傾斜的政策,提高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可通過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度等措施來實現上述目標。
2.統籌城鄉發展,合理調節分配關系。統籌兼顧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合理調節分配關系、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的基本方法。通過統籌城鄉發展、調節分配關系來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1)采取措施縮小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實施以工補農的政策導向,縮小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二是合理引導農民工的流動,消除歧視,實現同工同酬,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水平。(2)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縮小城鄉之間在社會保障制度上的差距。當前需要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是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二是探討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三是加快建立農村保險制度;四是完善農村救助體系等。(3)縮小城鄉之間在信貸資源分配上的不平等,大力發展農村信貸,優化農村居民的消費資源配置。一要加強農村個人信用體系建設,規范發展農村消費信貸;二要鼓勵商業金融企業重回農村,適當增加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探討適合農村居民的金融信貸產品。
3.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優化農村消費供給條件。優化農村消費供給條件,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優化農村消費供給條件。一方面,要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科技農業等現代化農業,合理調整農業結構,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等的使用量,降低土地污染;另一方面,要優化工業品結構,合理引導企業建立起以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為導向的供給體系,鼓勵企業開展農村市場調研,對直接面向農村市場的工業企業在政策、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待遇,促使企業主動下鄉,優化農村市場供給條件。(2)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是要大力提高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加快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由“以農補工”階段向“以工養農”階段轉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提高公共財政在促進農村發展、改善農民生活中的作用。(3)加快農村流通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市場體系。目前,我國農村供銷社的流通功能已經基本喪失,但同時又沒有可以勝任農村流通任務的商業形態或組織機構。因此,必須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建設。
4.樹立科學消費觀,合理引導農村居民消費升級。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無時無刻都在通過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渠道影響著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促使農村居民樹立科學消費觀,實現可持續消費,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1)加強消費者教育和宣傳工作。樹立科學消費觀,最為重要的就是要采取各種可行措施,加強對農村消費者的教育和宣傳工作。(2)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村市場經濟的建設進程。我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很多是由我國特殊的歷史和國情所決定的,特別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小農經濟形態和改革開放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形態,深深影響著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3)充分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政府在引導農村消費者樹立科學消費觀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
[1]王啟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和諧消費環境[J].消費經濟,2007(6):37-40.
[2]劉寶,廖聲萍.水資源的現狀、利用與保護[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7(6):1-13.
[3]盧嘉瑞.論消費與環境的和諧[J].湘潭大學學報,2007(1):63.
[4]我國摸清水土流失現狀:646個縣水土流失極其嚴重 [DB/OL].http://www.zhb.gov.cn/hjyw08/200902/ t20090201_133857,2009-02-01.
[5]楊雄年.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質差,中國農民素質不容樂觀[DB/OL].http://www.china.com.cn,2008-04-25.
[6]尹世杰.消費力經濟學大綱[J].消費經濟,1994(1):4-8.
[7]蘇良軍,何一峰,金賽男.暫時收入真正影響消費嗎?——來自中國農村居民面板數據的證據[J].管理世界,2005(7):26-30.
[8]楊樹成,任美林.西部12省市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現狀的比較研究 [J].安徽農業科學,2009(30):14926-14928.
[9]王啟云.當代西方國家消費調控[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45-50.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Whil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ing from being investment-oriented to domestic demand-oriented in China,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rural resi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t present,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of consumption power,distribution and supply,the upgrade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has been declined which was demonstrated as the declined upgrade of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level, the declined upgrade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the declined upgrade of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 and the declined upgrade of main consumer intellectualization.To promote the upgrade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we should,first,expand more channels for the farmers to increase income and improve rural resident quality;second,we should balance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ly adjust the distribution relations;third,we should improve rural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nd optimize the condition of rural consumption supply;and fifth,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consumption and rationally guide the upgrade of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Key words:consumption upgrade;rural consumption;expand consumption
The Declined Consumption Upgrade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ANG Qi-yun and TIAN Wei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
F063.2
A
1007-8266(2011)03-0104-05
王啟云(1952-),男,湖南省邵陽市人,湘潭大學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田偉(1984-),男,湖北省宜昌市人,湘潭大學商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