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俞越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北京市 100048)
中國期貨市場: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
胡俞越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北京市 100048)
“十二五”期間是中國經濟的戰略轉型期,期貨市場要提升戰略定位與功能定位;促進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實現;加快期貨市場立法進程,規范期貨市場;完善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效率,促進期貨市場協調健康發展;完善期貨品種體系,提升市場運行質量和功能發揮的程度;創新期貨公司業務模式,推動期貨行業做大做優做強;積極培育機構投資者,改善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建設國際定價中心。
中國期貨市場;量變;質變;投資者結構
2010年,是中國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弱冠之年,也是中國期貨市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商品期貨市場的關鍵一年。20年的風雨歷程,我國資本市場經歷過輝煌,也遇到過挫折,資本市場成就了中國經濟連續保持接近10%的高速增長。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它正一步步地從新興走到繁榮,又從繁榮走向成熟。中國期貨市場在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期貨市場的同時,滬深300股指期貨又填補了金融期貨的空白。回首過去,展望未來,中國期貨市場正在規范中逐步走向成熟,正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尚福林所說:“我國期貨市場正處于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關鍵時期”。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了缺陷和不足,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正在推動著資本市場穩健快速地邁向新的起點。
“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與此同時,中國期貨市場也沐浴著“十一五”的春風,走上穩步成長、快速發展的軌道。從市場規模逐年擴大到期貨公司規范運作業績提升,從監管體系逐步理順到功能發揮逐步深入,無不顯示出欣欣向榮的態勢。在“十一五”結束之際,中國期貨市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十一五”是中國期貨市場飛速發展的五年,更是歷經危機考驗而發展成果顯著的五年。在“十一五”期間,中國期貨市場交易額逐年翻番。2010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31.33億手,成交額達到308.67萬億元,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在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的支持下,我國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整體實力有所增強,國際地位穩步提升,影響力進一步擴大。2009年,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全年交易量在國際排名中分列第10、第11和第14位;2010年上半年三大交易所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在亞太地區的排名全部進入前六甲,分別名列第4、第5和第6位。
我國期貨市場容量擴充不僅體現在交易量的擴張上,還體現在持續的品種創新上。“十一五”期間,我國商品期貨市場共推出12個新品種,進一步完善了期貨市場的品種結構,現有品種基本覆蓋了農產品、能源化工、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和貴金屬等國際市場主要的商品期貨種類,在商品期貨方面已經構成了相對完整的品種體系。整個“十一五”期間,我國主要商品期貨合約交易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國內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主要期貨合約的成交量整體呈現增長態勢。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共有十多個商品期貨品種成交量分別躋身于2009年度和2010年度全球最熱門的十大農產品期貨和十大金屬期貨合約之列。
近年來,隨著期貨市場法律法規的完善和交易規模的擴大及生產、加工、貿易商的參與,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逐步得以發揮,其積極的外溢效應也為相關企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支撐。一個產業由該產業鏈上的若干企業構成,企業的競爭力直接決定了產業的競爭力,企業化解價格風險的能力也直接影響著產業化解價格風險的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國期貨市場與產業競爭力聯系越來越緊密,是否利用期貨、能否利用好期貨已成為影響產業競爭力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有色金屬產業伴隨著期貨市場同步成長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國有色金屬產業曾經是計劃經濟色彩最濃的行業之一,而且多數有色金屬企業屬于軍工企業并地處老少邊窮地區。自20世紀90年代初推出有色金屬期貨后,很多有色金屬企業紛紛參與到期貨市場中來。這些企業深切地感受到“我與期貨共成長”。現在有色金屬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市場化程度高、競爭充分、風險承受能力強的產業。在上市公司中,有色金屬板塊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受到投資者的追捧,有些企業已成為世界同類企業的翹楚。有色金屬上市公司借助于證券市場做大,借助于期貨市場做強。有色金屬產業普遍重視風險管理,進而促進了整個產業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巨大的價格波動中,有色金屬產業善于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鎖定了企業利潤,規避了價格風險,使得產業競爭力經久不衰。正是有色金屬期貨成就了有色金屬產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20年輝煌。
2010年4月16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一聲鑼響,宣告了滬深300股指期貨的誕生,成為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股指期貨上市以來運行平穩,交投活躍,功能初步顯現,進入交割月份的合約均平穩交割,市場表現好于預期,使我國期貨品種結構、投資者結構、期貨公司競爭格局和監管制度得到了較大的改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公司制設計、交易制度、結算制度、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等方面均有諸多創新。自上市以來到2010年底,成交量為9126.6446萬手,成交額為81.69萬億元,表明滬深300股指期貨已經成功站穩,真正為中國期貨市場“質”的轉變拉開了序幕。
“十一五”期間,我國期貨市場繼續保持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期貨行業整體實力、盈利能力、服務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期貨公司購并不斷,規模穩步擴大,券商積極參股,高素質人才聚集。期貨行業優化結構、做優做強的內外部驅動力日益增強。2006年,我國期貨行業平均每家期貨公司大約擁有2.38個營業部,2007年為2.71個,2008年為4個,2009年已經擁有5.18個。到目前為止,全國期貨營業部總數接近1000家。“十一五”期間,我國期貨行業人才狀況在原有基礎上有了進一步改善,從業人員數量大幅度增加,人員素質和結構有所優化,為期貨行業穩步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持。截至2010年6月,163家期貨公司員工31750人,較2009年增長20.06%。其中,期貨從業人員增加2318人,壯大了期貨專業人才隊伍。不僅如此,期貨行業員工及從業人員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逐年攀升,表明我國期貨行業人才在保持數量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素質的提高,為提升整個行業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9~2010年我國期貨行業實行的分類監管和綜合測評,對于將期貨公司打造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有著重要意義。它完善了主體自我約束機制,實施分類監管是完善主體自我約束機制的有效手段,期貨行業的規范發展有賴于公司外部監管和主體自我約束的良性互動,激勵著期貨公司不斷做大做強,構建了良性競爭的行業氛圍。通過對期貨公司實施綜合測評,全面、客觀評價期貨公司的風險狀況和經營能力,可以督促公司主動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強化合規經營意識,完善自我約束機制。通過差異化監管實現期貨公司的差異化發展,根據分類評價結果,期貨公司可以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進而產生自我約束、不斷提高的內在動力。經過2009年、2010年兩次綜合測評,進入A類的公司分別達到18家和17家。近年來,期貨公司的注冊資本、凈資本、開戶數量和保證金規模均有了大幅度提升。過去五年,中國期貨行業一舉扭轉了全行業虧損的局面。數據顯示,2009年度期貨行業實現營業利潤22.42億元、凈利潤17.36億元,與2008年營業利潤9.44億元、凈利潤6.59億元相比,均有大幅度的增加。
隨著我國期貨市場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監管手段的日益豐富和監管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期貨行業的發展和期貨市場的功能發揮有了堅強的制度保障。隨著2007年《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與之配套的《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公司管理辦法》、《期貨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期貨公司首席風險官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部門規章與規范性文件相繼出臺,構成了期貨市場法規體系的基本框架。我國期貨市場在構建完善法規體系的同時,不斷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監管體系。所謂“五位一體”,即中國證監會及其各地派出機構、中國期貨業協會、交易所、保證金監控中心五者按照職能范圍分工協作,完善了監管措施和手段,保證了市場的平穩運行,共同完成對期貨市場和期貨行業的監管工作。其中,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成為中國期貨市場監管體系的一大“特色”。
近年來,由于石油、金屬、農產品等戰略性、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發生了較大變化,這類商品的金融屬性漸濃于商品屬性,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將釋放到國民經濟各個產業,成為通貨膨脹的導火索。此類商品的價格也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指標。因此,“十一五”期間,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者更加關注期貨市場的價格變化,并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之一。中國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提供了資源性產品、戰略性產品的價格信號,為宏觀調控提供了決策的基礎參考。
“十一五”期間的五年,是中國期貨市場飛速發展的五年,更是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的五年。但是,我們在面對成績的同時,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當前我們的期貨市場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進入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戰略轉型期。受2009年強力刺激經濟措施的滯后影響,2010年中國經濟的GDP增長仍達到10.3%,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這個兩位數的增長將可能是中國經濟的“最后盛宴”。從第三季度開始,GDP增速已經回落到9.6%,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的時代或將同時來臨。無論是從國內因素還是國際因素來看,長達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長期行將結束,中國經濟將從此進入次高速增長期。在“十二五”中國經濟轉型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考驗。期貨市場如何為中國經濟戰略轉型保駕護航?進出口貿易高出低進與高進低出、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等困局都向中國期貨市場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需要站在戰略高度重新審視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之路。
現貨市場、遠期市場、期貨市場是現代市場體系中三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三者之間構成一個完整的金字塔體系。現貨市場和遠期市場主要是組織商品流通,是商流和物流的集散地,處于金字塔的塔基和塔身部分。而期貨市場輸入的是信息,產出的是價格,是信息流的集散地,處于金字塔的塔尖,是市場體系最高級的組織形式。三個層次市場的有機結合使得市場經濟體系呈現了穩定的金字塔結構。通過期貨市場,可以有效地實現實物資產、金融資產、信息資產、信用資產一體化。期貨市場借助其先進的交易制度,進一步發揮了推動市場經濟秩序建設的作用。
在迎來“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的時點上,我們應當對今后五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期貨市場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牢牢把握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方向,使之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功能,提升國民經濟抵御經濟運行周期波動與外部沖擊的能力;提升我國產業的發展質量與抗風險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我國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形成核心競爭力;發揮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作用,增強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和期貨品種的多樣性。期貨市場在中國經濟整體轉型過程中應當發揮更大作用,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完成內需替代外需、消費替代投資、服務替代制造、低碳替代高碳、城市化替代工業化這“五個替代”的轉變,保證國民經濟平穩高效運行。
但我國期貨市場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期貨市場在更高層次上服務于國民經濟。如期貨品種結構存在諸多缺陷;單一業務模式限制期貨行業競爭力提升空間;利益分配機制不均衡,大交易所小公司的格局有待改變;期貨法規體系尚不健全,市場監管效率有待提升;期貨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合理,培育機構投資者任重道遠;套期保值觀念落后,服務實體經濟仍受限制;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步伐緩慢,建設國際定價中心遭遇瓶頸。
當我們細數中國期貨市場這五年來取得成就與面臨的挑戰之后,更加期待中國經濟能夠順利完成從“大國崛起”到“強國夢”的戰略轉型。一個成熟的現代期貨市場,一個為國民經濟提供全方位、多品種風險管理工具的平臺,一套高效權威的定價機制,正是中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已經寫進了“十二五”規劃,足見決策層對期貨市場發展的重視。在“十二五”期間,只要我們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與責任感,完善、拓展、強化期貨市場的功能,不斷提升服務國民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中國期貨市場必將完成由做大到做強的“質”的飛躍。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金融化正在形成。“十一五”期間發生的2008年金融危機、2009年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重啟上漲態勢對中國影響巨大。現代國際競爭也是金融實力和話語權的競爭,科學運用期貨、掌握價格風險管理工具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要素。期貨市場作為市場經濟的最高級形態,能夠全面、深入地為轉型過程保駕護航,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未來五年高質量增長的“助推器”和經濟安全的“避風港”。正是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價格的聯動效應以及期貨市場的流動性特征,可以滿足對沖現貨市場價格風險和對沖現貨市場過剩流動性的需求,恰好起到“逆周期”調節的作用,起到熨平現貨價格波動的作用。面對當前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經濟環境,我們必須清醒、準確、客觀地對我國期貨市場的功能定位進行再認識,從戰略高度明確期貨市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前沿地位,促使期貨市場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期貨市場在國民經濟和相關產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可以引導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與資源配置,避免了產業無序盲目發展的風險。存量決定價值,增量決定價格,其作為全球經濟最大的增量部分,應當在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場的定價機制方面擁有話語權。第二,期貨市場避險功能的發揮,也使相關產業和上下游企業能夠順利規避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增強了產業發展的穩定性。第三,期貨市場各品種合約標準化等交易機制的特點,使得相關產業的發展更加規范化,避免了產業粗放式發展方式所帶來的風險。第四,期貨市場具有資產配置功能,應當積極運用期貨等衍生品工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應該注重以下方面:首先,加大風險管理理念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促使社會各界對期貨市場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促進期貨市場風險管理功能的發揮。第二,完善期貨交易和交割制度,提高期貨市場流動性水平。針對期貨品種實際調研反饋出來的制約因素,積極采取較為完善的措施,修正相應的交割規則,提高現貨企業參與程度,促進期貨市場功能的充分發揮。第三,夯實現貨市場基礎,為期貨市場功能發揮提供條件。通過期貨價格引導現貨價格,逐步消除地區間、城鄉間的價格差異,形成國內統一的商品價格體系,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
目前,我國六大金融分支行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期貨)中,基本都有了相關法律,唯獨期貨法沒有出臺,也使得我國完整的金融法律體系尚缺最后一環。“十二五”期間,在第十二屆人大任期內,應盡快推出期貨法,以填補這一空白。中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期貨法?筆者認為,這應當是一部高起點、開放式、全方位的法律。所謂高起點,是指立法者應當站在清醒認識國際衍生品市場發展趨勢的高度上,廣泛吸收國際上成熟期貨市場的寶貴經驗,協調好與其他金融法律的關系,既能規范場內交易,又能服務場外交易;所謂開放式,是指立法者應當考慮到將會有更多商品期貨、商品期權、金融期貨、金融期權推出,應當考慮到中國期貨業“走出去”和國際期貨業“請進來”的趨勢,為中國期貨市場擴容和國際化留下足夠的發揮空間;所謂全方位,是指立法者應全盤考慮期貨市場各方面和各類主體,在監管體制、品種推出機制、交易制度、結算體系、期貨行業發展等多方面實現突破,兼顧金融機構、生產商、貿易商和普通投資者的利益。
“十二五”期間是期貨市場大發展的機遇期,我們在珍惜機遇、加快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強監管,防范風險。在“五位一體”監管工作體制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在科學適度監管、提高監管效率上做文章,真正做到監管與市場發展相適應,為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把好關,掌好舵。美國之所以發生次貸危機,是因為衍生品市場創新過度和監管不足,中國的期貨衍生品市場則是創新不足,監管也不足。監管不足表現在監管滯后和監管過度并存兩方面。因此,創新才能使中國期貨市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市場需要創新,監管也需要創新(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都需要創新)。加強監管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完善監管、改善監管、提高監管效率。監管滯后和監管過度不僅會損失生產效率,而且會擾亂市場秩序,破壞穩定的市場預期。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合規監管,提高期貨公司依法規范運作水平。第二,進一步完善分類監管制度,引導期貨公司做優做強。第三,強化保證金監控中心的作用,將其升級為統一的結算公司,從而實現結算功能的突破、結算業務模式的突破、結算機構組織架構的突破和期貨市場發展戰略的突破。
在“十二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已有期貨品種的市場深度和廣度,增強品種在相關產業中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現貨企業參與期貨交易。在推出新品種的問題上,應著力建設品種推出長效機制,逐步降低品種推出過程中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使期貨品種能真正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在未來的期貨法中,應該對期貨品種推出機制作出相應的規定,使期貨品種的推出做到有法可依。十二五”期間應上市的期貨新品種有:(1)利率、外匯期貨及相關衍生品。“十二五”期間,隨著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應推出利率和匯率期貨品種,以破解我國目前面臨的人民幣“外升內貶”的困局,為企業規避利率及匯率風險提供相應的渠道,并促進金融市場穩定發展,保證金融安全。(2)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期貨。為爭奪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化解“高進低出,高出低進”的雙重困局,應加快推出如原油、鐵礦石期貨等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期貨品種。(3)碳排放權期貨。我國單位GDP能耗降低需要低碳金融機制和工具支撐。碳排放權期貨的適時推出,有助于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為實體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服務作好準備,提高我國碳資源的定價影響力,建立符合國內需求并與國際規則對接的碳市場體系。(4)期權合約。在成熟的期貨市場上,期貨和期權是一個有機體。期權交易能夠使參與期貨交易的投機頭寸實現“保險”,投機者可以有效減少或避免因決策失誤造成的風險。我國各大交易所都在準備期權合約上市,因此,預計在“十二五”期間,與商品期貨、金融期貨相配套的期權產品的推出,必將促進我國期貨市場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在提升行業和市場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
期貨市場創新,包括諸多層次。首先要賦予期貨公司作為市場創新主體的地位。其次是產品創新,包括期貨新品種的創新和投資于期貨的產品的創新。對于前者,應加強立法,建立以證監會為主體的長效的品種推出機制。對于后者,應在分類監管基礎上,對合規并有創新能力的期貨公司放開創新牌照,賦予其市場創新主體的能力,鼓勵期貨公司和市場主體創設投資于期貨品種的產品。第三是業務創新。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持續快速發展,期貨行業整體資本實力與合規經營水平顯著提高,為期貨公司開展各類創新活動尤其是業務創新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內在基礎。“十二五”期間可以開展的業務創新有:推進期貨公司投資咨詢業務、期貨公司境外期貨經紀業務、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和自營業務。第四是組織創新。應鼓勵期貨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適時適度開展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通過持續的創新活動,提高期貨公司綜合實力,提升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對于資質較好、經營穩健的期貨公司,可考慮將資產注入母公司后實現整體上市,以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期貨公司。
另外,對于我國期貨市場長期存在的居間人現象,應按照“包容性增長”的思路,采取向兩極分流的辦法加以解決。具體來講,一方面,對一部分有很強市場開拓能力的居間人可以使其內部化為期貨公司的市場經紀人,從而將其納入期貨公司的統一管理之下;另一方面,可以效仿美國等成熟期貨市場上的介紹經紀商(Introducing Broker,IB)制度,將居間人與某些期貨公司組合在一起,改組成專門從事開發市場活動而不接受客戶資金的介紹經紀商類期貨公司。
期貨屬于高精尖專的投資產品,需要有專業化的機構和專業化的人才運用專業化的手段及專業化的工具進行專業化的管理。機構投資者是成熟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在這樣的背景下,引進商品交易顧問(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CTA)制度被監管層提上日程。商品交易顧問一旦推出,將會形成我國期貨市場最為專業的投資群體,為今后更多機構投資者的引進打下基礎。在我們的設想中,我國未來的期貨市場應該是現貨企業、社保基金、證券基金、企業年金、對沖基金、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證券公司乃至商業銀行共同的舞臺,而商品交易顧問將會成為這些機構的中堅力量。在商品交易顧問的構成主體中,期貨公司應當是首選。培育機構投資者,首先就是要把期貨公司培育成專業的機構投資者。
中國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走出去”,二是“請進來”。針對當前市場發展形勢,為做優做強期貨公司,擴展其業務范圍,讓更多企業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我們應該逐步走出去,謹慎請進來。讓我們的期貨公司、投資公司和企業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參與到國際期貨市場當中,學習與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苦練內功,提高自身實力;對外資適當放開期貨市場準入,讓國內期貨市場真正國際化,使中國期貨市場逐步成為國際定價中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逐漸被人們稱作“中國因素”。但是,過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廣泛顯現的“影響因素”并沒有成為主導世界經濟增長的“定價力量”。作為一個資源需求大國,在價格形成中缺乏應有的優勢地位,讓我國常常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后危機時代,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更加顯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我國經濟正主導著世界經濟走勢。這表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我國正在步入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軌道,我們必須加速將“中國因素”轉化為“中國力量”,加快國際定價中心的建設。
責任編輯:林英澤
Abstract: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ill be a period in which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economy will transform, while the futures market will escort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y and help China transform from an economic giant to an economic strong country.For the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China's futures market now face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First,we should standardize the rapid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futures market,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system,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is market;second,we should improve futures product system,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rket oper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of the role of this market;third,we should make innovation in operation mode of the futures companies and make this industry to be bigger and stronger;fourth,we should cultivate more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improve the investor structure of this market;and fifth,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opening up and construct the international pricing center.
Key words:China's futures market;quantitative change;qualitative change;investor structure
China's Futures Market:from Quantity Expansion to Quality Improvement
HU Yu-yue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F830.9
A
1007-8266(2011)03-0118-06
[作者介紹]胡俞越(1961-),男,江蘇省鹽城市人,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證券期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