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武
(科學技術部,北京 100038)
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張來武
(科學技術部,北京 100038)
本文在分析科技創新這一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沿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澄清了科技創新的涵義,即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體系,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隨后簡要分析了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在經濟發展理念上的差別,并結合創新理論和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提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轉到由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緊接著本文分析了推動科技創新的三種力量:市場、政府和第三種力量(非正式關系);最后本文探討了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職能定位。
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非正式關系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目前,科技創新概念在國內引用頻率極高,但對于科技創新的內涵大多沒給出充分闡述,導致對科技創新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差異,常常與科技進步混淆在一起,產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因此,有必要明確界定科技創新概念,分析其內涵。
要說明科技創新,必須先明確創新的概念。創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奧地利裔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以及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因此,創新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科學或者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羅斯托提出了“起飛”六階段理論,將“創新”的概念發展為“技術創新”,把“技術創新”提高到“創新”的主導地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其報告《1976年:科學指示器》中,將技術創新定義為“將新的或改進的產品、過程或服務引入市場。”這個定義和熊彼特的定義是一脈相承的,它強調了技術的應用,強調了技術價值的市場實現。因而,技術創新也不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生命科學與技術、信息科學與技術、納米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能源科學與技術等領域為主的高科技不斷興起,使得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日益融合,兩者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基于科學的技術和關于技術的科學同時并存,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同步發展,形成了科學和技術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新關系。在這種背景下,科技創新大有取代創新和技術創新成為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概念。
由此可見,科技創新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其內涵與外延與一定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背景密切相關。理解科技創新的內涵首先要正確理解科技創新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其次也要考慮其歷史沿革,不能隨意發揮。從時代背景來看,科技創新是在科學與技術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提出來的。科學與技術的日益融合否定了萬尼爾·布什在1945年《科學:永無止境的前沿》報告中提出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生產經營”的研發線性模型。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的興起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得人類更清晰地認識到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一個非線性的、復雜的、相互促進的雙螺旋結構關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新不僅涉及到技術發明,而且也涉及到科學發現。某些科學發現也可以直接應用于生產中去,而無須以技術發明為中介。從歷史沿革來看,無論是最初創新概念的提出,還是后來學者對創新概念的發展,創新和技術創新都是一個純粹的經濟概念,因此科技創新不能、也不應只是一個科學或技術的概念。
結合科技創新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以及創新的歷史沿革,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體系,創造新價值的過程。科技創新不是以科學中的發現或技術上的發明作為其標準,而是以實現市場價值為其判別標準,只要發現或發明的成果還沒有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沒有創造出新的價值,它就不屬于創新的范疇。沒有實現市場價值或者不強調市場價值實現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只能稱之為科技進步而不是科技創新。科學發現、技術發明與市場應用三者之間是一種復雜的既對立又統一、協同演進的關系,可以稱之為三螺旋結構,它是傳統的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理論的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就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與市場應用在協同演進下的一種復雜涌現,是這個三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市場應用之間相互依賴、共同作用,形成一個螺旋式不斷上升的過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是一個轉變經濟發展觀念的問題。在經濟發展史上,對于是采用自由主義還是采用凱恩斯主義發展經濟,就像一個擺鐘一樣,每隔幾十年,就要完成一次搖擺。20世紀尤其是美國1930年以后,大部分經濟學家贊成政府對宏觀經濟進行干預,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經濟學界涌起一股對市場和政府作用重新認識、反對政府干預、提倡市場自發力量和私人產權的新思潮,并逐漸占據了經濟學的主流地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以前,此后,凱恩斯主義又席卷重來。
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在發展經濟的理念上有著本質的區別。以擴大內需為例,自主主義主張財富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來自于技術進步和創新,擴大內需要靠企業家來創造新的產品,創造新的需求。而凱恩斯主義認為創新并不是增加需求的主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的貨幣政策或財政刺激政策來增加總需求。同樣是擴大需求,通過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和創新都能做到,但是最后的效果不一樣。財政刺激政策或許能在短期內增加需求,但可能會抑制創新,從而對長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由于政府出臺了家電下鄉補貼等刺激政策,中國的一個農戶因此買了一臺液晶電視,這樣擴大需求的做法就是凱恩斯主義;而美國的蘋果公司,通過創新推出IPAD,擴展了消費領域,創造了新的需求,則是亞當·斯密理論的體現。如果企業家們看到,只要通過政府政策就可以擴大市場,那么他們的創新動力就不會太高漲,畢竟創新本身就是一件周期長、風險大的活動。
經濟發展的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鐘擺,在中國也切切實實存在著。1978年的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私營經濟發展的大幕,在此后的近20年里,在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基礎上,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由各種要素組成的市場體系的活躍,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民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同與參與,進而導致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可以說是中國對亞當·斯密古典自由主義的最好寫照。
但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政府干預理論,開始在中國經濟實踐中被不斷地采用。1998年中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此后的6年里,先后大規模增發的長期建設國債累計達到9100億元,直到2005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才逐步淡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我國又創紀錄地推出了4萬億元的投資刺激計劃。在過去10多年里,每年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率使得很多人相信以國有經濟主導經濟發展、強勢政府“駕馭”市場為主要特征的“中國模式”,能夠正確地制定和成功執行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和政策。然而,這種靠政府強化行政管制和大量資源要素投入實現的增長,其負面代價也越來越高:資源枯竭,環境破壞,腐敗滋生,貧富差別逐步擴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同時,推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之間的關系嚴重失衡,在投資快速增長不可持續、出口受外部形勢制約日益增大、消費動力持續不足的情況下,這種發展模式的問題開始更加集中地體現出來。當經濟數據無力掩蓋依賴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模式之弊時,這種傳統的增長模式也就無法長期持續下去了。
實際上,創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早已成為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共識。我國政府也在九十年代開始注意到現有增長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并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國家戰略來推動。但十幾年過去了,推動的結果并不樂觀。實踐起來之所以困難重重,根源于多年來過分依賴土地、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固化,形成一種經驗主義的路徑依賴。要想改變這種發展方式,必須沖破與這一傳統發展模式共生的制度安排、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生產模式與消費模式以及既得利益者等種種因素的阻礙,因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
總之,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是打破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回歸到經濟發展的本質上來。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什么?經濟發展是“執行新的組合”,即創新,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由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投入所導致的經濟總量的增加只是經濟增長,而不是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在質上沒有產生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經濟發展則是經濟系統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轉到由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方式。
前文的分析已經表明,科技創新是一個經濟概念,強調的是科技市場價值的實現,因此,市場機制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首要力量。一般認為,市場機制通過價格體系發揮著提供信息、經濟激勵和決定收入分配三大功能。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市場的最大功能在于能自發地培育創新,即市場過程是一個對科技創新進行自我強化的過程。這一方面是因為市場能自動地使企業、個人甘冒創新風險,為創新提供動力。創新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也有巨大的吸引力,若創新成功企業會因此獲得巨大收益,正是這種對高收益的期望,誘使許多企業和個人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市場能正確引導創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常常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而價格的變化會促使人們尋找現有資源的替代品,來緩解現有資源的緊張供應,或者通過改進技術水平,降低投入產出比,減少現有資源的使用量。
用市場機制推進科技創新本來恰如其分,但問題是市場機制并非完美無缺,市場也會失靈。只要價格和利潤率因為某種原因而不能體現相對短缺和機會成本(比如中國房地產行業),只要消費者不能平等地擁有生產和市場信息(比如中國電信行業),只要所有的生產者不能平等地獲得有關市場機會和生產技術的信息(比如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那么,資源將得不到有效分配。盡管這些不完善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場之中,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它們突出地存在于新興經濟體的市場中。而成熟經濟體由于生產要素的流動比較自由,市場準入門檻比較低,其市場失靈主要是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等所導致,因此其市場失靈的深度和廣度遠比新興經濟體低得多。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差別,不能一以言之。
就我國而言,科技創新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既不是創新投入不足,也不是創新能力不夠,而是創新動力不足。創新最根本的動力在于對利潤的追逐。創新收益的吸引力不足,則難以獲得充足的創新動力。我國很多國有企業一直得到國家從資金到政策上的諸多優惠,很容易取得政策性資源,獲取較大利潤。這種非市場因素導致的超額利潤獲取使國有企業不需要高度關注市場需求和參與市場競爭,他們有創新的能力,但無創新的動力。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雖然生存的壓力要求其不斷創新,但民營企業在行業準入、融資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難,它們難以獲得和國有企業平等的市場競爭地位。即使它們有創新的動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對于像我國這樣一個正處在向完全市場經濟轉型的新興經濟體來說,僅僅依靠市場來推動科技創新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政府和其它力量的介入來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為科技創新提供生存和發展的溫床。
由于市場失靈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或低效,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用“看得見的手”去辦好“看不見的手”辦不好的事情,這是現實和邏輯引發的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很多方面卻發現“看得見的手”并沒有把事情辦好,甚至辦得比“看不見的手”更糟,政府決策也會失誤,政府行為也會低效率、無效率甚至負效率,政府也會有失靈的時候。造成政府失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息不對稱和缺乏激勵與約束機制是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信息不對稱是市場失靈的原因,但政府同樣也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政府決策要想達到最優,必須以完全信息為前提,而事實是政府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了解企業和市場的信息,致使政府無法做出最優決策,導致政府失靈。在私人部門產權是明晰的,配置自己的資源對決策者具有激勵和約束作用。而公共部門的產權是不明晰的,政府配置的是公共資源、別人的資源,對決策者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作用,也會導致政府失靈。因此,試圖創造一種非市場機制來彌補市場缺陷并不比創造一種完整的、合適的市場機制更容易。換句話說,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無法使私人的不良行為變為符合公共利益的行為的地方,可能也很難構造“看得見的手”去實現這一任務。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同時存在,使得政府在實踐上陷入了“管”與“不管”以及“管”了之后不能管好這樣一些難題和困境中。要擺脫這些困境,從根本上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市場——政府”二分模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市場失靈并不是把問題交給政府去處理的充分條件,市場之外的力量并不僅僅限于政府,而是存在著第三種力量。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斯特羅姆就指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解決市場失靈的最好方式不是政府干預(因為政府干預也會失靈),而是一種“非正式關系”的機制,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既沒有納入市場規范、又沒有納入正式制度的非正式關系實際上會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或者說是集體自主治理方案。從多個國家的案例實踐來看,氣候變化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貧困問題等都主要是依靠這種“非正式關系”機制得以解決,我國寧夏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與農民組織化更是運用這種“非正式關系”的第三種力量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鮮活事例。寧夏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把現代企業的組織方式引入農村,把科技人員、農民、企業等捆綁在一起,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通過這種非正式、非制度化的利益共同體來整合全社會資源,推進技術市場化,實現創新與創業的有機統一。
“非正式關系”理論及其大量的實踐表明,推進科技創新的關鍵還是在于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市場和政府都不能有效解決的則歸第三種力量”。在市場失靈并不存在的領域中,政府不應該企圖代替市場。如果存在充分競爭的條件,市場一定可以比政府更好地組織生產,更快地促進科技創新,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利益。即使在存在市場失靈的領域中,政府的干預也應該十分慎重,并且其手段應主要是通過制訂有關的各種規制,以宏觀調控和間接干預為主,盡量避免和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而在市場和政府都難以有效解決的領域,則應充分發揮第三種力量的優勢來推進科技創新。第三種力量的引入并不是排斥市場或者政府的作用,而是要以市場為導向,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非正式關系貼近市場、靈活等特點來彌補市場和政府在推進科技創新中的不足,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齊下、有序共生的體系。
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理所當然的職能,也是政府存在的意義所在。政府對公共服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提供的方式則可以有多種形式,其中有些需要政府直接提供,有些則可以通過政府購買、特許經營、委托代理、服務外包等形式由企業、行業組織、民辦組織或社會中介機構提供。公共服務雖然可以有各種提供方式,但支出責任在政府。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職能定位是由科技創新的本質和我國轉型階段的特點所決定的。科技創新是科技市場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在創新活動中,往往存在正的外部效應(創新的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因此不管是在成熟經濟體還是在新興經濟體,科技創新的市場失靈是普遍存在的。轉型經濟體的共同特點是市場機制不完善與市場效率不高,在資源配置中還存在著嚴重的政府直接分配資源以及社會網絡替代市場機制分配資源的現象。以上兩個特點,決定了我國政府在科技創新中的職能定位是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培育第三種力量,加大對具有“公共品”屬性的科學和技術的投入,促進科技創新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融合,為科技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政府介入科技創新必須基于匡正市場失靈的理由,通過制定公平的規則,加強監管,確保市場競爭的有效性,確保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因此,我國要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在繼續推進和完善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要素市場,特別是加快發展產權、土地、技術、人力資源等要素市場,盡快形成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創造各類創新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
轉變政府職能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即政府從作為經濟建設的主體和投資主體,向主要為社會提供市場不能夠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轉變,盡量減少政府干預微觀經濟活動造成市場信號的失真和扭曲,使得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從而激勵和引導科技創新。
加快第三種力量的改革、整合和培育的力度,全面建立現代中間組織體系,從而真正發揮各種各樣的民間性、非營利性的中間組織(諸如商會、行會、協會、各類民辦非企業組織等)的優勢,使得整個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和運行效率不斷提高,有效降低市場交易成本。
政府作為公共品的提供者,其在科技方面的職能在于研究開發或者提供包括基礎研究、產業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公益技術等具有“公共品”屬性、具有較大“外溢性”的科學和技術產品與服務,以國家意志推動具有“公共品”屬性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種子”和“源泉”。
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突出了產業政策,特別是產業扶植政策的重要性,并使科技政策更多地依附于產業扶植政策之中。經濟發展方式由投資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要求產業政策更加趨于宏觀導向性與指導性,重點在于鼓勵產業體系的科技創新,尋求建立和發展新型生產方式。這就要求科技創新政策改變原有的那種依附于產業政策的輔助地位,上升為產業政策的核心,覆蓋全社會和整個產業體系,從而真正從源頭上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1]宋剛.錢學森開放復雜巨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體系——以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09,(6):1 -6.
[2]宋剛,唐薔,陳銳,紀陽.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28-33.
[3]張維迎.沒有企業家的創新就沒有中國的經濟[J].IT時代周刊,2011,(3):19 -19.
[4]陳季冰.抵御凱恩斯主義的誘惑[N].青年時報,2010-11-15.
[5]張維迎.告別凱恩斯主義 回歸亞當·斯密傳統[N].中國經濟導報,2010-11-27.
[6]廖才茂.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難在哪里?[J].求實,2008,(5):32 -35.
[7]文貫中.市場機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匡正之法的回顧與展望[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2):1 -11.
[8]朱星華,李哲,彭春燕,伊彤.社會公益性科技項目的組織管理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10):14-17.
[9]熊彼特.孔偉艷(譯).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10]查爾斯·沃爾夫.市場或政府[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Drives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ZHANG Lai-wu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038,China)
The article first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 of this concept,and define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s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science discovery and technology invention in production system to create new value.Then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beralism and Keynesian in the ide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puts forward a viewpoint that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raditional factor-driven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driven.After tha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ree types of power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Finall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trans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informal relationship
R204
A
1002-9753(2011)12-0001-05
2011-12-01
張來武(1955-),男,安徽銅陵人,紐約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