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100044)
山東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戰略研究
馬浩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100044)
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一個由非均衡發展逐步走向均衡發展的過程,非均衡條件下的協調發展是山東省在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以建設藍色經濟區為契機,提升和明晰山東半島經濟發展戰略,對山東省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推動山東省區域經濟在非均衡條件下的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實現錯位發展,應根據市場經濟需要,根據各區域的自然特點和發展情況,充分發揮各區域比較優勢,強化山東藍色經濟區和半島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強化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的協同發展,全面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半島城市群的銜接與發展;發揮藍色經濟區對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實現山東經濟協調發展;重視藍色經濟區及半島城市群與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銜接與融合,推動藍色經濟區及半島城市群經濟圈融入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加強藍色經濟區及半島城市群與其他經濟圈的協同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政策體系,建立山東省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保障機制。
區域經濟;藍色經濟;非均衡;戰略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戰略方針。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都有一個由非均衡發展逐步走向均衡發展的過程,非均衡條件下的協調發展是山東省在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因此,山東省應根據市場經濟需要,根據各區域的自然特點和區域發展情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實現錯位發展,達到區域經濟非均衡條件下的協調發展。山東省總面積15.7萬多平方公里(居全國第19位),山東省2007年底總人口達到9367萬,城鎮人口為4379萬人,人口城鎮化率為46.75%,全省總計15個廳級市,兩個部級市。山東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省份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但山東省各地區之間經濟的發展并不平衡。因此,山東省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促進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在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以追求區域整體效益最佳和縮小各市間差異為主要目標,科學制定山東省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
根據適度非均衡發展理論,區域內要優先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某一區域,樹立起標桿區域,以獲得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然后再通過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帶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經濟非均衡條件下的協調發展。因此,區域經濟的發展應采取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率先發展優勢區域,同時進行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區域之間相互促進、互補發展,而不是均衡發展,協調發展與非均衡發展并不矛盾。[1]
山東省東部地區因為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等原因,發展得比較快,屬于高梯度地區。以非均衡協調發展理論及“梯度推移”戰略為指導,縮小山東省東西部地區差距并不是說要抑制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是說山東省應該在充分發揮東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在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山東省應率先發展東部沿海區域,然后再通過東部沿海區域對山東省西部和南部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整個山東省經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山東省東部沿海城市因優勢所在,必須加快發展,承擔起對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并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搶占更為有利的位置。山東省西部和南部欠發達地區要立足優勢,挖掘潛力,培植自己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活力,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加強與東部區域的銜接與融合,有效承接、傳遞東部區域的輻射與轉移,努力形成互聯互動、協調發展的態勢。[2]
為促進山東省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根據自身實際,不斷探索適合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戰略,先后提出了“東西結合、共同發展”,“重點突破、梯次推進”;“東部突破煙臺、中部突破濟南、西部突破菏澤”,“一群一圈一帶”(山東半島城市群、省會城市群經濟圈、魯南經濟帶);“一體兩翼”(主體是從東部沿海沿膠濟鐵路開始,向西延伸到省會濟南市附近區域,“兩翼”即北線和南線,北線指黃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南線是魯南經濟帶)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2009年提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一區三帶”發展新格局。從“海洋農牧化”、“海上山東”到“半島城市群”,再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陸統籌,城海互動,山東省逐漸明晰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3]
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省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這給正處于重要發展時期的山東省指明了方向。在山東省委九屆七次全會上,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省長姜大明提出,要加快規劃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打造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部署。
藍色經濟就是要把海洋、海岸帶和內陸腹地的發展有機連接起來,協同發展。藍色經濟區是以海洋資源為依托,以臨港、涉海、海洋產業為特色,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為導向,實現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經濟功能區與復合功能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旨在推動陸海空間統籌發展,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山東省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轉型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當前全國沿海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崛起之后,以海洋經濟為標志的環渤海灣區域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山東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山東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建設海上山東”戰略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提升和明晰了山東半島經濟發展戰略,是山東省“一體兩翼”戰略的提升。藍色經濟區及半島城市群的建設和發展,可提高山東省核心區域的競爭力,進而增強對魯西、魯南欠發達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從而實現協調發展。但是,目前山東藍色經濟區及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競爭力不夠強,對魯西、魯南欠發達地區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還不是很大。只有進一步發展山東藍色經濟區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增強其競爭力,才能對魯西、魯南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產生更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魯西、魯南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進而逐步縮小山東省內各區域發展的差距,促進山東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因此,應繼續堅持積極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加強山東藍色經濟區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以更好地促進山東省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為全面貫徹落實藍海經濟發展戰略,要進行統一的戰略規劃。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在宏觀上要科學規劃,統籌發展;在中觀上要優化產業布局,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在微觀上要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和引導功能。
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應堅持“環海保護,擁海發展”這個山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核、兩帶、三區”的大格局。“一核”即以青島為增長核,將青島推向“龍頭”的位置,帶動青島、濰坊、日照、煙臺、威海等沿海城市的發展;“兩帶”即以青島為中心,強化青島、濟南兩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三區”則是以青島為核心,推動青島、濰坊、日照的一體化協同發展。青島和日照、濰坊是藍色經濟區及半島城市群中區位鄰近的城市,要推動三市協同發展,打破行政及政策壁壘,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拓展青島市發展空間的同時,促進日照和濰坊又好又快發展。
國內外實踐證明,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同步的,而是首先出現于一些增長點并發展成為本區域的增長極。因此,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半島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應重點培育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半島城市群的增長極,以增長極帶動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進而推進山東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山東省擁有青島和濟南兩個中心城市,它們之間通過分工與合作,發揮“雙核”協同極化效應,對推動山東省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濟南和青島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分工,不能產生協同發展效應,進而影響了山東省區域經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
(1)強化青島的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在山東省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強化青島的龍頭地位,充分發揮青島在山東省經濟發展中的增長極作用,努力支持青島發展得更大更強。山東省曾多次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青島市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把半島城市群打造成核心競爭力較強的區域之一。
青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城市西海岸成功始建“經濟重心”,20世紀90年代城市政治中心“東遷”引發了城市空間的巨大拓展,2008年進行了“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重大布局調整,創新了城市布局發展模式,強化了青島的龍頭地位,進入了21世紀發展的新時代。
(2)重視發揮濟南的極化效應和輻射作用。濟南是山東的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濟南在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山東省十一五規劃的“一群一圈一帶”戰略中,濟南是山東半島城市群西端的中心城市,是山東省中部濟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其特殊的中心城市位置有效銜接了山東半島城市圈和山東都市圈,有效促進了山東區域經濟的非均衡協調發展。從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看,濟南還將成為跨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非常明顯的區位優勢,要充分發揮濟南在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兩大經濟圈之間以及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因此,濟南作為帶動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中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突出和加強濟南中心城市的戰略地位,促進山東省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
(3)進一步推動山東省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的協同發展。在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濟南和青島是山東省的兩大中心城市,在帶動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應重視山東省濟南、青島兩大中心城市的協同發展,強化其“雙核”的極化效應,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與長江三角洲的上海、珠江三角洲的廣州和深圳、京津冀地區的北京和天津相比,山東省青島、濟南兩大中心城市的極化效應還不夠突出,協同發展程度還比較低,對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還不夠強,還沒有對山東省其他城市起到明顯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發揮濟南、青島兩大城市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半島城市群發展中的協同作用,科學定位濟南和青島兩大中心城市的職能。青島市應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等,而濟南市作為山東省的科技研發和擴散中心,應適時向文化、科技創新型中心城市轉變,并以此優化產業結構。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是推動整個山東省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山東省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是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難題,因此通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帶動山東全省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通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在山東甚至全國形成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經濟示范區,成為帶動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形成帶動和支撐沿黃流域開發開放的經濟增長極,其直接輻射范圍包括山東省、黃河流域社會經濟區和華東北部地區。
藍色經濟區與山東省中西部地區之間應建立一種動態的協調關系,這種動態協調關系并不是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消除區域間的梯度差異,也不是要犧牲藍色經濟區的發展效率來提高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而是要在確保藍色經濟區發展的同時,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山東省中西部地區不斷培育自身發展能力的基礎上,逐步消除這種梯度差異。山東藍色經濟區作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必須加快發展,以充分發揮其帶動和促進作用,切實承擔起對山東省經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并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另外,山東省中西部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比較落后,但已經形成了一些中心城市,尤其是沿鐵路干線周圍的城市。因此,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不能被動地等待東部地區的梯度推移,而是要立足優勢,挖掘潛力,培育已經初具規模的增長點,并延伸為增長軸,以此來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同時,山東省中西部地區要積極與藍色經濟區進行銜接與融合,與青島、煙臺、威海及日照等重點增長極銜接起來,主動承接、傳遞藍色經濟區的輻射與轉移,努力形成互聯互動的發展態勢,把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的崛起與藍色經濟區的率先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進而促進山東省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是環渤海經濟發達地區連接長江三角洲地區、面向中原腹地的樞紐型都市圈。山東藍色經濟區及半島城市群要加強與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內聯型合作,提升參與環渤海產業競爭合作的能力與對外輻射能力。
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展活力之后,環渤海經濟圈正在加速崛起,特別是京津冀地區成為了中國經濟板塊乃至東北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經濟隆起地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京津冀經濟圈之間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但合作大于競爭,應充分認識到區域經濟板塊聚集與協同發展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4]借鑒上海“依托江浙、服務江浙、接軌江浙”的理念,堅持“區域聯動、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同發展”的合作理念,加強與京津冀經濟圈的銜接與融合。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京津冀經濟圈之間的銜接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構建特色產業鏈,重視產業的錯位互補式發展。
在我國現行管理體制下,行政區仍然是經濟活動組織實施的基本單元,當前各地區也仍然習慣于按照行政區劃系統來組織經濟布局。因此,為推動山東經濟協調發展,要加強各地區政府之間的協調,對區域合作與發展理念、戰略和目標、區域產業分工與整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進行統籌安排與規劃。同時,借助行業與企業的自組織協調機制,實現跨區域經濟要素的組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為有效推動山東省內各區域之間的合作,應建立山東區域政府合作機制。而建立山東區域政府合作機制,首先要建立促進山東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組織協調機制,統一協調各地方的政府行為。為促進山東省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必須建立跨行政區的制度性的組織協調機構,明確各自的職能和權限,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對各級地方政府的行為構成有效約束。應建立山東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綜合協調指導委員會,對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提出決策性意見,統籌協調區域資源、城市規劃、重大產業布局和環境治理等重大問題,同時協調區域公共政策與其他政策之間的關系。其次,要強化跨區域交通、港口、通信等基礎設施的統籌與管理,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跨區域統一協調。其三,區域政府間合作要從自身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出發,構建區域經濟特色,充分發揮產業競爭優勢,形成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區域性產業網絡。
借鑒長江三角洲地區經驗,建立藍色經濟區七市協調聯動機制,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可以建立高層領導定期會晤制度,加強政策協調,如建立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和城市聯動機制,強化政府間協調。建立藍色經濟區與省會經濟圈及西南部四市的協調機構,促進山東經濟協調發展。建立藍色經濟區與省會經濟圈及西南部四市(菏澤、棗莊、濟寧、臨沂)的協調機構——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在資源統籌配置、跨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職能分工、產業協同發展等重大問題上統一政策,協調發展。把山東省西南部四市的協調機構(如市長聯席會議制度等)作為四市的連接紐帶和議事平臺,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通報各個部門的工作情況,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強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建設,推進山東省各區域民間團體的交流,推動山東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
完善促進山東藍色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礎,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與運作方式的市場化。完善藍色經濟區土地和海域使用優惠政策,加強對外合作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優化財政稅收政策。
繼續完善對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的扶持政策,促進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借鑒美國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政策體系和經驗,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縮小地區間公共服務差距,繼續完善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支出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的稅收政策。完善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確保山東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得到智力資本支持。完善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山東省中西部地區吸引投資的能力,同時建立山東省東中西部地區重要價格協調機制。
[1]謝伏瞻.完善政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6(7):8-9.
[2]牟芳華.山東省經濟區域劃分及區域經濟差距的測度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6(7):119-123.
[3]孫希華,張淑敏.山東省區域經濟差異分析與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3,23(5):611-614、620.
[4]郭先登.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問題思考[J].環渤海經濟瞭望,2008(7):6-10.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Every country and region has to experience a process from the imbalanced development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In the light of imbalance,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choice for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ization.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economic zone as the opportunity,improving and clarify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Shandong-Peninsul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mbalanced economic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To promote the im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promote the regional labor-division and realize the staggered development,we should first,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blue economic zones in Shandong and the city groups in Shandong-Peninsula;second,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blue economic zone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ities in Shandong and realize the economic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third,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blue economic zones,city groups in Shandong-Peninsula and the economic zones of capital city groups in Shandong,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lue economic zones and the city groups in Shandong-Peninsula to the development of Bohai economic rim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the blue economic zones,the city groups in Shandong-Peninsula and other economic zones;and fourth,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guarantee system for the imbalanced economic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blue economy;imbalance;strategy
The Research on the Imbalanced Economic Coordinat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MAHao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
F061.5
A
1007-8266(2011)02-0063-05
馬浩(1963-),男,山東省濟寧市人,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