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延明
(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伴隨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產業鏈的研究已引起理論界的高度重視。基于國外的研究,一條路徑是以邁克·波特的價值理論為核心,研究相關及支持產業的重要性。波特認為,價值鏈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形成產業群聚,進而形成產業競爭優勢。[1]由此哲弗瑞(Jefferey)提出了開發虛擬價值鏈的觀點,研究了置于全球鏈條中的本地集群關系。[2]另一條路徑是以供應商為前提,以企業自身為基礎,上游和下游節點企業間建立供應鏈條為目的的供應鏈管理,托雷瑞(Tulluri)提出了兩階段伙伴選擇過程模型,[3]帕斯特納克(Pasternack)提出了供應鏈契約的概念,研究如何利用回購契約協調供應鏈以消除雙重邊際化問題,之后翁(Weng,1995)、坎 池(Cachon,1999、2005)、李(Lee,2000)、泰 勒(Taylor,2001)等進一步研究了數量折扣契約、收益共享契約、價格保護契約、退貨契約、期權契約、備份協議和數量彈性契約等不同類型的契約對供應鏈協調性的影響。上述兩條路徑基本站在管理角度,研究產業鏈的內含鏈,很少對產業鏈整體進行研究。國外研究產業鏈的文獻幾乎空白,真正研究產業鏈的是中國。國內研究產業鏈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汪延明在產業鏈的文獻綜述中認為,產業鏈研究雖然發端于赫希曼論及的產業前向和后向聯系,但其觀點是縱向一體化的簡單疊加。[4]產業鏈的名詞由中國學者傅國華提出,我國學者主要從以下層面展開研究:李仕明、龔勤林、蔣國俊、芮明
杰對產業鏈內涵進行研究,其共性思想是以產品為紐帶,價值增值為目的,戰略聯盟關系為基礎,協同為基本特征的企業鏈條耦合結構。[5]、[6]、[7]、[8]吳金明、李一鳴、劉貴富等認為,產業鏈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傳遞性、效率性特征。[9]、[10]、[11]梁浩、陳甬軍、王曉春等人研究了產業鏈的穩定機制。[12]、[13]、[14]梁雙陸、鄭海平研究了產業鏈的配套機制。[15]、[16]仇保興、郞春雷研究了產業鏈的共生機制。[17]、[18]上述研究大多站在管理層面,研究和豐富產業鏈的基本理論,而針對我國產業鏈治理缺位問題,將公司治理理論引入產業鏈,進行產業鏈治理研究方面,杜龍政、汪延明、李石認為,產業鏈治理的核心是董事會治理,治理結構必須符合產業鏈董事會的特征,治理機制應充分體現協同性制度安排。[19]汪延明、杜龍政在進一步對產業鏈治理的延伸性研究中認為,要素(技術、資源、市場、信息)董事在不同資源主導型產業鏈董事會中應發揮核心作用,通過要素董事的協同職能帶動產業鏈董事會決策的科學性,引導產業鏈的運動和發展。[20]本文是基于市場董事的視角對市場主導型產業鏈治理的進一步延伸性研究,目的是為我國產業鏈治理提供理論基礎。
1.市場董事的協同性
李維安認為,協同效應是網絡組織的顯著特點。[21]產業鏈作為特殊的網絡組織,開放的宏觀系統由若干子系統(節點企業及其附帶的元素結構)組成,協同性是維系聯盟、市場契約、需求和供給等治理關系的紐帶。基于“協同學”的“漲落”、“序參量”、“相變”演變的過程,本文認為,市場主導型產業鏈的治理,關鍵環節是市場董事的協同性問題,因為市場董事的協同能力是產業鏈董事會產生決策“相變”的“序參量”,市場董事的協同動力產生的溢出效應是產業鏈形成“漲落”的基礎。因此,市場董事的協同性模型是由市場董事身份識別、授權、供求信息傳輸、市場董事的協同力判斷構成的協同反應無量綱模型。
定義一:市場董事的身份識別是建立在市場、主管、董事三個層面的判斷函數。其中,市場可分為內源市場、外源市場;主管包括營銷經理、市場部經理、總經理等;董事分為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將其表述為:y=f(市場M,主管C,董事D)。
一般情況下,產業鏈內源市場來自各節點企業間的一種資源的內部配置機制;外源市場是產業鏈外部需求產生的契約式、關系式、聯盟式互動市場。市場董事的身份識別在市場層面集兩種市場為一體;在主管層面可以按照經理市場的運作,視其為營銷經理、市場部經理、總經理中的任何一種;在董事層面界定為執行董事,因為非執行董事的職能限定了協同的長期性。
定義二:市場董事的協同授權是產業鏈公司治理在董事會中體現的一種制度安排,分為信任性授權和激勵性授權兩種。信任性授權指產業鏈董事會對市場董事的能力、開拓市場的經驗、知識、勤勉等充分信任的基礎上,授予其協同的權力;激勵性授權是對市場董事特殊能力的貢獻給予的獎勵性授權。協同授權同屬無量綱模型,所以理想化為一種幾率授權(如給市場董事80%的協同權力),在模型運行中可根據實際比率進行判斷。
定義三:市場董事控制性輸入是指市場董事在產業鏈市場協同中隨時掌握產業鏈節點企業的市場“相變”(所處狀態),形成動態的市場“序參量”(市場治理模式),結合市場董事“漲落”(能力帶動治理模式變化)的幅度,根據相變、序參數和漲落的關系,可將市場董事的控制性輸入表示為:y=kx,其中y表示漲落;k表示序參量;x表示相變。
定義四:供求信息傳輸是產業鏈市場董事協同反應的主要有用性市場信息的輸入。市場信息的輸入包括內源信息(節點企業輸入到核心企業的信息、產業鏈市場調研團隊的信息輸入)和外源信息(產業鏈外部市場信息的輸入)。在市場信息的輸入中,編排和加工是市場董事進行協同的數量測度。設Q=(ft)表示市場董事在時間t內編排市場信息量的大小。市場信息的加工依據篩選(S)、判別(P)、計算(J)、研究(Y)和組織(Z)五大變量與時間(t)變量之間的關系總和,即市場信息加工量W=S(t)+P(t)+J(t)+Y(t)+Z(t)。算式規定變量為無量綱單位,只計算市場董事在某一時段量的大小,如市場董事在兩小時內篩選信息量為5,表示為S(2)=5,其他表征類似。
定義五:市場董事的協同功判斷函數為:F×S△f×R。其中,F表示市場董事的協同動力;S表征為市場董事的協同步長(核心企業與節點企業的排序層次數);f表示產業鏈市場董事的協同阻力;R表示阻力步長(節點企業與核心企業的排序層次數);△表示協同動力功和阻力功的判斷符號;計算中具體表示為>、<、=。
定義六:市場董事協同效率是市場董事的動力功占總功的百分比表示η表示市場董事的協同效率;ξ為市場董事協同的動力功F×S;ψ 為市場董事協同的總功 F×S+f×R。
2.市場主導型產業鏈董事會及產業鏈的協同性
定義七:同心協同是市場主導型產業鏈董事會以市場董事為核心的董事會內部協同和以核心企業董事會為中心的輻射式協同。
(1)以市場董事為核心的董事會內部協同。以市場董事為核心的董事會內部協同中,市場董事的能力輸出為董事會提供進行決策的理性市場信息或為董事會了解產業鏈市場環境建立市場信息儲備庫。董事會的內部協同主要由市場董事的協同信息輸出量和董事會內部溝通信息量兩方面進行推演。如果市場董事的信息含量用全部市場信息中有用信息的百分比(a%)表示,董事會內部的信息溝通量用全體董事會成員投票中贊成票占總票數的百分比(b%)表示,則市場董事為核心的董事會內部協同量為L=a%×b%。
(2)核心企業董事會為中心的輻射式協同。以核心企業董事會為中心的輻射式協同中,節點企業董事會對核心企業董事會決策產生的認同程度。一般情況下,可分為直鏈式協同和多鏈式協同兩種。直鏈式協同是指單產業鏈上核心企業董事會決策產生的上下游的聯動機制。這種協同在測度中表述為對核心企業董事會決策的執行力度(按照契約關系履行的聯動程度),用百分比(c%)表示。多鏈式協同是指多個產業鏈之間的整合式協同中形成的核心企業決策外溢的影響度,包括影響的決策事件數和影響的權重。其測度表述為M=Σpixi,xi表示第 i個決策事件,pi表示 i個決策事件數的影響權重。
定義八:市場主導型產業鏈董事會的協同效率是董事會協同的動力功占總功的百分比。董事會的協同動力功由協同產生的公司治理力(一般情況下,表征為董事會產生正確決策的能力程度)F和協同幅度S的乘積表示;其董事會在協同中所克服的阻力f和協同幅度R的乘積表示阻力功,則董事會的協同其中ε表示動力功 F×S;覣 表示總功 F×S+f×R。
定義九:市場董事是產業鏈董事會的成員,董事會的協同帶有市場董事的共性要素,所以產業鏈協同治理的效率Ω=ημ。
本文以S實業集團為例進行市場董事為核心的產業鏈協同治理經驗驗證。
1.企業背景
S實業集團成立于1993年,經過17年的發展使其成為擁有養殖公司、裘革制品公司、服裝公司、皮毛制品公司、硝染公司分別主導養殖、鞣制、染色、縫制、編織、服裝生產的單一產業鏈企業集團。其特征是:第一,主管市場的經理參與到董事會,承擔市場董事,通過市場董事的協同反應,形成產業鏈上游至下游的市場協同;第二,產業鏈注重產品的個性化生產,通過市場的聯動和客戶的現實、潛在需求定位,推動產品向輕巧、柔美、簡約、時尚發展;第三,上游養殖產業以養殖公司為中心,集貂、狐兩種品牌養殖為一體,在市場的協同中嵌進“養殖戶+公司”的集群式發展模式,產業鏈內部形成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鏈條,中、下游提高技術含量,搶占歐美、日本、俄羅斯市場。牢固的市場型產業鏈產生的競爭力,使其不僅沒有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反而使訂單數量增加了42%,出口創匯上漲30%。
2.指標設計
指標涉及6項一級指標(主要針對文中界定的定義);32項二級指標(不同子函數變量);97項三級指標(定量指標)。
3.模型測算結果
(1)市場董事的身份函數測算結果表明:銷售團隊的帶頭人參與董事會。
(2)集團授予其100%的市場協同權力;市場董事與產業鏈節點企業市場主管間的信息交流程度為90%。
(3)市場董事的協同力判別測算:協同動力為100%×90%=0.9,協同步長均值(動力臂的均值)為2.5,動力功為 0.9×2.5=2.25;協同阻力為 50%×50%=0.25,協同步長均值(動力臂的均值)為2.5,阻力功為 0.25×2.5=0.625;動力功 F×S 大于阻力功 f×R,市場董事的協同力起著主導作用。
(4)市場董事的協同性輸入:市場董事的序參量(此處為協同力功)2.25,漲落為0.7,相變為1.575,市場董事的協同輸入為1.575。
(5)市場信息的傳輸量:根據調研資料,市場董事每15個工作日的信息量以5個市場事件為單位,傳輸量為70%。
(6)市場董事協同效率為(2.25÷2.875)×100%=78.3%。
(7)董事會的協同量為80%×70%=56%。
(8)市場主導型產業鏈董事會的協同動力為0.9,協同幅度(產業鏈的面積=產業鏈長度×產業鏈的寬度,即 5×3=15),則動力功為 0.9×15=13.5;阻力為 0.35,幅度為 15,阻力功為 0.35×15=5.25;董事會的協同效率為(13.5÷18.75)×100%=72%。
(9)產業鏈協同效率為78.3%×72%=56.4%。
4.協同效率分析
(1)市場董事的協同效率取決于市場協同的授權和信息的交流程度。
(2)協同效率在產業鏈層面,協同動力克服阻力做功時才會產生協同效率。為此,市場董事的觀念、勤勉、責任、學識、技能、精力等因素對克服阻力起著重要作用。
(3)董事會的協同取決于董事會能否認同市場董事的協同作用,并以市場董事為核心產生董事會的決策影響力,我國市場主導型產業鏈在全球市場的影響中逐步適應和調整,因此72%的董事會協同效率是比較高的。這也反映出家族式企業形成產業鏈的共性。
(4)產業鏈協同治理效率是市場董事和董事會兩者決定的結果,產業鏈協同效率的負面影響產生于協同中的“序參量”(治理模式),因此協同治理機制的建立是克服阻力的關鍵。
市場拉動型產業鏈董事會中嵌進市場董事,由市場董事的協同產生董事會的協同,進而實現產業鏈的協同,是產業鏈協同治理的一種機制安排。本文對市場董事的協同,定位于市場董事身份識別、協同授權、市場董事控制性輸入、供求信息傳輸、協同功判斷、協同效率等六個層面,給出了子模型定義和無量綱求解方法。依據同心協同原理建構出董事會協同子模型,規定了董事會和產業鏈協同效率的計算辦法。研究表明,產業鏈的協同取決于市場董事在協同中發揮的聚核效應,通過市場董事的同心協同,才能形成產業鏈的協同;市場董事的協同動力來源于協同授權和信息交流;市場董事的觀念、勤勉、責任、學識、技能、精力等因素限定協同效率的大小。因此,市場拉動型產業鏈的治理機制是授權機制和交流機制的復合體,建立合理的授權機制和信息交流平臺是形成產業鏈協同效應的關鍵。將公司治理理論引入產業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本文通過協同效率只研究了市場董事內核協同效應下的產業鏈協同治理機制問題,但由于產業鏈內在因素的復雜性,董事會協同、產業鏈協同的機理問題是今后進一步拓展研究的領域:第一,通過比較不同市場拉動型產業鏈延伸和發展的形態,探究董事會協同的路徑和機制關系。第二,通過市場董事、董事會內在的協同關系研究,發現市場董事的共性問題,以此作為我國市場主導型產業鏈協同治理的參照點,深化產業鏈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論。
*本文系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重大項目“國家大型企業集團創新能力研究”(項目編號:2007GXS1G007)、青海省社會科學規劃立項項目“柴達木枸杞產業化研究”(項目編號:10006)、湖南省社科規劃基地項目“全球價值鏈下技術創新與產業集群升級路徑問題的研究”(項目編號:07JD38)和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天津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升級的戰略研究”(項目編號:09ZLZLZT02000)的部分成果。
[1]Michael,E.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5-106.
[2]Jeffrey,etal.Specialized Supplier Network as a Source of Competieive Advantage:Evidence from the Auto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4):59-94.
[3]TulluriS,Baker R.C..A Quantitative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Efficient Business Process Alliances[J].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Canada:Vancouver,1996(2):656-661.
[4]汪延明.產業鏈治理文獻綜述[J].中國高校教育與科研,2009(4):32-34.
[5]李仕明.構造產業鏈,推進工業化[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2(3):52-58.
[6]龔勤林.論產業鏈構建與城鄉統籌發展[J].經濟學家,2004(3):41-43.
[7]蔣國俊,蔣明新.產業鏈理論及其穩定機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04(1):52-56.
[8]芮明杰.論產業鏈整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22-125.
[9]吳金明.產業鏈形成機制研究——“4+4+4”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6(4):23-27.
[10]李一鳴,劉軍.產業發展中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130-131.
[11]劉貴富.生態產業鏈研究——產業鏈基本理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52-57.
[12]梁浩,王渝.基于對策論的供需鏈運作穩定性問題的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2001(11):46-50.
[13]陳甬軍,徐強.產業集聚的穩定性與演變機制研究[J].東南學術,2003(5):23-25.
[14]王曉春,丕禪.信任、契約與規制——集群內企業間信任機制動態變遷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3(2):38-41.
[15]梁雙陸.云南省產業配套能力的現狀及其對策建議[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4(1):62-67.
[16]鄭海平.區域產業配套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4(10):53-56.
[17]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126-129.
[18]郞春雷.高新技術共生理論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4:62-69.
[19]杜龍政,汪延明,李石.產業鏈治理架構及其基本模式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3):68-76.
[20]汪延明,杜龍政.基于關聯偏差的產業鏈治理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7):184-192.
[21]李維安.公司治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