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新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北京市100006)
一段時期以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由此引發“中國需求泡沫”破滅的憂慮,甚至認為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跌落50%。這種擔憂其實是不必要的。雖然因為經濟增長減速,中國大宗商品需求有可能出現階段性減弱,引發價格行情再次向下調整。但從長期來看,在三大動力的推動之下,中國經濟勢必繼續快速增長,進而奠定了中國大宗商品需求長期旺盛、價格相對高位運行的堅實基礎,并為中國流通產業與流通體系建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據初步測算,這種較快增長局面至少在今后20年內還會持續下去。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石油、礦石、金屬、橡膠等大宗商品需求一直十分旺盛。據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測算,2010年,中國8種大宗商品表觀需求量超過30億噸,比上年增長12%,比2005年增長1倍多,比本世紀初更是增長2~3倍。重要大宗商品中,2010年石油表觀消費量為4.4億噸,比上年增長13%;鐵礦石表觀消費量為17億噸,增長12%;3種有色金屬表觀消費量為3085萬噸,增長7%左右(參見表1)。與本世紀初相比,除糧食以外,幾乎所有大宗商品消費水平都翻了一番,有些增幅達數倍之多。
進入2011年后,盡管經濟增長速度回落,但大宗商品需求仍然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據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測算,今年前4個月,全國8種重要大宗商品表觀消費量累計達到10億噸,同比增長接近13%,其中鐵礦石消費增幅為15%左右。
受有關部門持續收緊貨幣和抑制需求措施影響,加之發達國家經濟體高債務、高赤字使得總需求疲弱,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減速,出口、投資、消費三大指標增速同時放緩。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前5個月累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幅為25.8%,名義增長率與2010年同期大體持平,但如果剔除已經很高的投資品價格上漲因素,則實際增長率也有所回落;同期外貿出口名義增幅為25.5%,比2010年同期回落了7.7個百分點,其中5月份出口同比增幅為19.4%,回落29個百分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不存在投機泡沫的最終消費品需求也出現了明顯回落。

表1 2010年中國主要大宗商品表觀消費情況
2011年1~5月份,全國商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幅為16.6%,比2010年同期增幅回落1.6個百分點,而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其實際增長率回落了至少4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回落了12.7個百分點,3月份回落了6個百分點,4月份回落了3.9個百分點,5月份回落了7.3個百分點。
三大需求的回落,直接抑制了工業生產增長水平。2011年以來全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幅逐月下滑,已從2010年12月份的18.5%一直回落到2011年5月份的13.3%,其中2011年2月份同比增幅為14.9%,3月份為14.8%,4月份為13.4%,5月份為13.3%。
從今后發展趨勢來看,境外愈演愈烈的歐元區債務危機、日本復合災難的重大沖擊、美國經濟不景氣等,以及國內嚴重的電力缺口形勢、中小民營企業資金緊張情況,也都增添了中國需求與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目前最令人“恐懼”的還是美國是否“債務違約”。美國政府債務總額已在2011年5月16日觸及14.29萬億美元的法定上限。如果美國國會不能在2011年8月初之前提高債務上限,就將面臨“債務違約”風險。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勢必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沖擊,當然也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沖擊,其沖擊力度可能高出2008年的金融危機。因此人們普遍擔心,如果現階段的緊縮政策繼續加碼,其效果集中疊加顯現后,中國需求尤其是實體經濟需求將進一步放緩,如達到臨界點后,中國經濟就有可能硬著陸。2011年6月份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逼近50的衰退關口;2011年以來,中、美股市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跌落,其中上證綜合指數自4月份高點以來,跌幅已經超過10%,大大高出其他新興市場4%的跌幅;美股也連跌6周,出現2002年以來最長時期的連跌行情,顯示出市場的擔憂情緒漸濃。對此風險不可掉以輕心。
盡管受到經濟增長減速的影響,中國消費需求出現階段性減弱,而且不排除繼續惡化的可能,但也不能因此得出“中國需求泡沫破滅”的結論。從長期來看,在三大動力的推動之下,中國經濟將繼續快速增長,進而奠定了大宗商品需求長期旺盛的基礎。其主要增長動力如下:
一是超級消費人口。中國超過13億的人口規模,人民生活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80后、90后“新消費群體”的異軍突起,大規模人口的城市化以及世界最大中產階級群體顯現等,產生了全球最龐大的“超級消費人口”。比如到2010年,中國城鎮人口總量已經接近或達到7億人,為美國人口總數的2倍,比歐盟27國人口總規模還要高出1/4。二是超大規模基本建設。中國正處于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兩化”時期,進而催生了世界歷史上超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且至少還要持續20年之久。三是消費觀念的巨大改變。“月光族”、“按揭族”的普遍出現,使得中國“新消費群體”的儲蓄偏好急劇下降,并已完成了由過度儲蓄向借貸消費的轉變。四是“眾星捧一月”的消費資金使用模式。這種消費模式在住房、汽車消費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將新一代消費群體置于數代人(祖孫三代)幾十年積聚的購買資金基礎之上,使其購買能力大幅提高。五是顯著的人均消費差距。不僅許多重要商品的中國人均消費量低于世界水平,更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比如在石油消費方面,中國人均消費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相當于美國的1/10,相當于日本的1/6。在粗鋼消費方面,1900~2000年的100年間,美國消費了82億~87億噸鋼,中國至今才消費了30多億噸,況且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多,因此最終需求總量也要比美國高出很多。與此同時,中國內部也還存在著西部地區顯著落后于沿海地區的巨大差距。有關分析認為,上海、天津和北京等一線城市的粗鋼使用量已經達到韓國這樣發達國家的高水平,但中國西部省份的消費量還不及沿海地區的一半,其需求增長還要繼續。這些差距,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消費增長潛力。
所有這些,都使得中國消費能力蒸蒸日上,具有長期旺盛增長的堅實基礎。展望未來,中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產生,不只是建立在“世界工廠”的基礎之上,而且還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商品消費市場(包括個人消費品市場與大宗商品市場兩個方面),其整體規模有可能超出美國與歐盟的總和(剔出匯率與價格影響因素)。對此消費能力的增長絕不可以小覷。
中國消費需求盡管有所放緩,但依然旺盛,這一點還可以從最新的進口數據得到證實。2011年5月份,中國商品進口同比增速從4月份的21.8%加速至28.4%。作為最重要的大宗商品,2011年前5月進口鐵礦石28325萬噸,同比增長8.1%,累計增幅與2010年同期大抵持平。其中5月份進口鐵礦石5330萬噸,同比增速為2.7%,比上個月加速7個百分點,同比則加速5.5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對于今后的大宗商品市場而言,主要問題不是缺乏需求,更不是需求泡沫破滅,而是按照現有模式發展下去究竟有沒有相應的資源供應來滿足需求。
上述三大“超級引擎”轟鳴作響,產生了中國商品更大規模的需求。比如在粗鋼方面,今后10年內其消費水平將再上新臺階,達到9億噸甚至逼近10億噸關口。有關專家分析認為,今后10~20年內,中國汽車產銷量有望達到或者接近5000萬輛峰值,是美國目前汽車產銷量的2倍,世界汽車最大產銷國的地位不會動搖。在能源消費總量方面,有外國研究機構認為,中國也將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消費國。雖然這個觀點還有爭議,但其繼續增長的大趨勢難以改變。
長期旺盛的中國需求,尤其是更快速度增長的國內需求,不僅為今后中國經濟繼續騰飛提供了強大無比的“超級動力”,而且還將推動世界經濟進一步增長。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出口大循環”戰略,依靠加工貿易和強勁出口成為“世界工廠”,推動了中國經濟30年的快速增長;那么,現今已經出現并且規模越來越大的產業升級、梯次轉移、城市化建設、新消費群體崛起以期逐步形成“世界市場”,勢必成為今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繼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尤其是初級產品出口國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的重要增長動力。
中國新的超級引擎的出現,大宗商品及其他商品需求長期旺盛,理所當然地為中國及世界流通產業的發展(包括相關市場的建設與完善、流通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現代物流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等),提供了更為巨大的空間。
新的超級引擎的出現,還將中國經濟增長置于非常堅實的國內需求基礎之上。即便今后歐美國家消費能力相對萎縮,中國外貿出口受到很大沖擊,中國經濟及商品流通體系也不會因此遭遇“滅頂之災”。中國迅速提升的國內消費能力,完全可以對沖對歐美國家出口的減弱,并且還有很大剩余。中國制造業及其經濟增長前景,根本不用擔心所謂需求不足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經濟與商品流通體系將真正進入自主快車通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