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我國農村物流金融服務體系的開拓與創新
——《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研究》一書評介
石橋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湖南商學院副教授胡愈博士撰著的《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研究》一書,把握現代物流研究與現代金融研究的最新動態,整合物流研究與金融研究的最新成果,運用經濟學邏輯和數理邏輯相結合的科學方法,針對我國現代農村物流發展面臨的金融困境現狀,系統地研究了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的運作模式、產品設計、制度安排、組織形式等方面問題,為發展我國現代農村物流金融,促進現代農村物流建設獲得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較為全面地構建現代農村物流金融服務體系的理論框架和政策框架,不僅對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及發展現代農村物流金融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而且對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和解決“三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該書抓住了制約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關鍵問題,即金融瓶頸問題,對于發展農業經濟和加快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現代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支持。隨著全球物流一體化的日趨形成,我國現代物流業得到迅速發展。農村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一個分支,是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并日益得到黨和國家及科研機構越來越廣泛的關注。2006年以來,連續六個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現代農村物流,出臺了一系列農村物流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是,我國現代農村物流發展緩慢,一方面,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說,我國現代農村物流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地域差異大、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低、分布面廣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政府宏觀調控不到位、科研管理水平低等問題;另一方面,從微觀經濟角度來說,目前我國農村存在消費水平低、物流服務企業規模小數量龐大、個體生產者分散及文化素質低、農業經營時間和空間相分割等現象;同時,我國農業產業需求不確定、生產的季節性和消費的日常性、自然因素影響程度大、地區差異和品種多樣性、生產方式多樣性、農業生產基礎等也相對落后。審視現階段我國現代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可見,我國現代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及金融供給短缺,已成為我國現代農村物流發展的“瓶頸”。本書正是抓住了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將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其次,該書在理論上富有開拓性與創新性。我國現代農村物流具有“非均衡性、不確定性、差異性、分散性”等特征,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如何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全球化、網絡化趨勢,使超越時空限制的金融結算及金融支付等金融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推動我國落后的、分散的現代農村物流現代化,使農用物資的供應,農副產品的儲存、包裝、流通加工、配送、銷售和物流增值等做到配套服務,以滿足現代農村物流的“時效性”、“及時性”、“分散風險”的需求,必須高效地融合現代農村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和流通現代化,這勢必需要國家和政府及金融機構提供優越的農業扶持政策和強有力的金融支持,為發展我國現代農村物流,不斷拓展和創新現代農村物流金融服務體系。然而,由于長期“二元經濟”結構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加之農村金融風險巨大、農村貸款條件苛刻,業務品種單一,服務手段嚴重滯后,貸款額度、期限與農村物流及農民生產消費實際脫節,農村物流的支付結算環境落后,農民和農村中小物流企業因缺乏有價值的抵押物而貸款難問題依然較突出,這些都制約著現代農村物流的發展。作者正是根據我國現代農村物流的特征及其發展要求,深入地分析我國現代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和金融供給短缺及其成因,運用灰色關聯度理論與模型,深入論證了現代農村物流與其主要影響因子(包括農村金融及農村基礎設施的發展情況、農村教育發展程度、農村自然災害及政府政策等),揭示了現代農村物流與農村金融互動發展的關系;運用制度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相關經濟學理論與方法,深入系統地研究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的運作模式、產品設計與制度安排;運用博弈論及其模型,深入地論證地方政府、物流企業、商業銀行、民間資本或境外資本諸利益主體之間關系;提出創建“以沿江、河、海、鐵路、空港為中心,以政府為引導,市場為導向,物流企業為主體,銀行及民間資本或境外資本為依托”的多元利益主體的“現代農村物流金融中心”,為現代農村物流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綜合服務,以實現現代農村物流金融的組織創新和服務創新,等等。作者在論著中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探索,有些提法頗為新穎,方法科學,邏輯嚴密,在國內外同類研究中表現出其理論研究的突破與創新。
再次,該書關于發展農村物流金融的建議具有實踐性、可行性。作者通過追溯借鑒美索不達米亞的“谷物倉單”、英國的“銀礦倉單”、20世紀初沙俄的“谷物抵押”貸款等物流金融模式,拓展運用現代物流“融通倉”理論,為大力發展我國現代農村物流金融,開拓性地提出了創建現代農村物流“地融倉”模式。作者認為,解決我國現代農村物流發展的“融資難”問題,除了加大我國政府對農村的資金扶植政策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外,尤為重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途徑是要充分發揮土地金融作用,即盤活農村土地資產,把農村土地變成現代農村物流發展的融資工具。作者指出,“地融倉”即“農地倉單”,“地”是指農村土地,“融”是指資金融通,“倉”即倉單,也就是“通過農地質押獲取物流倉單”。發展現代農村物流金融,必須“充分發揮土地資源要素的抵押變現功能,即運用土地權能作用,通過農地使用權質押,進行融資信貸,獲取物流倉單”。當然,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土地問題是農民的根本問題,在我國農村,對農民來說,土地是農民最值錢的東西,如果農民擁有的土地盤活了,農民就可以有足夠的抵押物(土地)去融資信貸,現代農村物流發展的資金問題也就不難解決了。因此,創建“地融倉”模式,則可集成和協調農地、金融、物流三者的有序運營,從而把物流、資金流、土地流、信息流高效地融合并進行綜合管理,這無疑為增強農村物流供應鏈金融整體績效和核心競爭力,優化農村土地資源要素,提升金融資本市場運行效率及其資本運營水平,推進建立農村土地金融制度,都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
縱觀全書,其在切入點上富有針對性,抓住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要害即金融問題,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在理論上具有開拓性,不僅拓展了現代金融理論的應用領域,還豐富了現代物流理論;在實踐上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為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深化現代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快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完善現代農村物流金融服務體系,使現代農村物流的發展獲得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總之,該書為我國加快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村物流和農村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應用價值的力作。
石橋(1953-),男,北京物資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
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