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元
研究流通規律 促進流通現代化
——賀中國流通經濟出版200期
張卓元
《中國流通經濟》從1987年創刊(創刊時刊名《中國物資》,1995年第3期起改為現名《中國流通經濟》),到現在已出刊200期。近25年來,《中國流通經濟》作為國內最權威的流通經濟刊物,一貫致力于強調研究流通過程及其規律的重要性,努力探索中國流通現代化的道路,發表了大量研究中外流通經濟的高質量學術成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流通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是生產和消費的中介。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由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都是按國家的指令進行,貶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作用,視價值規律為異己力量,否定市場的導向作用,造成普遍的重生產輕流通,在理論上則甚至出現自然經濟論和無流通論。在傳統體制下,一些企業往往為倉庫而生產,產供銷嚴重脫節,不講究經濟核算,不講求經濟效果,充分暴露了傳統體制的弊端。
流通是社會主義社會化生產和再生產的物質代謝過程。我們不能想象,在走向現代化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幾十萬幾百萬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數以百萬甚至上千萬個不同規格的產品,可以由一個社會中心或計劃機關來下達指令進行生產經營和分配產品而又恰到好處。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沒有交換和流通,就沒有社會化大生產;不發展交換和流通,就不能發展社會化大生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轉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尊重價值規律在生產和流通中的調節作用,市場機制和市場導向作用日益加強,流通的重要性得到確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關注和研究流通經濟問題和流通現代化問題,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成果。在這方面,《中國流通經濟》作為經濟學家討論和發表成果的重要平臺,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值此《中國流通經濟》出版200期之際,特提出幾點不成熟想法,希望刊物越辦越出色。
第一,準確定位,辦出特色。流通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幾乎涵蓋整個第三產業各部門。《中國流通經濟》作為流通方面的權威刊物,既要對流通領域各個重要方面有所反映,涉足許多部門的研討內容和成果;又要有自己的重點和特色。《中國流通經濟》似應繼續發揚自己的優勢,著重研討流通經濟基本理論、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流通現代化、流通體制改革等問題。有的流通問題,為資金流通、資本市場、金融體系問題,因已有不少專門的報刊反映其研討內容和成果,《中國流通經濟》就不一定過多涉足。
第二,全球眼光。進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加速深入發展。2001年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對外經貿關系快速發展。2010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研究中國流通經濟的發展,更要有全球眼光,要從在全球范圍內提高競爭力的角度研究中國流通經濟的發展和改革問題、中國流通現代化問題。
第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把刊物辦得更加生動活潑。多年來,《中國流通經濟》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表了許多流通領域最新研究成果,關注國內外流通領域的理論動態和發展方向,傳播市場信息,交流流通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和物流科學技術等,內容豐富多彩。今后希望繼續發揚這一優點,更上一層樓。比如,刊物封面介紹的經濟學家,是否可以更多的推介流通經濟領域的經濟學家、年輕的后起之秀,以激勵更多的經濟學家關注和研究流通經濟問題,取得更多高質量的成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