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探索流通經濟理論總結流通經濟實踐
何 偉
首先祝賀《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出版200期。
《中國流通經濟》在25年間出版200期,她對中國流通經濟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對流通經濟實踐的總結和傳播,對流通經濟領域政策的制定以及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建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國以及對外交流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我國流通經濟研究領域的一本重要刊物。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的出版和傳播,對扭轉重生產、輕流通觀念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們認識到了流通經濟的重要性。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形成了一種觀念,先生產后流通,因為生產是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活動,流通過程不創造價值,因此流通要服從生產,為生產服務。于是就形成了生產什么賣什么、生產多少賣多少的觀念,使人們輕視商業,認為從事商業工作低人一等。這是受到了斯大林理論觀點的影響。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把商品經濟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計劃調撥完全代替流通,完全忽視了流通對生產的制約作用,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完全貫徹了這一思想。這是一種機械的、只強調一點不顧及全局的片面觀點,完全違背了唯物辯證法,是斯大林版本的政治經濟學,不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在分析資本的循環和周轉、提出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時,有兩個階段屬于流通,必須把生產和流通視為一個整體,資本循環才能正常進行,不存在誰輕誰重的問題。沒有流通,資本不能進行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過去,人們把斯大林版本經濟學重視生產、輕視流通的觀點,當作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來學習,在我國影響很深。《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糾正這一錯誤,正本清源,使流通經濟名落正位方面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推進改革、發展市場經濟方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市場經濟說白了就是流通經濟。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就是流通經濟,流通經濟就是市場經濟。《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推進改革開放、拓寬市場經濟方面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章,這對于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加速經濟流通是大有益處的。
目前阻礙流通經濟正常運行的有兩大障礙,一是體制轉型中殘存計劃經濟體制的障礙,二是經濟轉型中內需不足的障礙。改革開放使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促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取得重大成就。但還應看到,舊體制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市場經濟的機制還受到很大限制。經濟體制改革取消了幾個工業部,實行政企分開,這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里程碑。但可嘆的是,由部變為國企,這些國企繼承了部的壟斷權。不過,今日國企已非昔日國企,目前90%以上的央企實行了股份制,在資本所有、經營目的、經營自主權、利潤占有、自主分配等方面,與昔日國企已經完全不同。但它們仍然戴著紅帽子,享受著各種特權,特別是掌握著社會優勢資源壟斷權。這些企業從市場上獲得利益而不承擔鳳險,從計劃體制獲得特權而不承擔責任,嚴重阻礙了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規律,使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不能發揮作用,阻礙了經濟的流通。
“十二五”規劃又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將過去只依靠出口、投資兩個因素的發展方式,改為加上內需的三駕馬車的發展方式,這無疑是重要的。但內需這條腿為什么總是支撐不起來,關鍵在于居民“沒錢花”、“有錢不敢花”、“有錢不好花”同時并存,支付能力不足與消費意愿不足同時并存,有效需求不足與有效供給不足同時并存。這一切都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還不完善,其中關鍵是居民收入低。2000~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從46.4%下降到35.3%,年均降低1.4個百分點。因此,“十二五”規劃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關注民生,增加居民收入。當人們收入增加以后,通過什么途徑,以什么方式,如何使人們敢花、會花,做到供需平衡,就成為流通經濟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中國流通經濟》雜志是流通經濟領域雜志的排頭兵,應該為擴大內需、排除流通經濟的障礙開辟道路。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促進經濟流通的過程中,特別重視物流,在普及物流知識、介紹國內外物流經驗、推動物流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動化、專業化的普及和發展,生產時間大大縮短,流通時間相對延長。據統計,再生產過程中生產時間縮短到5%,而運輸、儲存、等待加工和交易的時間延長到95%。一個可口可樂的易拉罐,從采掘鋁釩土到冶煉成形、裝灌,再到消費者將之買回放入電冰箱,一共需要319天,而生產易拉罐只需要3個小時,其余的318天零21個小時均屬于流通時間。因此,人們通常把加速流通稱為是提高勞動生率、降低成本后的第三利潤源泉,因而第三方物流就應運而生。
第三方物流(3PL)是指交易雙方以外的物流服務供應商,專門負責提供交易中所需的一切貨品的運送服務。這種服務通常是“一條龍”式的全面服務,包括整合各種類型運送(例如海運、空運及陸路運送)、倉儲、清關之類。它更注重客戶物流體系的整體運作效率與效益,供應鏈管理的不斷優化是其核心服務內容,其業務深深觸及客戶企業銷售計劃、庫存管理、訂貨計劃、生產計劃等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遠遠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與客戶之間的買賣關系,而是緊密結合在一體,形成了一種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樣的運作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對于交易的每一方都是有利的。
在信息時代,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以及信息技術的運用,第三方物流需要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支持和推動,需要將客戶與第三方物流的關系密切化并進行規范化管理。因此,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4PL)也就應運而生。
第四方物流最先是安盛顧問公司提倡的,甚至注冊了這個術語的商標,并將之定義為:“一個調配和管理組織自身并具有互補性服務提供商的資源、能力與技術,來提供全面的供應鏈解決方案的供應鏈集成商。”這樣的有關第四方物流的描述不再只是一個理論概念。該公司在歐洲已經有兩次成功的第四方物流個案。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礎上,對管理和技術等物流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整合,為用戶提供全面意義上的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
當前,我國不僅距離第四方物流的要求相差甚遠,第三方物流也處于欠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商品交易中環節多、速度慢、費用高、效率低,流通費用一般占到產品成本的30%~40%。從以公路為主體的中國物流成本來看,根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全世界收費公路總長約14萬公里,其中10萬公里在中國,占總公里數的70%。而在美國總里程為9萬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中,只有7800多公里是收費的(約占8.8%)。根據有關資料,在以公路通行費為主體的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達到20%,而中國公路車輛通行費占人均GDP的比重超2%。[1]就是因為物流成本高,許多“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國外的價格比國內還要便宜。所以,中國在推廣物流方面還任重道遠,《中國流通經濟》雜志應當義不容辭地繼續擔負起推廣物流這一任務,使之在我國發揚光大,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1]馬光遠.除了土地,我們還有“公路財政”[N].經濟參考報,2011-01-24(2).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雜志原主編,北京開達經濟學家咨詢中心理事長,著名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