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泰
與流通體制改革和流通科學發展一路同行
王之泰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從她的前身——《中國物資》創刊開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5年的風雨之路,這段時間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正是中國的改革開放調動了當時一批有識之士的積極性,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創辦了這樣一份新型的刊物。對于雜志25年的發展歷程,我作出這樣的表述:這份雜志與中國流通經濟體制改革和流通經濟科學的發展一路同行。
三十多年前,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流通經濟體制改革是這個改革進程中的必然產物,《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的前身——《中國物資》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她的重要使命就是改革延續了多年的生產資料流通體制,呼喚生產資料流通的市場機制。當然,從誕生的那一天起,雜志就開始了與中國流通經濟體制改革和流通經濟科學發展的一路同行。
在這個進程中,這份雜志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改變,這在紀念雜志出版200期時是一個需要大書特書一筆的地方。起初,無論從她的名字還是內容上,還不能擺脫舊經濟體制對于流通領域的割裂式分工,還不能擺脫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部門經濟”的控制,僅僅局限于生產資料領域。二十多年前,與中國流通體制改革一路同行的這份雜志自身也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變革,開拓者們突破了舊的、部門的封閉體制,把視野擴展到整個流通領域,把視野擴展到包括生產資料流通體制改革在內的整個流通體制改革和整個流通的現代化發展過程,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流通領域現代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這個改變的第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中國物資》雜志首先對刊名進行了改革,于是目前在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誕生了。
中國流通體制改革的30年歷程,是逐漸破除計劃流通體制的過程,是市場流通體制逐步形成、完善與成熟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在所有流通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都可以看到《中國流通經濟》宣傳、呼喚、研究的身影,都可以看到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出現。
中國流通體制改革的30年歷程,也是流通經濟科學逐漸發展的過程,是一邊破除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約束,一邊宣傳和發展現代流通的過程。《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推動流通經濟科學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就是這樣與中國流通經濟體制改革與流通經濟科學發展一路同行的。
《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中國已經25歲了,雜志這些年的成長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中國物資》時期、《中國流通經濟》的探索期、《中國流通經濟》的發展期。
《中國物資》時期大體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國物資》從創刊到轉型,轉變成《中國流通經濟》。當時這份雜志主要是承擔學習和引進被稱作“物資”的生產資料流通體制改革與科學流通的責任。一方面是破除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流通體制,破除生產資料的計劃分配體制;另一方面,著重于學習和宣傳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流通,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流通形態,進行社會流通體制改革和流通經濟科學的啟蒙活動。
在這個時期,雜志致力于對生產資料流通體制改革的倡導,并且直接參與改革的探索。筆者還清楚地記得,雜志在這個時期最為重要的探索就是對生產資料市場的宣傳與呼喚,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生產資料市場探索與發展的進程中,雜志利用自己的優勢,在生產資料市場理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探索期大概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20世紀末前后。這個時期我國經濟領域開始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與此同時,《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從生產資料流通擴展到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全部流通,視野更為廣泛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在這個時期,《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已經從專注于生產資料流通轉變為全面關注現代流通,在流通科學理論和物流管理理論兩個方面都取得了國內領先的發言權,逐漸成為國內知名的流通經濟方面的雜志。與此同時,雜志也為中國物流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和物流專業成為北京物資學院的兩個“知名品牌”。
發展期大概是從2001年開始的,至今已經整整十年了。《中國流通經濟》雜志在國內的地位迅速提高并開始走向國際,獲得了社會與國際的認可和諸多榮譽。尤其是雜志被評為全國優秀社科期刊和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以來,其影響力迅速擴大。當然,《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現在仍然處于發展期。筆者的看法是,如果發展期也要劃分階段的話,雜志現在仍然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中國流通經濟》雜志要想在中國流通經濟領域取得更大的發言權,作出更大的貢獻,還需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
筆者很贊賞現在《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為自己所作的定位:“堅持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同時又注重實際問題和經營管理經驗的研究,突出理論性、實踐性、應用性等特點”。應該說,這個定位也是雜志經過自己的探索摸索出來的正確定位。一個大學的雜志,不是一個部門的機關報,只有突出她的理論性和學術性,才能凸顯她的價值,才能為社會所認同;只有突出她的理論性和學術性,才能進一步顯示出這份大學刊物的戰略價值。但我們也遺憾地看到,有許多名目繁多的雜志,盡管從名稱上看不出她們的背景,但實際上卻具有“部門”或者“地方”的屬性,雖然不能也不敢偏離大的原則,但由于體制的關系,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部門”或者“地方”行政權力和局部利益的左右,進而影響其科學性和價值。如果追究原因話,其根源就在于定位。
但是,我們也有共同的感嘆,在邁向流通現代化的急行軍路途中,我們還缺乏創新和理論上的進一步開拓,這是目前我國流通領域存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問題,不可小視,因為這會影響甚至決定我國現代流通未來的長期發展。環視當前流通領域的十幾種相關雜志,堅持以理論研究為主已經成為《中國流通經濟》的重要特色,理論的開拓和創新對于《中國流通經濟》雜志來講,應當說是責無旁貸的,相信在下一個階段能夠取得巨大成就。
*作者為北京物資學院教授,著名物流學家,國際物流與運輸學會院士,曾任北京物資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代表、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