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鈺,秦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市 100081)
我國城鄉協同發展及趨勢研究
鐘鈺,秦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市 100081)
我國城鄉關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采取了工業超前發展戰略,鑄就了涇渭分明的城鄉二元結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鄉關系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特征,農業支持工業向工業反哺農業轉變,城鄉關系從封閉隔絕向開放互動轉變,農村支援城市向城市支持農村演變,松散的城鄉經濟往來向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緊密銜接推進,城鄉互動區域不平衡性較大,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失衡異常突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快速城市化發展階段,未來我國城鄉關系演變將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趨勢,城鄉經濟與要素聯動發展性增強,城市圈、城市群和小城鎮呈現跨越式推進,城鄉結構變動的區域不平衡性仍將延續,城鄉經濟互動將有力支撐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二元結構;城鄉關系;協同;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同時也面臨城鄉結構失衡問題的困擾,主要表現為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鄉收入與消費等方面的不協調尤為突出。如何建設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協同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城鄉關系經歷了曲折復雜的發展歷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是我國在工業化中后期城鄉發展戰略的重大轉型。研究城鄉關系發展的特征及其演變趨勢有利于我們全面了解城鄉互動發展的分布規律。目前,很少有學者對我國城鄉關系的特征與政策協同關系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試圖通過揭示當前我國城鄉關系的新特征,分析未來城鄉關系的發展趨勢。
20世紀50年代中期,劉易斯提出了二元經濟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突出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城鄉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差距過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并帶來諸多矛盾。劉易斯的城鄉二元結構理論對中國城鄉經濟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這種借鑒意義局限在一定范圍內,如同其他西方經濟學理論一樣,劉易斯的城鄉二元結構模型也有其局限性。[1]
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逐步消除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必須經歷的過程。根據聯邦德國物理學家哈肯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協同學理論,國民經濟的均衡協調離不開城鄉間的協同發展。城鄉協同就是要把挖掘農業自身潛力與工業反哺農業結合起來,把擴大農村就業與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結合起來,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穩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發展速度協調、方式得當、結構合理的城鄉格局。城鄉協同發展有利于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業對國家快速工業化道路的支撐;有利于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有利于城鄉節能減排和環保,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
工業化起始階段,為完成資金原始積累,許多國家選擇了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經濟發展模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采取工業超前發展戰略,鑄就了涇渭分明的城鄉二元結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鄉關系正日益緊密地融入到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
(1)農村為城市建設提供低價生產要素
從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實行城鄉分治的政策,“農業支援工業,鄉村支持城市”是此階段城鄉經濟關系的主要特點。為確保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我國建立了“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即扭曲產品和要素價格的宏觀政策環境、高度集中的資源計劃配置制度和毫無自主權的微觀經營機制,[2]通過“剪刀差”所獲得的暗稅約6000億元,①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城市實現了較快發展。但與此同時城鄉發展失調,糧食和其他生活日用品匱乏,分割的戶籍制度將農民牢牢限制在土地上,城鄉間缺少正常的市場聯系,二元結構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制度性因素。[3]
(2)分割的市場體制阻礙了勞動力要素的合理流動
為保證有足夠的勞動力生產農產品,同時也為了將享受城市低價農產品的人數限制到最少,國家出臺了多種約束性制度束縛城鄉人口及勞動力自由流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戶籍制度。從國際經驗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呈同向變化,且二者變動比例大致接近,這是社會經濟穩定協調發展的必要前提。但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卻沒有遵循這一規律,而是走了一條“工業城市化、人口農村化”的道路,結果導致城市化遠遠滯后于工業化。[4]如2008年我國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48.6%,而勞動力就業比重僅為27.2%。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變化不同步必然會導致我國城市化進程滯后。城鄉關系不協調這種阻礙人口遷移與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框架,限制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3)城市化發展帶動農村現代化
①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將一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吸納到城市就業,實現了農民非農收入的增長,助推了農村經濟的發展。②產業向農村梯度轉移。城市中有些產業逐漸向農村梯度轉移,將城市部分涉農產業逐漸布局到鄉鎮和農村,既促進了農村城鎮化,又加快了農業產業化與規模化發展,由此推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③為農村農業生產提供先進技術。城市工業發展催生了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等進程。此外,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通信設備制造產業體系,信息化向社會各領域滲透,隨著“村村通電話工程”的啟動,農業信息化已具雛形,農產品遠程交易等在部分地區出現。
(1)城鄉關系從封閉隔絕走向開放互動
建國后我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措施,鑄成了一個城鄉長期隔絕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格局,幾十年來逐漸固化,造成了生產要素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003年我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必須堅持“五個統籌”,其中統籌城鄉發展居于首位。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時指出,“鼓勵工商企業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這實際上是城鄉產業互動的突破口。自2007年6月重慶市涪陵區開展統籌城鄉改革試驗以來,集聚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下鄉,建設現代農業生態園區,實現城鄉產業互動與融合,取得了較好成效。四川省成都市正是抓住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將“建立三次產業互動的發展機制”放在《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之首,以“全域成都”的理念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城鄉產業均衡發展。
(2)農村支援城市向城市支持農村漸進式演變
①支持農村的能力不斷增強。當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2004年國家對種糧農民的補貼額為148.6億元;2010年農資綜合直補、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補貼達到1359.3億元,②且直補資金一次性全部提前撥付到省。工業和城市實力明顯增強,反哺農業與支持農村的力度不斷加大。②支持農村的形式不斷創新。通過企業與幫扶村產業協作,初步形成了村企聯動、攜手共建新農村的良好態勢。湖北省宜昌市實施了“特色幫扶式反哺、科技提升式反哺、資源轉化式反哺”等合作模式,拓寬了農村發展新途徑。③支持農村的內容不斷充實。從2006年起國家實施“五年千億元規劃”,連續五年共投資1000億元修建農村公路。從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2007年又將之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
(3)由松散的城鄉經濟往來向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緊密銜接推進
①產業原料主導型銜接。依托龍頭企業興辦基地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加快城鄉經濟對接步伐。200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就是鼓勵現代農業以產業鏈方式延伸到農產品加工領域,標志著工農業聯系開始由松散型向緊密銜接型轉變。近年來,很多地區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村一品”和板塊經濟,“公司+農戶”、“專業協會+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組織形式已經成為推動城鄉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②產業過程主導型銜接。為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很多地方采用“農超對接”的現代流通模式,在超市建立瓜果蔬菜直銷區或銷售專區。如武漢中百連鎖倉儲超市有限公司率先對全省名優新特農產品“零門檻”上柜,免收任何入場費,并承諾對省內特色農產品推行“現錢買現貨”的經銷模式,超市僅賺取進銷價差利潤。無縫對接城鄉市場,扶持農產品流通,既可促進農民增收,又可豐富市民的“菜籃子”。
(4)城鄉互動具有很大的區域不平衡性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浙東地區等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開展以稅費改革為主的農村綜合改革,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長江三角洲地區在以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市)化為主體推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重視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主要發展模式有鄉村城鎮化協調城鄉發展、城鎮城市化協調城鄉發展和工業化與城市化共同協調城鄉發展。[5]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城市化程度低,工業反哺農業能力弱,東部發達地區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城鄉互動發展快,會更大力度地轉向城市支持農村,東部地區城鄉緊密型互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區。
(5)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失衡異常突出
中央提出要根據“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方針來處理城鄉關系,經過多年的實施運作,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現代化差距逐步縮小,新時期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進一步趨于淡化。但城鄉社會結構無法依靠市場機制自我修正,城鄉居民在戶籍、稅收、教育、醫療、社保、就業、公務員錄用等社會管理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二元社會結構一經形成,就具有強大的體制慣性,至今仍然嚴重制約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功能。[6]破解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只能依靠政府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走強制性制度變遷之路。
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通過對我國城鄉關系的回顧及特征分析,未來我國城鄉關系演變將呈現以下趨勢。
城鄉經濟聯動就是通過城鄉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進而使城市與鄉村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賴、共同繁榮的整體系統。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已經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并明確把加快形成這一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把基本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作為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作為重要主題,明確提出“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未來我國城市發展將梯度演進和動態演化,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十二五”期間城鄉經濟聯動性趨勢將進一步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將明顯提高?!笆濉睍r期,發達地區的城市將進入高級發展階段,隨著大城市中心區部分人口和產業向近郊區遷移擴散,大城市不斷吸引外來人口進入,產業經濟活動將在近郊區集聚,近郊區較稠密的農村人口迅速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居民轉化。
戶籍制度改革與相關措施的落實,降低了農民進城的政策門檻。在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下,生產原料和勞動力流動形成了由中西部農業省份流向東部地區、由農村流向城鎮的基本格局。原料、勞動力等要素進一步向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以及閩東南等經濟核心區集聚,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圈、城市群進一步發展壯大。城鎮化是一個重大的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目前我國城鎮化取得了積極進展,我國已把小城鎮建設發展作為一項大戰略,各地積極支持鄉鎮企業、農村二三產業和以縣城為重點的小城鎮的發展,加快縣域經濟建設,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村人口轉移渠道。在政策引導下,今后我國小城鎮發展將呈現快速擴張之勢,更好地發揮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
因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不同,東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會表現出階段性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能較早進入高級階段,中西部地區城鄉差異要遠遠大于東部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落后地區城鄉差異更大,要更晚些才能進入較高級階段。西部地區城鎮人均收入雖然高于中部,但農村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部,因此西部地區的城鄉差距要遠大于中部地區。因此,我國階梯狀區域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的城鄉結構不平衡性變動還會延續。從工農業增加值的比值看,2009年中西部地區工農業增加值之比為3.2:1,東部地區為7.5:1;中西部地區第二、三產業增加值與農業增加值之比為5.8:1,東部地區為13.7:1。因此,東部發達地區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快,能更早、更快、更大力度地轉向工業反哺農業。
城鄉互動是通過積極促進城鄉人力、市場、信息、產業、文化等各種要素的流通,形成城鄉之間全方位的溝通、聯系、交流與互促機制,在城鄉購買力全面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二者發展的動態平衡。這不僅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動力與物質保障,而且為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開辟了新的路徑。城鄉互動發展改變了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消除了二元經濟結構,實現了農村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通過城鄉經濟之間的互動發展為國民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注釋:
①因為計算方法的理論依據不同,對國家通過“剪刀差”所獲得的“暗稅”說法不一,嚴瑞珍的估算結果為7878億元;馮海發和李微的估算結果為7360億元;崔曉黎的估算結果為4214億元;武力的估算結果為5400億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投入”總課題組的估算結果為5628億元。
②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實施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增加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中央財政擬安排補貼資金1335億元。2010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進一步扶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落實各項補助、補貼資金24.3億元。
[1]劉美平.論中國特色城鄉協同發展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12):71-74.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4-55.
[3]路小昆.新中國城鄉關系60年[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9(5):64-67.
[4]張昌彩.“十一五”時期我國城鄉結構及勞動力變動趨勢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4(27):2-14.
[5]任保平,鈔小靜.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1-18.
[6]蘇明.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機制和宏觀政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8):4-20.
Research on Synergy&Trend between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Areas
ZHONG Yu and QIN F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of CAAS,Beijing100081,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experienced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we have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And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result of tha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hina has demonstrated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balance in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very obvious.At present,we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quick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In the futu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demonstrate some new trends,such as the being enhanced associ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the suburbanization in some advanced rural areas,the quick developed city circles,city groups and small towns,and the extending regional imbalance in the change of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will giv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dual structure;conne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synergy;trend
F061.5
A
1007-8266(2011)01-0049-04
鐘鈺(1979-),男,遼寧省錦縣人,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農業政策、農產品貿易、糧食安全;秦富(1964-),男,內蒙古自治區察右中旗人,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業技術經濟、投資項目評估。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