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發展形勢分析小組
調整中的浙江經濟穩增長面臨新挑戰
文/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發展形勢分析小組
受國際、國內宏觀環境變化的影響,浙江經濟發展中的諸多素質性、結構性問題將更加凸顯,正處在既充滿風險又孕育“二次飛躍”潛力的時期,需要富而求進、主動謀劃,在加快轉型升級上積極作為
2011年5月以來,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和國內宏觀調控政策趨緊的背景下,浙江主要經濟指標從較快增長區間繼續回落的態勢進一步顯現化。雖然當前浙江調整中趨緩的態勢與當前全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態勢是基本一致的,但在與全國和其它省區市的比較中可以發現,浙江經濟增速回落有兩個特點:
一是浙江經濟增速回落幅度大于全國平均水平。自2010年四季度到2011年三季度,浙江GDP增速回落了2.3個百分點,同期全國GDP增速僅回落了1個百分點。由此,浙江經濟增速在全國的排位在后移。2010年四季度以來浙江經濟增速連續三個季度回調,2011年三季度GDP增速則下滑到倒數全國各省市區第二位,分別比同期江蘇省、廣東省低1.7、0.6個百分點。
二是浙江經濟增速下滑調整時長可能長于全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總體良好,支撐經濟中長期增長的基本面動力強勁;當前增長放緩是一種短期的回調,是圍繞我國長期增長趨勢線的小幅波動,可以避免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但浙江情況則不盡相同,2011年前三季度,浙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略高于與全國平均水平,但制造業投資增速在3月達到高峰后,整體快速回落,前三季度制造業投資增速為15.8%,低于同期全國同類指標10個百分點以上(2011年以來全國制造業月度投資增速較為平穩);浙江企業家信心指數呈逐季走低態勢,三季度為123.7,低于同期全國同類指標5個百分點以上。這種情況在近一個時期已常持續,這顯示出浙江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經濟增速下滑有可能成為持續較長時間的風險。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目前看來,轉型成效尚未充分顯現: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達到預期目標有相當難度。2011年前三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0.8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3.7%,比上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距離《決定》提出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6%還有相當距離。二是工業增加值率低的現狀仍沒有大的改觀。2011年上半年,浙江工業增加值率為20.1%,與去年同期水平比較,低0.6個百分點;與同期全國平均水平比較,低6-7個百分點。三是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和投資增長較快。前三季度,八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0.2個百分點;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化纖等“兩高”行業投資增速分別達41.8%、38%和18.7%。
在成本上升、信貸收緊、競爭加劇等多重壓力下,低附加值的實體產業經濟發展更加脆弱,要么“轉型升級”,但目前很多企業尚無法跨越人才、資金等瓶頸;要么“轉行”,逐利投向虛擬經濟如房地產、高利貸等不可持續、不健康的產業;要么“走出去”,新增優質增量加速向省外低成本地區轉移。這樣的局面如果繼續持續,新興產業發展“上不去”、傳統產業“留不住”、民間資本“用不好”,浙江經濟發展進一步減緩并非不可能。溫州、臺州、金華等局部地區傳統制造產業行業大批中小企業歇業、高利貸資金鏈斷裂等事件,正展現了經濟轉型升級的陣痛,值得深思。
與2009年、2010年相比,盡管2011年浙江經濟運行依然相對平穩,但下一階段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國內宏觀調控對浙江經濟發展的約束在加大,必須清醒認識、主動應對。
一方面,世界經濟潛伏著新一輪全球性金融危機。美國進入次債新危機前夕,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將持續一段時期,因美歐債務危機不斷惡化影響,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將有所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下半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至4.0%,預示著世界經濟復蘇全面放緩,隱現在發達國家經濟大幅減速、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背后的新一輪危機增加了世界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近一二年,外需的進一步收縮將成為趨勢。溫家寶總理在廣東外貿企業座談會上就明確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沒有結束,它與過去表現形式不同,而且更復雜、更嚴峻。另一方面,國內貨幣政策正由應對危機的特殊狀態向常態回歸轉化,積極財政政策的基調沒有改變,產業政策對過剩產能淘汰力度加大。
下一階段,受國際、國內宏觀環境變化的影響,浙江經濟發展中的諸多素質性、結構性問題將更加凸顯,主要表現為“三個不適應”的挑戰:
一是浙江經濟運行不適應宏觀形勢變化的挑戰。長期以來,浙江一直是全國經濟運行的重要風向標,經濟周期波動回落先于全國、回升快于全國,但近年來,浙江經濟周期波動出現了“增速回落先于全國、下探幅度大于全國”的新特點,反映了當前浙江經濟運行與國家宏觀政策剛性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進而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省內資本加快向省外轉移、向房地產及資本市場轉移,出現了資本“離浙江化”、“去制造化”傾向。在經歷30多年快速增長后,浙江經濟轉型陣痛期已然來臨,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支撐轉型升級新增長點不多、企業信心不夠及轉型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突出。未來時期,如果缺乏與經濟轉型升級相配套的明確、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持,不能盡快恢復廣大企業留在浙江、投資實業的信心,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傳統產業企業的經營困難問題將進一步顯現,浙江資本加劇外流的局面難以改觀,經濟平穩運行面臨較大風險。
二是集聚高端要素能力不足不適應產業轉型要求的挑戰。在經歷30多年經濟較快增長之后,浙江面臨制造大省向創新強省的戰略轉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繁榮要求高新技術儲備、中高端人才集聚、有活力的創業資本支撐和一定體量的土地空間保障,這與當前浙江技術儲備少、高端人才少、可供土地資源少與資本積累量多的“三少一多”要素結構特征不相匹配,經濟轉型要素瓶頸凸顯。一方面,與北京、上海、江蘇等兄弟省市相比,在國家大科研體系中,浙江大型科研機構布局不足,數量不多,產業轉型缺乏高素質人才、引領性技術的支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領先技術和人才儲備的支撐,大量資本追逐相對稀缺的土地要素,土地價格持續攀升,造成企業頻繁“圈地”、“囤地”坐待增值,缺乏對于技術創新、人才引進的投入,進一步弱化產業競爭力。因此,今后一段時期,要進一步突出科技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加快吸引和集聚產業轉型所必需的先進技術、高端人才等要素,避免資本投機化、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三是地方政府有限的償債能力不適應民生和城市建設等剛性資金需求的挑戰?!笆晃濉逼陂g,隨著浙江城市化進程加快,民生領域和城市建設領域的資金需求快速放大。以杭州為例,2010年城市建設與管理投入、預算內民生支出分別達170億元、110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3.6倍和3.1倍,地方財政支出規模急劇擴大。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方財政償債能力比較有限、償債資金來源單一,土地出讓收入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償債的重要來源,且部分地區地方財政對土地出讓收益的依賴性較全國更大。2011年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市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杭州市以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政府負債,占地方債務約達81.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60個百分點。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落實,土地市場持續低迷。
展望下階段,浙江經濟發展正處在既充滿風險又孕育“二次飛躍”潛力的時期。之所以說充滿風險,在外部發展環境復雜且不確定的背景下,既有粗放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顯然已走不通,全國經濟也處于逐步減速的時期。與2008年的問題相比,當時之疾在于外部,是一時之沖擊,而今日之疾在于內里,是中長期的挑戰。如果再不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上下功夫、出實招、有進展,作為不多,任由產業和資本加速轉移,任由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活力逐漸消逝,浙江面臨的將不只是位次的落后那么簡單,而更可能是區域經濟的大幅起落,面臨的類似是先發國家和地區在快速發展之后所遭遇的“失去的十年”的風險。當然,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要積極地看到,浙江經濟發展的基礎很好,伴隨中國經濟的崛起,浙江經濟與全國其它地區一樣有著諸多加快發展的機會,我們不但有三大“國家戰略”在浙江實施的重大機遇,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措施的積極效應也正在顯現,浙江經濟發展仍處在多重機遇疊加的有利時期。因此,只要我們能積極穩定經濟金融局面,同時抓住時機,富而求進,主動謀劃,在加快轉型升級上積極作為,再創新業,浙江經濟完全有可能啟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引擎,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實現新飛躍。
(主持:傅金龍;執筆:朱李鳴潘毅剛何壘陳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