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計 慧
今年以來,以豬肉、蔬菜、雞蛋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漲勢驚人,數據顯示,6月份,鮮豬肉批發價格超過23元/公斤,刷新3年來的最高紀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也是一路飆升。中央采取多種措施平抑物價,并持續優化流通環境,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漲價問題。近期,中央及商務部、工商總局等相關部門再次連續出臺措施,促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會議明確了近期的重點任務:一是著力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推動流通企業強強聯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運輸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產地預冷、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包裝倉儲、檢驗檢測和電子結算等設施建設。二是推進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鼓勵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業生產基地直接對接,鼓勵大型流通企業、學校等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鼓勵農業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在社區菜市場直銷直供,鼓勵有序設立周末直銷菜市場、早晚市等臨時攤點。三是健全覆蓋生產、流通、消費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完善儲備調運制度。在城市,政府要合理安排動態庫存,保障應急供應,防止價格大起大落。四是加強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落實索證索票和購銷臺賬制度。建立鮮活農產品經常性檢測制度,實行標準、程序、結果三公開。五是制定實施全國和地方農產品市場發展指導文件,促進合理布局,有效解決批發市場重復建設與零售網點不足并存等問題。
在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后,10月31日,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下發了《關于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作用切實促進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通知》,公布五條具體措施。其中提出,要切實加強分類指導,積極為農產品流通企業改組改制提供登記注冊服務,支持其建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有影響力的農產品流通企業強強聯合、組建集團。同時明確支持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出資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業開展經營和提供服務;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標準化生產,建設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為配合流通體系建設,商務部也著手部署“十二五”期間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印發《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快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十二五”期間加快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工作進行全面部署。要求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及大型產地或集散地批發市場的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并逐步擴展到其他食用農產品。指出“十二五”期間,將推動制定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地方性法規;建設以中央、省、市三級平臺為主體的全國追溯管理網絡;全面推進城市追溯體系建設,逐步擴大到牛羊雞鴨等畜禽產品、水果、水產品、食用菌、豆制品等主要品種等。
據最新的數據統計顯示,2010—2011年間,商務部、財政部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8.6億元,支持重慶、河北、海南等17個省份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內容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升級改造、農超對接、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和南菜北運等。目前,2010年支持的825個試點項目中,80%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試點工作整體進展順利并取得明顯成效。
經過中央及多方努力,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有了長足進步,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流通體系不斷完善,流通基礎設施改善。部分省份借助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工作,加快整合農產品市場體系,培育了一批骨干市場,打造了一批穩定的產銷鏈條,初步形成農產品現代流通網絡。2010年試點項目新增市場交易面積170余萬平方米,建設改造冷庫549座,建設改造加工配送中心110個、檢驗檢測中心185個。二是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建立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等多種產銷銜接機制,通過規定最低采購量和最短合同期限推動農超對接常態化,同時,形成農產品批發企業“上聯產地、下聯銷地”的穩定的商流鏈條。海南在南菜北運試點工作中,主產區設立12個產地集配中心,主銷區設立8個銷地交易配送專區,海口和天津各建設1個批發市場,建成了22條通往北方的產銷商流鏈條。三是建設質量可追溯體系,保障肉菜食品安全。自去年7月以來,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在全國設立20個肉菜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城市。目前已在170多個屠宰企業、100多個大型批發市場、3000多個標準化菜市場、1400多個大中型連鎖超市開展試點,預計覆蓋經營戶超過15萬。其中,上海、青島、成都、杭州、南京、無錫等地已初步建成運行肉類追溯體系,蔬菜追溯體系將于近期上線投入試運行,預計于年底實現與中央平臺對接,初步實現肉菜跨區域追溯。
隨著中央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流通環境,穩定物價,目前,菜肉蛋價開始全面回調。商務部11月1日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食用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價格連續3周回落,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周環比下降2.2%,豬肉、雞蛋價格也繼續下降。
雖然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一些進步,收獲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總體上依然薄弱,存在諸多問題。日前,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就探討建立科學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召開座談會,與會專家紛紛就如何建立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出謀劃策。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指出,鮮活農產品流通一直以來都是農產品流通中的難點,構建高速快捷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需要兩項工作同時起步:一方面,通過物流、水電、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摒除現有流通體系中的障礙;另一方面,針對農產品流通市場化程度高、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應在行業內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這有利于今后整個行業的整合。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曾寅初提出,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基礎設施落后和農產品流通成本高,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是要明確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有了公益性這一前提,才有對鮮活農產品市場要減免租金、攤位費、管理費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科技推廣中心主任馬騏認為,農產品流通成本增加是由土地二元制結構、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生產資料漲價造成的,因此,需要從整個農業環節來解決,而不是只在流通環節。
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任重道遠,但毫無疑問,它在國家上下協力之下已經逐步得到優化,并朝著較為完善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