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城是以林為主的山區縣,人均耕地僅有0.62畝,但是特色農業產業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為了把特色農業產業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全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寬城政府倡導農民依托豐富的山水資源,精耕“一分田”,細作“八分山”,用活“一分水”,打特色牌,走生態路,念山水經,做山水文章。每年都列支近千萬元資金,從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和新產品開發等各個方面對農業發展予以支持,近幾年初步形成了板栗、桑蠶、食用菌、山野菜、甜玉米等8個綠色產業體系。一批優秀的合作社開始在產業發展中應運而生,在山區農民致富增收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由于寬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農業發展布局,當地的合作社發展從組織形式、服務體系、經營機制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
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
到目前,寬城全縣由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共同出資組建的農產品專業合作社28個,占工商部門登記注冊66個的42.4%。這種“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服務功能強、輻射范圍廣、帶動產業大、經營效果好。1989年由縣供銷合作社發起組建的第一個板栗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碾子峪、峪耳崖、塌山、化皮等主產區的農民,紛紛依托當地供銷合作社建起了板栗專業合作社。由于供銷合作社和農民都發揮了自身的經營優勢,在板栗國際市場發生變化,出口連年減少,價格不斷下跌的形勢下,寬城板栗卻以每噸高于鄰縣2萬日元的價格穩住了日本市場,挺進了臺灣市場,成為帶動全縣板栗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由供銷合作社為主要出資人組建的寬城滿族自治縣熱河黃芩專業合作社,2004年成員只有86個,出資額860元,黃芩種植面積不足600畝。到2008年,專業合作社成員達到1690個,成員出資12.35萬元,產業基地面積7萬畝,年產值3200多萬元,成為引領承德市黃芩產業發展的龍頭,步入了省級示范社的先進行列。
致富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
由致富能手和農民經紀人大戶為主要出資人組建的專業合作社18個,占總數的27.3%。重點是以雞、蜂、食用菌等庭院經濟為主的特色產業,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示范能力強。蜂旺養蜂專業合作社帶動全縣150多戶農民發展了養蜂業,蜂群由幾百箱增加到4000多箱,入社成員平均戶增收2萬多元。2009年,土牛子村趙玉菊帶領66名婦女成立綠幗源谷物專業合作社,引進1項新技術、2個“張雜”優良谷子品種,預計畝產可達1500斤,解決了長期以來谷子種植產量低,山區谷業難發展的問題。2009年,峪耳崖鎮包山大戶杜保有牽頭組建峪耳崖永富養羊專業合作社,以千畝果園和千畝黃芩為基礎,發展絨山羊產業,形成了地上栽紅果、地下種黃芩,藥材秧苗、果樹枝葉及雜草喂羊,羊糞用于果樹有機施肥的生態型循環經濟鏈條,成為全縣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成功典范。龍須門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帶動菇農350戶發展食用菌產業,年產食用菌200萬棒250萬公斤,為成員平均增收5萬多元。
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
圍繞生豬、板栗、優質果品三大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主導產業為重點、產業大戶為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0個,占總數的30.3%。其特點是帶動產業規模大、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能力強。以新希望為龍頭的養豬專業合作社建立后,很快成為全縣百萬頭生豬產業基地建設的重要依托,促使全縣生豬由傳統的家庭養殖為主,步入工廠化科學飼養的良性發展軌道,形成了9個萬頭產業基地。以朝陽食品公司為依托的亮甲臺優質果品專業合作社,在全鄉7個行政村建立起7個優質果品專業合作分社,在專業合作社的統一組織下,開展了萬畝生態型果品產業基地建設。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促進了農民與專家的對接,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科技進步。全縣6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中職以上農業專家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合作關系,其中有14名市以上高級技術人員到農村舉辦技術培訓班30多期,培訓農民技術骨干1200多人次。2006年,河北省著名果樹專家李保國教授被聘為西富專業合作社首席專家,親自駐村舉辦現場技術培訓班3次,培訓農民806人次,引進新技術3項,新品種5個,建立省級科技示范基地4000畝。2008年,北京中醫藥大學閆永紅教授采用高科技手段對寬城仿野生黃芩進行樣品指紋圖譜比較和DNA種源鑒定,為規范栽培技術,建立質量科學評價體系奠定了基礎。通過專家培訓,為農村培養果品、中藥材、生豬、養雞、養蜂、食用菌等各類專業技術骨干2430多人。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實現了大專院校與農業的有效對接,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自2005年以來,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河北農科院、張家口農科所、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等12所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長期技術合作關系,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建立了2個省級示范農業科技傳播站,實施了1個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6個省級科技項目,建立3個省級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形成了10萬余畝的現代農業產業規模,黃芩種植成為頗具競爭優勢的地方特色產業,進入了省級“一縣一業一園”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工程。西富優質果品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冀北精品果科技示范基地項目,使西岔溝蘋果由過去的幾毛錢一斤賣不出去,到2008年每個蘋果賣到5-10元,西岔溝村也由此步入國家級科技示范村的先進行列。2009年,專業合作社依托大專院校申報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個、國家富民興縣項目1個、省級科技支撐項目1個。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實現了農戶分散生產與社會化服務的有效對接,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到目前,全縣建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為主體的農民互助組織81個、村級季節性農民生產技術服務隊31個、小型農民生產互助組12個。這些組織的建立,使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下人員難組織、技術難統一、管理難規范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促進了農業勞動資源的優化整合。
在管理上,堅持以農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管理模式,促使家庭式的分散生產向集約化、標準化方向轉變。
由供銷合作社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建立以“八統、三分、兩到戶”(即:統一規劃、統一籌資 統一培訓、統一供種、統一規范、統一質量、統一銷售、統一分紅;分戶生產、分層管理、分級負責;技術培訓到戶、質量追蹤到戶)為主體的農業服務體系,在板栗、中藥材、優質果品三大產業上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一體化經營機制。由能人帶頭建立的專業合作社,采用以大戶為主導,統一規范、入戶服務的辦法,促使全縣200多個養雞戶形成了區域規模經營擴張。
在經營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群體競爭的運行機制,促使一家一戶農民由各自為戰向聯合競爭方向轉變。
以規模經營為基礎,靠產品質量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在縣供銷合作社的統一組織下,8個板栗專業合作社合為一體,統一對外,靠規模經營獲得規模效益。全縣農民合作組織自身擁有農副產品及深加工產品注冊品牌23個,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農民根據農民合作組織提供的有關產業政策和市場信息有計劃地安排生產,避免了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增強了抗擊市場風險能力,維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
在利益上,堅持以農民為主體、按量 (額)返還盈余的分配制度,促使分散的個體在共同利益驅動下向自覺合作方向轉變。
合作組織將加工或銷售增值部分的盈余返還給農民,使農民在合作中得到了實惠,獲得收益。希望養豬合作社與雙鶴肉類制品有限公司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一方面節約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還得到了被中間商販賺去的差價,為農民增收500萬元以上。既保障了農民利益又使企業有了可靠的原料來源,實現了合作雙贏。
為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寬城縣委、縣政府成立了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領導小組,建立了統一的協調管理體制,并于2009年出臺了鼓勵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獲得縣級以上示范社稱號的專業合作社給予獎勵;對專業合作社參加政策性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對發展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發展基金、積累的公積金以及返還給成員的分配余額按比例給予獎勵。
在發展農民合作組織過程中,寬城縣委、縣政府把培養成農民科技帶頭人,作為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點,把有一定經營經驗的技術人才組織起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派出科技特派員,組織專業人員開展合作社知識培訓60多期,引導200多名專業人員從事合作組織工作,使大批農村業務能手成為專業合作社的領跑者。
幾年來,縣財政在支農資金中每年安排10%-15%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對新成立的固定資產10萬元以上、銷售額50萬元以上的合作組織連續扶持3年,每年扶持資金5萬元。2003年以來,縣財政累計安排117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農民合作組織的基地建設、技術培訓、產品推介以及質量標準認證、市場營銷等。安排財政專項資金1000萬元為養豬、板栗、桑蠶等13個農民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擔保貸款199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