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發品 馮家華 余華萍 嚴明松
供銷合作社是服務“三農”的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服務是供銷合作社的立社之本、存在之基,是供銷合作社全部工作的中心。現階段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狀況如何?怎樣更好地發揮為農服務的職能作用?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湖北省荊門市供銷合作社進行了調研。
荊門市供銷合作社和全國大多數地方的供銷合作社一樣,在經歷了社會經濟體制轉軌的陣痛后,事業在曲折中前進。特別是近幾年,發展速度較快,2009年成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首家地市級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聯系點。目前市社全系統獨立核算企業67個,資產總額11.9億元,2010年全系統商品購銷總額70億元。為農服務功能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截至2010年年底,荊門市社興辦村級綜合服務社813家,覆蓋全市58%的行政村,營業面積8萬多平方米,從業人員1777人,經營品種11580個,年銷售收入達到5億多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8個,注冊資本4319.9萬元,入社社員2087個,引領農戶10469戶,2010年銷售收入33307萬元,盈利4681萬元,助農增收7849萬元。發展各類行業協會19個,入會會員1229個,帶動農戶17629戶,2010年銷售總額達56361萬元,助農增收1200萬元。
荊門市社抓住國家實施“新網工程”的歷史機遇,采取獨辦、聯辦、合資、合作等方式,改造、整合經營服務網絡,興建了一批較大的綜合購物場所。依托原有經營網點,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小超市、便民店、農家店、綜合服務社等現代流通業態。以縣域為中心的連鎖配送格局正在形成,網絡的影響力和帶動力逐步增強。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系統已發展連鎖經營企業7家,配送中心8個,2010年實現連鎖經營額10.3億元,占全系統商品銷售總額的30%。
一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項目建設力度,組織申報“新網工程”、“網絡建設薄弱縣”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等13類項目,爭取國家、省、市財政1500萬元資金扶持。多渠道籌資完成項目投資5億元,新增營業及倉儲面積18.2萬平方米。另有在建項目7個,儲備項目25個,投資額近15億元。二是加快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項目支持政策傾斜,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市東方百貨、金城集團及銀旭棉花3家企業被確定為市級龍頭企業。三是著力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圍繞當地重點產業,采用與村組和農戶聯建等方式,先后興建了鐘祥食用菌、京山半夏、沙洋棉花等示范基地,既壯大了自身實力,又帶動了農民增收。
利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積極參與市場競爭,采取淡儲旺供、送貨上門等服務措施,認真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全市供銷合作社系統平均每年供應化肥60萬噸、農藥1500噸、農用地膜350噸以上,滿足了農業生產需要。同時,還采取分購聯銷、深購遠銷、農超對接等方式,千方百計地做好農副產品的購銷,去年全系統農副產品收購總額達到3.3億元,為助農增收和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
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四個缺失”:
理念缺失。一部分供銷合作社的領導干部普遍存在畏難情緒、悲觀思想。認為機構散了無人服務,改革之后基層供銷合作社多數名存實亡,社有資產數量和質量大幅下降,很多經營網點抵償了職工安置費、銀行借款和社員股金,一批企業因資不抵債被迫淘汰出局,大部分經營能人、業務骨干紛紛自謀出路,缺乏人員,沒有抓手,沒有載體,為農服務談何容易。認為市場放開難以服務,改制后基層供銷合作社原有的組織優勢、行業優勢、規模優勢、人員優勢逐漸喪失,個體經營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最終形成有利之事各市場主體一擁而上,甚至出現惡性競爭,無利之事誰也不愿去做,導致農民的需求無法滿足。
網絡缺失。經營網絡是供銷合作社最直接、最重要的為農服務平臺。近幾年各級供銷合作社經過艱苦努力,使基層網絡有所恢復和壯大,但網絡現狀仍然不容樂觀。一是網絡不夠全面。改革后由于多元主體介入,原有的農資、棉花、煙花爆竹等主渠道網絡多數被社會主體占用,農產品購銷、日用消費品銷售、廢舊物資收購等經營網點還存在一些空白。二是網絡不夠緊密。區域性配送中心建設比較滯后,網絡的整體合力比較薄弱,點網脫節、有點無線、有網無絡、各自為戰等現象比較普遍。農資龍頭企業建設遲緩,沒有全市性的連鎖配送中心。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的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與基層社、村級綜合服務社的業務沒有有效對接。三是網絡不夠規范。部分經營網點設施落后、管理粗放、質量低下、服務滯后,未能達到應有的服務效果。
功能缺失。一是途徑不暢。市級社與縣級社結合不夠,縣級社與基層社工作脫節,龍頭企業與基層網點聯系不緊,沒有形成整體合力。二是方式不活。經營網點分散化、小型化突出,流通方式陳舊,服務方式單一,服務功能低下,技物結合、培訓指導、營銷咨詢等方面服務未能跟上。三是手段不硬。改革后供銷合作社職能弱化,一無行政職能,二無執法職能,三無調控手段,缺乏為農服務的組織體系和各種資源要素,為農服務難以有效進行。
重心缺失。供銷合作社在政府工作的大局中所占份額較小,有的地方政府對供銷合作社工作重視不夠,支持偏少,有的未將供銷合作社工作納入目標考核體系,沒有下達具體工作任務,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不知從何做起。同時由于自身生存艱難,一些地方供銷合作社主要忙于賺錢養人,根本沒有精力和能力投入到為農服務工作中去。
隨著國務院 [2009]40號文件的出臺,供銷合作社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新形勢、新使命要求供銷合作社必須強化為農服務意識,更加努力地做好為農服務工作。為農服務是供銷合作社的辦社宗旨,是供銷合作社全部工作的中心,也是供銷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經濟組織的根本所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服務好“三農”工作大局,千方百計為黨和政府分憂,竭盡全力為農民群眾服務,始終是供銷合作社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供銷合作社的工作重點在農村,服務的對象是廣大農民,農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有很多亟待解決卻自身無力解決的困難,需要供銷合作社幫助提高其組織化程度,解決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增收致富,供銷合作社有責任去解決農民需求。“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上級黨委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視供銷合作社工作,根本原因就在于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黨委、政府希望供銷合作社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供銷合作社必須順應形勢要求,積極搞好服務“三農”工作,主動融入新農村建設大局,使供銷合作社在為農服務中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只有這樣,供銷合作社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充分體現,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健全服務網點。一要建好服務終端。村級綜合服務社是新時期服務“三農”工作的突破口,在荊門已連續兩年被納入市政府十件實事之一。目前村級綜合服務社的網點覆蓋率、建設質量、服務功能等方面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必須明確工作目標,堅持建設標準、提高辦社質量,加快與龍頭企業的對接,力爭兩年內村級綜合服務社達到1000家,覆蓋全市70%以上行政村,真正形成終端服務網絡。二要鎖緊服務鏈條。要千方百計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即到2015年,東方百貨社區便民店、鄉鎮直營店、加盟連鎖店要達到500家,超市業態銷售總額達到20億元,公司年購銷額過70億元。農資網點覆蓋率、市場占有率、連鎖配送率在未來5年要分別達到80%。加大農副產品購銷網絡建設,形成市、縣、鄉三級農副產品市場網絡體系,2015年實現農副產品購進15億元。積極促進再生資源產業化經營,打造區域集散交易市場、綜合加工利用基地,2015年實現廢舊物資回收20億元。三要強化服務依靠。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社屬龍頭企業,未來5年,全系統計劃總投資15億元,完成32個項目建設,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五大傳統經營業務都要分別建成社屬龍頭企業。
擴大服務范圍。在注重供銷合作社傳統經營業務服務的同時,高起點拓展新型行業,積極介入現代物流、金融地產、加工制造、旅游賓館等新領域,形成城鄉并舉、工貿并重的多種經營新體系,為供銷合作社跨越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增強服務功能。進一步加強基層供銷合作社建設,加大改造重組力度,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努力做到農民需要什么商品,就經營什么商品,農民需要什么服務,就提供什么服務。
要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各縣市區現階段應圍繞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農副產品收購加工物流中心、家電下鄉配送中心、農業生產資料配送中心這四大中心建設,分別發展壯大1-2家龍頭企業,大力提高網絡覆蓋面和商品配送率,使其更好地發揮為農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繼續做大做強湖北金城集團和荊門市東方百貨大廈兩家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商品配送、冷鏈物流和農產品收購加工項目,突破性發展與之相連的加盟連鎖網點,按照統一標志、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的標準規范運作,力爭3年內購銷總額翻一番。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壯大服務實力,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才能有強有力的引擎帶動。
認真貫徹國務院、省政府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文件精神,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對供銷合作社工作的支持重視,爭取各部門的協助配合,使優惠政策更多地傾斜,外部環境更加改善。緊緊圍繞“三農”工作發展大局,精心謀劃,認真制定供銷合作社發展規劃、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做到工作統一部署,任務統一分解,責任統一落實,形成目標同向、工作同步、上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建立考評激勵機制,層層簽訂工作責任狀,明確為農服務的職責和獎懲辦法,年底嚴格考核結賬,獎優罰劣。按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吸納社會力量參與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群眾既當受益者,又當參與者。通過這些措施,真正做到上下左右聯手聯合,形成服務“三農”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