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仲勇
構建農村經濟社會服務體系
貴州省余慶縣位于遵義市最南端,山清水秀、農業發達,是貴州省首批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縣之一。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部門,余慶縣供銷合作社的發展經歷了曲折回環。可喜的是,自2001年改革改制以來,余慶縣社始終植根農村、貼近農民,強化為農服務職能,根據縣域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成為服務“三農”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余慶縣供銷合作社搶抓機遇,大力開展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原有倉庫、閑置土地,興建了集農副產品購銷、日用工業品配送為核心的農副產品市場3個,目前正配合余慶縣旅游業發展,在構皮灘電站服務區域修建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綜合農貿市場,縣社正努力成為興辦農產品市場的中堅力量。
在大力建設農產品市場的同時,為搞活農村市場流通,余慶縣社借助具備較為完整的經營網絡的優勢,通過建立區域性配送中心,開展聯合采購、打造統一品牌、發展連鎖經營,將分散的經營網點整合為統一的現代流通網絡,為農民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良好的購物環境。先后建成了縣級農資配送中心1個、鄉鎮級區域配送中心3個、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2個。縣社目前建有各種流通網絡155個,覆蓋全縣69個行政村,幾乎每個村及村民組都有供銷合作社的網絡機構,形成縣有配送中心、鄉有綜合超市、村有便利店的連鎖經營格局。此外,縣社還創辦了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個、省級供銷合作社系統龍頭企業1個、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龍頭企業1個,并組建了余慶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這些喜人的成績彰顯了余慶縣社為服務“三農”和促進縣域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正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骨干力量。
此外,余慶縣社還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2011年夏天,貴州省多個縣市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余慶縣連續20多天沒有降雨。7月酷暑,余慶縣社按照縣委、縣政府進村入戶幫扶抗旱工作的要求,由縣社主任親自帶隊,深入聯系點——大烏江鎮遠光村,組織開展抗旱救災幫扶工作。隨時關注了解幫扶村的旱情,為群眾解決抗旱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捐款5000元給遠光村用于挖掘水井,盡己所能地解決全村人畜飲水和灌溉問題,幫助群眾抓好農作物生產,力爭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余慶縣供銷合作社改制后,縣人民政府把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職能交給縣供銷合作社。10年來,通過政府指導、企業自身發展,已形成了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四大優勢,并加以充分發揮,實現生產與流通的有效銜接,助農增收效果顯著。
合作經濟組織優勢。截至2010年年底,余慶縣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個,其中供銷合作社領辦的農民專業社21個,成員1041人(戶)。2010年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銷售總收入達4420萬元,助農增收4562萬元,帶動3000多戶農戶共同發展。
網絡優勢。縣社主動適應農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建立起一大批既有公共服務(配備文化、娛樂、體育等設施),又有經營服務(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農產品收購和再生資源回收等),并且引入郵政、電信、金融等服務內容的農村綜合服務社,形成了“政府引導、供銷合作社主辦、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良性發展模式。
基地示范優勢。至2010年為止,縣社共建有農產品示范基地4個,基地面積6700畝,其中茶葉基地2個,面積5200畝,優質水果基地1個,面積500畝,優質水稻基地1個,面積1000畝。
龍頭企業優勢。縣社系統建有農產品加工企業2個,分別是余慶縣構皮灘茶業公司和余慶縣官倉米業有限公司,年加工農副產品6800噸,實現農副產品銷售收入7000萬元。其中余慶縣構皮灘茶業有限公司獲得遵義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稱號。
提升基層社發展水平
余慶縣供銷合作社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貴州省政府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體制創新為動力,促進基層社改造重組。
創新多種形式。圍繞農民生產、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實際需求,通過投資合作、經營合作、服務合作和農民入社,加快開放辦社步伐。基層供銷合作社所辦經濟實體、商場(門店)普遍實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承包制、租賃制等多種形式,真正成為具有合作經濟組織性質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改造3個基層供銷合作社,分別注冊成立了余慶縣構皮灘茶業公司、余慶縣官倉米業有限公司、余慶縣龍溪工業品配送有限公司。縣財政對供銷合作社領辦的龍頭企業采取貼息、以獎代補等形式進行扶持,投入財政資金86萬元進行獎勵,促進了社屬企業的發展。
創新農業生產體系。根據縣域資源優勢,建設富有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依托官倉牌貢米品牌在松煙鎮和關興鎮培植精米生產基地,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依托“江渝”牌飼料,在小腮鎮興辦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大力發展生豬訂單式養殖和銷售。以市場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使企業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通過科技投入,示范帶動,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創新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實施“新網工程”,加快農業市場化進程,培育和建設發達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形成以集中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為中心,農產品初級交易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流通市場,整合供銷合作社、信用社、糧食購銷店、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集貿市場、農產品超市等,建立由農戶和企業的會員網、商流網、物流網、資金網和服務支持網“五網合一”的現代農業網絡體系。
創新農村綜合服務體系。縣社加強農村為民服務體系建設,集中力量為民辦好事、實事,提高為民服務質量。先后在全縣建有鄉鎮級農村綜合服務社13個,農村社區服務站(農家店)142個;全縣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網點40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分揀中心1個。農資供應網絡、農副產品收購網絡、日用工業品購銷網絡、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已遍布全縣九鎮一鄉,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作者系中共貴州省余慶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