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勇
著眼長遠、立足主動、知行并重
——對北京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
■劉智勇
“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通過對北京市“十二五”開局“轉方式、調結構”實踐的思考,本文認為“轉方式、調結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三個關鍵點:必須要著眼長遠,科學認知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間的關系;必須要立足主動,綜合妥善處理現實經濟收益與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矛盾;必須要知行并重,既深刻理解中央政策精髓,又能深入實踐,勇于探索創新。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踐思考;科學發展;知行并重
2011年上半年,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居于全國省區市排名末位。[1]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內地各省區市GDP質量指數排名中,北京名列榜首。一尾一首,引起了全國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對于經濟快速發展的北京而言,近幾年GDP增速連續保持在9%甚至兩位數以上,放到 “轉方式、調結構”的宏觀政策背景中,8%這一數據及其背后一系列數據支撐,反映著怎樣的發展理念與政策追求?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對經濟發展速度、地方經濟收益、社會和諧穩定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如何進行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兼具地方特色的發展新路?這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重要、緊迫且頗具挑戰性的課題。
“十二五”開局之年,北京市政府工作的主要指導思想和要求可以簡要概括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圍繞“調結構、轉方式”的要求,堅決貫徹中央政策,加大“調結構、轉方式”的力度,積極進取,攻艱克難。按照北京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重點為“七個著力”,即著力建設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著力擴大內需、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著力推動文化繁榮發展、著力創新社會服務與管理、著力抓好城鄉一體化建設、著力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2]為實現這一目標,北京市綜合各方面因素,將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設定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9%、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3.5%、水耗下降4%。[3]
在發展思路上,強調緊緊圍繞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實踐上則著重處理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對關系”,努力促進“四個協調”,積極進行“四個創新”,堅決主動進行調控,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奠定良好基礎。[4]
經過半年的努力,宏觀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投資增長15.6%,消費增長11.3%;財政收入增長27.9%;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0.1%和 12.4%;登記失業率保持在1.51%的低水平。萬元GDP能耗下降8.4%,大氣污染物濃度全面下降。雖然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等主要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總的來看,上半年全市經濟總體運行基本平穩,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經受住了考驗,呈現出“速度趨穩、質量提升、民生改善、消耗降低的發展態勢”,“結構調整取得進展,重點領域調控初見成效。”[5]“十二五”開局上半年,北京市在國內外不穩定因素綜合影響持續加深、主動實施房地產調控和汽車限購、首鋼主流程關停、搬遷調整等大背景下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理性地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空間,實現了經濟社會平穩協調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但“轉方式、調結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放眼未來、漸進發展、逐步積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轉”和“調”必然會對經濟發展速度、地方經濟收益、社會和諧穩定帶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必然會觸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深層次問題。
“轉方式、調結構”面臨的首要矛盾是在“調”和“轉”的過程中經濟發展速度是否受影響的問題。健康、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的本質需求。GDP增速雖然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顯然不是問題的全部。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樣才能解決各種經濟社會問題。然而,近年來各地追求短期經濟高速增長,粗放擴張,成為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GDP增長快,說明各種經濟要素活躍,市場流動性好,經濟發展動力足。但GDP增速與減速都不是檢驗經濟發展的唯一標準,也不是評估經濟發展的關鍵。從長遠來看,經濟發展不僅要看速度,也要看質量;不僅要看增量,還要看結構;不僅要看收益,還要看效能。因此無論是經濟增長速度的 “階段論”、GDP發展的 “適度論”、資源稟賦與發展速度的“協調論”等,都應該與經濟發展本質相協調,為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目標服務。北京市綜合考量在人均GDP超1萬美元的發展階段的經濟發展規律與多種相關因素,在全國率先主動將“十二五”期間經濟年均增速確定為8%,體現出理性的思考與長遠的眼光。上半年統計數據表明,北京經濟發展速度排在最末,質量卻是第一,減速換來的是經濟質量等各種指標的提升。這一變化符合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在經濟發展質量與各項經濟指標綜合評估上,北京占據了主動,贏得了先機。[6]
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對矛盾。長遠利益是對現實利益的延續,是可持續發展的積累。在許多人看來,長遠利益美好動聽,但只是一種愿景。現實利益看的見,摸得著,實實在在。抓實惠,還是看長遠,這對于以績效指標衡量工作業績的政府部門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抉擇。但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只顧眼前,不管后果,不計代價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北京市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著眼長遠,從群眾利益出發,主動調控,“重拳”出去,敢于犧牲當下的短期利益,敢于觸碰城市發展的“核心矛盾”,在現實經濟收益和長遠健康發展之間毅然選擇了后者,以較低的能耗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為經濟長期健康發展開辟了道路。“北京市領導坦承,靠消耗資源能源大舉投入上項目、靠高價賣地增收、靠高房價和多賣房增稅、靠多賣汽車拉動消費……這種粗放式發展相對容易,但長遠來說難以為繼。要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非常困難,見效也慢。只有下決心攻堅克難,才能真正轉變發展方式。”[7]
2011年北京對車市、房市采取了嚴格的調控措施,加快首鋼搬遷調整進度。有數據表明:汽車對北京全市消費的貢獻率曾達到60%以上,是全市消費結構中的最大支柱,但政府頂住壓力實施了嚴格的汽車限購政策;房地產投資一直占到北京市總投資的半壁江山,相關稅收收入也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0%以上,可是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北京市實施了國內最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措施;首鋼曾經是本市的工業支柱,但為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北京對首鋼采取了主體關停、搬遷調整措施。[8]這些綜合治理,使2011年上半年萬元GDP能耗下降8.4%,大氣污染物濃度全面下降,實現了發展質量與速度的統一。
無論是調結構還是轉方式,都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要科學分析自身實際,找準城市功能定位。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北京市目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服務主導型和消費拉動型經濟特征已經形成,北京的發展已經進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北京也同其它地區一樣,面臨著產業結構、需求結構、要素投入結構不盡合理;供給結構、空間結構不足;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硬約束持續強化;經濟社會發展不盡協調等矛盾和問題。這些結構性矛盾如果得不到解決,就難以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競爭新優勢,也難以形成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內生動力。此外,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北京市確立了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長遠目標,將自身發展定位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國家創新中心而非中國經濟中心,這就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上,將“四個創新”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從多方面著手為城市的長遠發展謀篇布局。
1.科學分析自身資源稟賦,堅決主動調控。對過去一些經濟支柱型產業,如重化工業、黑金屬加工業、冶煉業實施整體遷出。通過產業轉型、生態涵養、優勢再造,北京不僅促進了產業升級,而且換來了藍天白云,清潔空氣。
2.提出了“兩個率先”的具體目標,即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的發展格局、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同時制定具體可執行的方案。
3.加快城市空間格局由功能過度集中中心城向多功能區域共同支撐轉變,加快新城建設和薄弱地區崛起,促進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中心城區南北合并,促進要素流動,推進南北區域協調發展。通過功能轉換,城鄉協調,北京市為“轉方式、調結構”開拓了新的空間。
4.發揮自身在科教、人才等方面優勢,破解人口過多、資源緊張,自然環境先天不足之難題,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能力,走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之路。在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方面下功夫,把提升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城市魅力的核心。例如,先行先試,重點建設中關村高新產業示范園區,加大中關村體制機制創新。“十二五”期間,將由市財政每年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統籌支持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打造中關村科學城和未來科技城,為未來發展創造平臺。
5.重點支持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在京東,北京市重點建設著名的798文化創意產業區;在京西首鋼老工業區建設創意產業區。昔日不知名的小村鎮、日漸蕭條的老工業區如今已成文化創意產業搶灘的熱土。政府部門通過提供包括稅收補貼、房租減免等多種服務、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吸引企業進駐創意產業區。截至目前,朝陽區已吸引入駐企業1.2萬家,吸納社會投資150億元,實現年收入600多億元。[9]與此同時,從完善和優化北京的城市功能出發,北京大力打造 “北京服務”和“北京創造”品牌,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使經濟發展真正符合城市定位和長遠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期間可能經歷挫折、迂回、甚至是暫時的失敗。規劃藍圖是美好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規劃規劃,墻上掛掛”,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知行分離的真實狀況。如何保障和實現發展方式轉變,不是由規劃方案和目標口號決定的,而是需要堅決主動,真抓實干,有時甚至要排除紛爭、頂住壓力、攻堅克難。北京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牢牢抓住“轉方式、調結構”這條主線,把握政策精髓與結合本地實際,堅決實施主動調控,變壓力為動力,實現了在GDP增速趨緩的情況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
1.科學處理經濟發展過程中“快”與“穩”、“舍”與“得”、“長”與“短”、“顯”與“隱”、“內”與“外”等矛盾關系,主動調低GDP增長目標,主動舍棄或限制一些原有的支柱性產業,為經濟從容發展贏得了先機,創造了條件。
2.努力促進“四個協調”,取得一定成效。特別是在推動“發展驅動力轉換與中央‘三個轉變’取向相協調”方面,促進了產業結構高端化、投資消費共同支撐的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要素不斷聚集。2011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2%,占到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76.9%。產業功能區發展“給力”,以7%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40%以上增加值的高端產業發展良好,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了基礎。
3.既先行先試,又用好政策,以創新驅動發展。北京市全力以赴抓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著力加強制度創新,搭建首都創新資源平臺,用足用好“1+6”政策,探索出一條圍繞中關村核心區,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之路。截至目前,中關村示范區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達190家,上半年上市公司在示范區實現總收入約1000億,同比增長超過20%。
4.建立一整套評估和考評機制。如對“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18個綜合專項和64個一般專項,以及16個區縣的區縣規劃,按年度進行分解,分年度進行評估,將政府考核與社會評估相統一,從而保障了規劃推進與落實。
北京市“轉方式、調結構”取得的成效,深刻地反映出政府部門在認真研究經濟發展規律,努力貫徹中央決策,從速度與質量、現實與長遠、自身實際與特色發展的關系出發、把握政策精髓主動探索創新等多方面付出的努力,體現了北京市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的實實在在的支撐和保障。
北京的經驗表明:“轉方式、調結構”必須要著眼長遠,敢于沖破思想禁錮和利益羈絆,科學認知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間的關系;必須要立足主動,在找準定位的基礎上,綜合妥善處理現實經濟收益與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矛盾;要敢于犧牲眼前利益,勇于化解核心矛盾,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造條件;必須要知行并重,既深刻理解中央政策精髓,又能深入實踐勇于探索創新。三者緊密聯系,辯證統一,不可分割。
著眼長遠,立足主動,知行并重,需要改革者實踐者的魄力、勇氣和耐心,也考驗著我們黨和政府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態度、領導智慧和工作能力。在這方面,北京市先行先試,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注釋:
[1]2011年初,北京市“兩會”通過的GDP增長目標為8%,上半年8%的實際增速符合預期和政策設計初衷。
[2][3]北京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N].北京日報,2011-01-25.
[4]“五對關系”是指:“快”與“穩”;“舍”與“得”;“長”與“短”;“顯”與“隱”;“內”與“外”。“四個協調”包括:第一,“發展速度與效益質量相協調”;第二,推動 “發展驅動力轉換與中央‘三個轉變’取向相協調”;第三,推動“城鄉與區域發展相協調”;第四,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發展”。“四個創新”是指: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
[5][7]北京:主動“減速”擺脫GDP崇拜[N].新華網,http://news. xinhuanet.com/2011-07/24/c_121713348.htm
[6]趙磊.北京市如何主動調控贏得發展先機[N].新華網,http:// www.news.cn/xhft/20110805c/
[8]趙磊.多維度衡量發展成效[N].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 com/fortune/2011-08/03/c_121765167.htm
[9]朱競若,王明浩.如何看待北京GDP增速“墊底”[N].人民日報,2011-07-25.
[1]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2c77d3eb81 c758f5f61f67a1.html.
[2]王偉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分析[N].人民日報,2004-05-31.
[3]劉敬魯.經濟哲學需要研究的三類問題[N].光明日報,2001-10-23.
F124
A
1006-6470(2011)05-0095-04
劉智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師、日本東北大學博士
李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