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警衛 王榮華
(1.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2.徐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藝術類院校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現狀與改革措施*
趙警衛1王榮華2
(1.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2.徐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是藝術類院校景觀設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重要的主干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景觀設計專業畢業生的要求,藝術類院校需要針對學生特點,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體系。本文針對藝術類院校學生特點和教學現狀,提出應將生態理念貫穿設計過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工程技術知識的教學。
藝術類院校;園林規劃設計;教學模式;生態理念;綜合素質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一些傳統的農林院校和建筑院校園林專業的擴招,一些藝術類院校也紛紛開設景觀設計專業或相關方向,盡管專業名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略有不同,但園林規劃設計課程都是這些專業的核心課程。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是藝術類院校景觀設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重要的主干課程。傳統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課程設計為主,包括設計游園、道路、廣場、公園等,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專題性理論講課和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改圖為主。隨著各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園林行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園林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園林規劃設計課程需要對其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進行改革,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園林或景觀設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
(一)缺乏現代景觀生態理念
藝術類院校學生一般在入學時需要增加美術專業考試,因此學生均具有良好的美術功底,形象思維發達,對于物體的色彩、質地、造型等特征比較敏感,但邏輯思維能力有待提高。學生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往往更注重美學表達,繪制的圖紙很漂亮,但深入研究就會發現設計方案對場地實況并無體現,也未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基本需求,植物栽植往往南樹北種或者北樹南種。這些問題均說明教師在教學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僅重視了設計形式的表達,對景觀生態理念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學生缺乏傳統文化底蘊,人文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藝術類院校學生一般文化知識相對貧乏,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僅僅注重審美,而很少考慮文化方面的表達,通常表現為文字說明表述不清,難以充分反映場地的精神要素或場地的文化底蘊和環境本質。堅持設計精神并使其成為設計過程的主軸,才能產生出獨特的景觀設計作品。
(三)注重設計結果,輕設計過程
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時間較短,往往每個設計結束后教師僅要求學生上交一套設計圖紙,并且將對圖紙的評分作為最后的考核成績。由于時間較短,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場地進行詳細的調研,對設計方案進行反復的修改,而將大量時間浪費在版面安排、表現圖繪制等大量簡單重復的工作中,忽視了設計是一個調查——概念性設計——詳細設計反復論證的過程,導致很多設計僅僅是一套漂亮的圖紙,而不是能夠實施的方案。
(四)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知識沒有引起重視
風景園林如醫學、建筑學一樣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園林規劃設計是一門技術,而不是純粹的美術作品創作。但藝術類院校一般對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識不是很重視,對行為心理學、植物學、建筑學等科學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有很好的構思,卻往往不知該選用何種園林材料才能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學生施工技術方面的知識更是缺乏。
(一)融入現代景觀生態理念,重視設計過程
生態設計是一種以生態學為基礎和依據的設計思維方式,是一種謀求環境、人、自然共生的設計觀,是一種強調在對環境資源充分調研、分析和評估基礎上的設計,是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的設計。生態學的設計方法強調調查分析——綜合評價——統一規劃的基地生態調查研究過程。因此,教師在布置設計課題時,應盡可能采用真題真做的形式,實在沒有真題,也要給出設計地點的周圍環境條件、現狀以及使用者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方案設計,從而有利于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過程可以分三步進行,即調查分析和綜合評價——規劃設計階段——繪圖與展示。第一步是調查分析和綜合評價,內容包括調查場地原有的土地利用情況、水文特征、植被狀況等,還包括場地周圍環境條件,要簡單繪制設計場地分析圖并寫一份比較翔實的調查報告。調研可以小組為單位,但具體任務要落實到個人,成果由小組提交,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也能促進不同學生設計思想的交流。第二步是規劃設計階段,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現場調研分析和綜合評價,進行符合場地特征的規劃設計方案的制定、交流與決策。此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要求指導教師每周與各小組進行一到兩次深入研討和交流,對方案進行剖析,并可以采取學生小組進行每周匯報的形式,讓所有學生參與方案的討論與決策。此階段小組內學生自行分配任務,能夠促進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此階段上交的成果應是一套概念性規劃設計草圖。第三步是繪圖與展示階段,以個人為單位,每名學生選擇自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和技術手段表達規劃設計成果,手繪、計算機繪圖、模型展示等各種方式均可采用,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征。
在考核學生成績時,應對三個階段的成果均予以評價,比重可以根據不同的課題進行調整,而不應僅對最后的圖紙進行評分。這樣既能充分發揮藝術類院校學生的美術特長,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也能讓現代景觀生態學理念深入學生的每個設計過程中,讓學生真正明白景觀規劃設計不僅僅是畫漂亮的圖紙,更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門科學。
(二)拓寬學科基礎,深入理解文化經典
風景園林既是藝術又是科學,是多學科交叉綜合的學科,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以及藝術創意。這就意味著以上學科的知識技能在風景園林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中都是不能偏廢、不可或缺的。藝術類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較薄弱,因此應適當選修中西方文明史、中西人文經典著作、中西方文化史、中西花卉文化、園林藝術、行為心理學等課程,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只有這樣,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才能明白設計不是模仿,不是簡單的西方極簡主義或是后現代主義,而是要深刻挖掘設計基地的文化內涵,使得基地的文脈得以延續,傳統得以保留,從而設計出符合地域特色的獨特的景觀設計作品。
(三)加強科學、技術類課程比重
風景園林專業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專業。當今的風景園林專業雖有藝術成分,但主要的理論基礎是科學、工程和技術。而科學是講究理性思維的。因此,對于藝術類院校學生而言,更應加強科學技術知識的補充。一是要增加科學技術方面的課程,如園林植物栽植與應用、園林空間理論、行為心理學、建筑構造與結構等;二是要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最直接的實踐即在課題設計方案之初,組織學生親臨現場進行測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部分設計用模型進行展示,或者直接做出設計作品,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施工基地參觀實習,或對已建成的優秀園林規劃設計案例進行現場測繪。
(四)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可通過開展以下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建立和完善圖片信息庫 教師可鼓勵學生搜集風景園林各方面素材,逐漸完善各種圖片資料信息庫。如園林植物圖片信息庫可以包括園林植物形態特征、觀賞特性、應用特點等;園林建筑圖片信息庫應包括各種形式的園林建筑造型、施工以及應用等。此外,園林水體、地形等均可分別建成圖片信息庫,以滿足現代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對電腦和網絡的依賴,同時也方便學生學習和應用。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也能學到比書本上更多的知識,并可激發他們對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的興趣。
名師專題講座 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可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針對某一景觀設計專題進行講座,或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對學生作品進行指導評價,以使學生了解當前設計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了解設計名家的設計理念,從而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
設計競賽 鼓勵學生參加國內外風景園林設計競賽,指導教師全程進行指導,師生共同了解當前國際或國內的設計流派和設計導向。
參與教師設計項目 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設計項目,以深入了解設計方案的產生過程,學習教師的設計思路,在不斷與指導教師及業主交流的過程中,提高設計水平和學習興趣。
現代風景園林涉及人類整體的生存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媒介。我國現代風景園林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科學技術和社會需求不斷發展的今天,藝術類院校必須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園林人才。藝術類院校只有根據學生特點,采用科學的教學理念,逐漸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體系,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才能在園林行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出更加適應社會需求的園林景觀設計人才。
[1]丁金華,劉志強.景觀規劃設計課程生態學教學方法探討 [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69-71.
[2]黃文姍.從概念到設計——LA設計課程整體架構之探索 [J].中國園林,2004,(10):50-53.
[3]唐軍.以設計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東南大學風景園林本科教育的思路與計劃[J].風景園林,2006,(5):66-68.
[4]高翅.我國風景園林教育之斷想[J].中國園林,2008,(1):20-23.
[5]劉濱誼.風景園林學科專業哲學——風景園林師的五大專業觀與專業素質培養[J].中國園林,2008,(1):12-15.
G712
A
1672-5727(2011)12-0108-02
*本文系中國礦業大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項目《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075);徐州師范大學校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園林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課題編號:XJG2008030)部分研究成果
趙警衛(1974—),男,河南虞城人,碩士,中國礦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生態景觀規劃。 (本文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