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香 李雪輝
(撫順市技師學院 遼寧 撫順 113123)
中職語文寫作課教法改革新嘗試
彭麗香 李雪輝
(撫順市技師學院 遼寧 撫順 113123)
寫作課一直是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為了使中職語文寫作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必要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活動體驗法”由此孕育而生。
中職;語文寫作課;活動體驗法
語文寫作一直是中職語文教學中最貧瘠的一塊土地,也是教學改革的難點。首先是學生的基本素質較差,生源都是在中考中被淘汰下來的學生,有的甚至沒參加過中考,語文基礎知識嚴重欠缺,尤其是在寫作方面。一方面,有些中職學生缺少必要的閱讀面和內在知識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他們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尤其是對真實情感體驗的缺失,造成了中職學生不會寫作,討厭寫作,寫作以湊字數和完成任務為目的,完全背離了寫作的基本要求,更不要說學生在寫作技巧上能有所突破,能夠有個性并有創意地加以表達。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很難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傳統作文教學指導關注的僅僅是寫作的結果。學生寫作文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也是按考試的標準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判、批改。作文之前,教師在立意上作些指導,而后便讓學生開始寫作,這似乎成了固定不變的作文教學模式。整個寫作過程學生多處于機械、靜止、被動以及應付的狀態。我們很難看到學生作文中鮮活的生命,寫作不再是因為學生心靈和生活的需要,而是教師的一道語文作業。
當前“大語文教育”的思想愈來愈得到廣泛的認可。“大語文教育”觀是一種新型的,帶有突破性的語文教育思想。這種教育思想主張以課堂教學為軸,向學生生活的各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把語文教學與做人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與發展智力素質以及非智力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絡式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加明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重視學習方式的多元性。變單一、被動的語文教學方式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方式是決定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因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針對中職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結合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對中職語文寫作課進行了大膽改革,嘗試新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即“活動體驗法”,通過組織一些適合學生、符合教育規律的一系列語文教學活動,構建起激發學生想象、聯想的平臺,通過親身體驗,把寫作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寫、說、看、聽等結合起來,把寫作課變成體驗生活的場景和鍛煉學生能力的舞臺,以實現學生心靈與外物的相互作用與交融。
(一)“活動體驗課”前教師的教學設計
1.設計意圖。人教版中職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以寫景狀物為內容。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將知識內化為一種實際應用能力,單元教學結束后,我們安排了一次戶外現場教學活動——海洋館一游。意在通過直觀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將生活的場景變為寫作的場景,通過觀察與體會,獲得豐富、直觀、真實的寫作材料,然后轉化為自己的寫作情境,從而真實地寫出具有個性化的文字。具體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目標:通過本次課,鞏固前面所學的《天山景物記》等文的寫作方法。(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學會收集寫作素材的方法,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實地觀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寫作靈感,在感受城市變化的同時,聯想時代的發展,進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情。(4)教學重點:收集寫作素材,初步構思文章結構。(5)教學難點:通過對所參觀場所的觀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寫作靈感,從而理出寫作頭緒,形成寫作框架,為寫作做好準備。(6)教學方法:戶外活動體驗教學。
2.設計內容。(1)課題提出:通過海洋館實地觀察,寫一篇游記。題目自擬,如:“海洋館游記”、“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海洋館建筑”等等。(2)準備工作:對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點及重點內容進行梳理,特別是對觀察的方法、角度,描寫的方法、手段著重加以強化。(3)活動要求:請學生仔細觀察海洋館及周邊景致,然后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寫片段。(4)教學設備:數碼相機、攝像機。(5)安全保證:簽訂安全保證書(每位學生)。
(二)“活動體驗課”前學生的相關準備
首先,復習單元教學知識點。其次,做好現場解說的準備。再次,自行準備一些才藝表演小節目,充實教學活動。
教學步驟:(1)明確本次學習的目的;(2)明確行動路線;(3)按部就班,記錄游覽過程;(4)寫出一篇游記或景物描寫的片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任選其一)。
活動的具體流程:(1)明確活動的要求。(2)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由遠及近地觀察海洋館及周邊的景致,從寫作角度讓學生先有了第一印象,得到第一手材料,為后期的寫作積累素材。這一環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觀察得仔細、到位,才能全方位、立體化地將客觀景物多元化地呈現。(3)將全班學生分成三組,要求其按不同的觀察角度作好觀察記錄。(4)讓三組學生將各自的觀察所得相互交流,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加以補充,最后師生達成共識,完成觀察任務。(5)學生的才藝展示,這一細節的安排意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將觀察的主體與客體融于一體,加深學生對所觀察實體的認識,為后續的寫作奠定基礎,同時也更好地體現出“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觀。上例不過是活動體驗課的一種方式而已,還可以結合具體的寫作內容安排電影欣賞、辯論、朗誦、音畫鑒賞、現場參觀、郊游等諸多形式的活動體驗,切不可千篇一律。
(三)關于“活動體驗法”的幾點反思
1.“活動體驗法”有益于提升學生學習寫作的主動性。活動體驗并不是一項簡單的課外活動,而是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探究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完成一個課題,發明創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養他們的意識和能力。探究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通過直觀的活動體驗教學,作為學習的主角,學生可以身臨其境,既豐富了個人感受與體驗,又增強了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好奇心和創造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充分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活動體驗法”有益于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學生個性”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重要區別之一。“面向全體”就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活動體驗法具備了從差異入手發展個性的條件。即使是同一物,同一事,同一景,每個人因為經歷、知識背景的不同,感受和體驗也會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因為時間和境遇的變化,體驗和感受也會不一樣。尊重體驗才能使我們寫出自己的個性,進而克服命題作文千人一面的弊端。
3.“活動體驗法”有益于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材料,更有益于提升學生的體驗意識。“活動體驗法”讓學生認識到寫作的素材就在自己身邊。學生因為有了可寫的東西,基本能做到言之有物,避免了“閉門造車”苦思冥想而無從下手的尷尬。與此同時,“活動體驗”也讓學生認識到:我們人人都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但并非人人都擁有生活,體驗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寫作源泉的豐枯。對于寫作而言,生活不只是表面意義上的客觀事物和生存活動,而是與心靈碰撞交流后產生的獨特體驗并成為了心靈一部分的那些現象和事件。離開了內心的體驗和主觀感受,生活不過是一種表象和機械的周而復始而已。
4.“活動體驗法”有益于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多姿多彩的活動體驗不但提高了學生觀察認識事物、邏輯思維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間相互協作的意識,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5.“活動體驗法”在內容安排上要體現出系列性,形式上要彰顯多樣性。每一次的活動體驗安排要有集中而鮮明的主題,各項內容的選擇、活動程序的設計都應緊扣主題。例如,說明文單元寫作訓練涉及面廣,教師不可能通過一節活動體驗或在較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所有說明文寫作的相關知識。在設計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學情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將其分解為幾個活動系列。如說明文的寫作順序、說明文的說明方法等……每次活動力求明白某個方面的問題,掌握某個方面的知識,培養某一方面的能力。這樣堅持下來,既有利于學生系統學習相關知識,并逐步形成能力,又使得活動體驗的內容充實、精確、恰當、有序。
總之,活動體驗對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多培養學生的體驗意識,讓他們學會處處留意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感者。真正的生活永遠是那些與我們體驗緊密相連的東西。抓住了它,寫作就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1]張孝純.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談我的大語文教育觀[J].天津教育,2006,(6).
[2]占國民,王國利.語文實踐活動課程化的思索[J].語文教學之友,2006,(6).
[3]余樹財.中學作文教學應該回歸體驗[J].語文教學之友,2009,(6).
[4]毛榮富.說體驗[J].語文教學通訊,2006,(1).
[5]武智靈.淺談習作中主體體驗的層次性[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10,(1).
G712
A
1672-5727(2011)12-0117-02
彭麗香(1963—),女,遼寧撫順人,遼寧省撫順市技師學院高級講師,主要從事基礎學科教育教學。
李雪輝(1968—),女,遼寧省撫順市技師學院高級講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