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悠榮 楊建林
(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 213016)
高職建工專業施工技術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張悠榮 楊建林
(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常州 213016)
高職建工專業的施工技術課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和管理能力為目標,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校實習基地與校外實習資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引進并培育“雙師型”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掌握知識,提高素質。
高職;建工專業;施工技術;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
高職建工專業培養面向農村城市化建設、面向鄉鎮建筑企業、面向工程建設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在教學中突出實踐教學的作用,使學生在實踐性學習中了解工程建設的全局、掌握工程建設各工種工序的技術、具備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是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提高建工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研究中,我校進行了長期有效的探索與改革,在目前的課改實驗中,正以施工技術課為主干,進行較深入、較大幅度的實踐教學改革,我們將其初步命名為“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
所謂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是指使學生在完成工程項目建設的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工程施工人員必須具備的各項知識與技能,培養施工人員的品格習慣與職業修養。
為配合課程改革,我校對實訓基地進行了配套建設與質量提升。本著“技能訓練是課程改革重中之重”的原則,確定實訓基地的核心功能是企業化的實訓功能。對實訓基地進行與企業無縫化銜接,完全本著“先進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則,進行模擬、仿真、部分全真建設,先后建起了具有仿真或部分全真的智能化土建、建材、水電、造價、測量、燃氣等實訓室,提倡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便于操作,設計了“短、平、快”的小項目進行教學,充分有效地利用學校的實訓基地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實效。建工專業施工技術這門課程就是在這樣的課程改革要求與實訓基地環境中開始實踐教學的。
施工技術課程實踐教學以使學生完成一套小的現代公寓房的建設任務為基點,即項目化教學之整體項目。整體項目之下分列施工準備、基礎工程施工、主體工程施工、裝飾工程施工及防水工程施工五大子項目。施工準備子項目下又分場地平整和場地圍欄兩個模塊;基礎工程施工子項目則包括水準儀、經緯儀的定位放線,土方開挖,基礎墊層施工,基礎模板施工,基礎底板鋼筋施工,基礎柱鋼筋施工,基礎砼施工,磚基礎施工等模塊;主體工程施工子項目下包括柱筋、板筋、梁筋、柱模、板模、梁模、混凝土等施工模塊;裝飾工程施工子項目下包括抹灰工程、飾面工程、吊頂工程、地面工程等模塊;防水工程施工子項目下包括卷材防水工程、涂膜防水工程等模塊。所有這些模塊工種的施工,都能在學校的實訓基地里完成,屬于“短、平、快”的小項目設計。
課程總學時為240,共計4個班,約200名學生,組織教學時分前半學期和后半學期,前、后半學期各兩個班,兩個工地,分別由兩個教師兼工程師帶課。由于學生人數較多,采取分組施工的形式,工程項目建筑面積為56平方米,一層框架結構,基礎形式為獨立基礎+條形基礎。前半學期教學完成后,立即拆除,以便于后半學期學生上課。因此,為方便拆除,同時保證學生施工安全,我們對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強度進行了適當調整。
對于一個完整的項目而言,其工序當然不能只是“短、平、快”,如樁基礎工程施工,就不能在學校實訓基地進行實踐,這時就可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基地。我校的“雙師型”教師掌握著廣泛的實習資源,一旦學校實習基地不能完成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就會帶著學生到實際的工程現場進行觀摩并拍下錄像,再回到教室放給學生看,進行講解,這樣便可有效地彌補學校模擬實訓的不足,使學生對工程項目建設全局的工種工序都能有較強、較全面的現場體驗。
我校現任教師中具備國家注冊規劃師、監理師、建造師、造價師、咨詢師等資格的“雙師型”教師共有109人,其中許多教師具有長期的企業工程建設經驗,有著深厚嫻熟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帶徒經歷,與教師工作相結合后更具備了獨特的傳授技藝。施工技術課的任課教師就曾在國家一級建筑企業任職10年,先后擔任過施工員、主工長、項目經理等職務,從事過施工、預決算、項目部管理、工程談判、工程建設組織與管理等工作,參加或組織過廠房、民用小區、別墅群、高層建筑、大型變電站等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因此,對學校為學生組織的“短、平、快”的小型項目教學,不但心中有全局,而且手中有技術,尤其是明了全局與技術的孰輕孰重及施工與管理中的要點,能夠在教學組織中發揮很好的主導作用。
在課程教學中,學生群體就是一個項目部,項目經理、材料員、工程師等等都由學生推舉或自薦產生。學生群體又分成若干小組,相當于項目部的班組,雖然在教學的每個階段,各班組從事的工種是一樣的,與企業中不同的班組從事不同的工作有所區別,但是恰恰在這種班組化教學中,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切實地體驗和掌握各工種的工序技藝與技術要點。至于項目,從建設項目(樓房)的命名到圍欄外的展板設計與展示,再到施工安全帽的購買和標識制作,都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完成。因此,在課程教學初期,實訓基地如同一個工程項目的施工現場,可充分滿足學校實訓基地建設“企業化、高仿真”的要求。這種完全不同于以往教室化講授的教學環境與完全不同于以往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主動性。
接下來的每一個子項目、子模塊教學,都先由教師給學生發放實訓任務單并進行簡單講解,然后學生進入具體施工操作,教師則關注全場,在現場對學生進行指導、答疑、修正、示范。這種企業化的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受到絕大部分學生歡迎。可見這種教學模式確實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課程的學時每周是按天(或半天)安排的,學生一周內有三天半的時間學這門課程,連續的時間安排非常適合現場施工實踐。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學時,根據工程進度和子項目或子模塊的內容與技術要求,對理論講解和現場實踐進行了合理安排。當有必要使用幻燈、錄像的時候,先在教室里將實踐環節涉及的理論內容給學生進行簡要而形象的講解,然后再把學生帶到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操作。如果不需要使用幻燈、錄像,則把教室直接搬到現場,用喇叭和白板配合實習任務單,進行理論的解釋和具體要求的闡述后再進入實踐操作。
遇到下雨天不適于現場作業的時候,便只能在教室里開展教學,或進行新內容的講授,或補充講解前一階段實踐中忽視的要點,或回顧前一階段講授過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將前一階段實踐操作的錄像(學生實踐時,教師會對各組有價值的工作情況進行選錄)回放給學生,教師進行點評和理論滲透,同時將國內外著名的或我們身邊正在建設的工程圖片或錄像放給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實踐操作后,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經歷,與真正的工人或管理員的操作進行比較,會覺得特別親切,感受特別深刻,對理論的接受和理解也就更加有效。
每一次實訓都有實訓任務單,每次實訓任務單都會標明要掌握的理論要點,以“知識鏈接”的形式標注,教學中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滲透就是通過這些方式實現的。
每次實訓任務單上都有要達到的能力目標、要掌握的技術要點,對于每個學生的技能技術掌握情況教師都會在現場檢查,現場記錄評分。為促進小組間的合作與互幫互助,評分往往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做出來的效果好,即使小組中有個別人做得不太到位,也能得小組分。
平時評分除以技術能力為主要考核標準外,還包括出勤、合作、管理、思考、學習、鉆研等情商素質考核標準,以盡可能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術的同時培養較好的人格素質,以實現實踐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當然,教師會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學生的個性并作出適當安排,比如對那些不太勤快、不太能吃苦、不好鉆研的學生,教師會安排他們負責一項臨時的、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任務,并適當給予鼓勵和引導。
經過一個整體項目數個子項目多個模塊的實踐教學之后,每個學生的專業掌握情況、技能水平與工作和學習風格,在教師心里已經非常明了。在課程結束時,教師會讓學生再就整個項目實踐寫一份小結或實踐報告或作施工組織設計,以此評價每個學生對課程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掌握情況,并聽取學生對實踐教學模式的感受與意見,以此作為教學模式改進的參考依據。
純現場化的完成整體項目建設的實踐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相當大的投入,要購買鋼管、混凝土、儀器等各種建材,要經常帶領學生去附近大工地觀摩、交流,所有這些都得有大量經費作為支撐。我校領導對這種教學模式的開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僅這門課程的實踐教學一次投入就近二十萬元,雖然有些材料可以多次利用,但是的確有一些是一次性的,不可再用,因此每組織一次實踐教學都需要有大量的投入。這都得力于校領導銳意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高職建工類專業人才的堅強決心與大力支持。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任課教師與專業系部將在實踐教學模式開展卓有成效的基礎上努力探索,不斷完善。在已經實現的理論與實踐合一、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徒弟合一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探索實習與生產合一、教學與科研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的路徑與方法;配合基地建設,編寫實訓教材或指導書;進一步完善課程實踐教學組織方式;繼續探索實訓基地的培訓與經營策略。
[1]陳紅秋,張蘇俊.高職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若干問題的研究探討[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2):69.
[2]王生.課程改革與實訓基地建設[DB/OL].[2010-02-20]. http://www.js-cj.com/News_Show.asp?NewsID=1158.
[3]江蘇省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概況[DB/0L].[2010-01-21].http://www.js-cj.com/ShowAll.asp?ID=170&Small Class=172.
[4]冷紅衛.關于課程改革與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DB/0L]. [2010-02-02].http://www.js-cj.com/News_Show.asp?NewsID=1159.
G712
A
1672-5727(2011)03-0032-02
張悠榮(1969—),男,安徽和縣人,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建工專業的教學與研究。
楊建林(1973—),男,江蘇南通人,常州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主要從事建工專業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