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在5月10日召開的衛生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郭燕紅通報了我國護理工作的有關情況。她指出,近年來我國護理事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十一五”時期護士隊伍數量大幅度增加,護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護理理念、工作內涵、專業技術和服務領域得到一定發展。
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數據,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注冊護士總數為204.8萬人,比2005年增長了70萬,增長幅度為52%,“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護士數量增長最快的時期。每千人口護士數從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醫院的醫護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醫院中,三級醫院醫護比達到1:1.36,二級醫院達到1:1.12,醫院醫護比例倒置現象得到扭轉。
在2010年注冊護士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占8.8%,中專學歷的護士占46%。與2005年相比,大專及以上護士的比例提高19.7個百分點,中專護士的比例下降了14.4個百分點,護士隊伍已經從以中專為主轉向中專、大專、本科多層次方向發展,護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發布會上,郭燕紅副司長強調了衛生部對護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認真貫徹落實《護士條例》,同時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制定實施“十二五”護理事業發展規劃,加強護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臨床護士配置標準,改革臨床護理服務模式,加強臨床護理服務,拓展護理服務領域,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刊訊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批準美國庫克醫療研發的全球首款腹主動脈瘤 “開窗”支架系統——Zenith Fenestrated在中國上市。解放軍總院血管外科主任郭偉教授表示,開窗技術的出現為以往找不到合適治療方式的復雜病例和疑難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和治愈希望,這種技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我國主動脈腔內修復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腹主動脈瘤是人體最常見的動脈血管瘤之一。因腹主動脈瘤破裂來勢兇險,絕大多數患者破裂前無任何癥狀出現。一旦瘤體破裂,由于體內大量失血會造成患者在短時間內猝死。目前,腹主動脈瘤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傳統開放手術和腔內修復術,微創腔內治療創傷小、恢復快、術后并發癥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已成為治療腹主動脈瘤的常用方法。
該款開窗型腹主動脈瘤支架系統是全球首個針對腎下瘤頸短至4厘米的患者設計的,其獨特的錨定倒鉤與支架成一定角度并交錯排列,給予了支架最好的抗移動性能,其穩固的支撐力和持續的貼合性可以幫助醫生根據患者特殊的解剖結構定制出其專屬的開窗型支架產品,并使許多患有合并心、肺、腎等臟器疾病的不能耐受傳統手術的高危患者獲得治愈機會。
本刊訊 日前,澳大利亞一名因車禍失血過多生命垂危的患者在阿爾弗雷德醫院利用人工合成血液被成功救治,成為世界首例臨床經人工合成血液救治的失血患者。
據悉,該名患者因為是一名“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者而不能接受輸血。阿爾弗雷德醫院外傷醫生馬克·菲茨杰拉德想到使用血液替代品——HBOC-2-1(血紅蛋白氧載體),這是一種利用牛的血漿人工合成的血液替代品,由美國軍方研制而成的。菲茨杰拉德醫生說:“我們想到使用血液替代品,但只有美國才有,而且只有10個單位。在取得聯系后,美國方面把10個單位的產品都給了我們。”在輸入了替代血液后,患者的血紅蛋白逐漸上升,并漸漸蘇醒,如今已經恢復了健康。
菲茨杰拉德醫生曾參與了美國的人工合成血液研制,因此對這種產品非常熟悉。他表示,采用人工合成血液救治患者,對于世界性的血液短缺有重要啟示。據了解,這種替代血液不需要血型的匹配,不需要冷藏,在常溫狀態下可以保持3年之久。對于缺乏足夠血源的偏遠地區而言,這可能是挽救失血患者生命的最佳選擇。
本刊訊(《中國醫藥導報》記者 王 麗) 近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攜手合作伙伴及其數字醫療解決方案亮相亞太地區最大的醫療器械及相關產品、服務展覽會——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以相關技術和解決方案支持中國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
展覽會期間,英特爾攜手包括沈陽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益體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江蘇健康在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北京市研祥興業國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磐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合作伙伴互動展示了數款健康終端設備,以及社區健康解決方案、農村健康解決方案、家庭健康解決方案。
在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期間舉辦的 “2011中國康體佳健康聯盟論壇”,以“數字互聯,健康時代”為主題,旨在推動信息互聯技術在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基礎及個人醫療的發展和普及,推動醫療健康設備互操作標準的設計、應用和認證,使醫療健康設備廠商更加快速地研發和推出具有互操作性的設備及服務。論壇期間,與會專家及學者們針對包括個人健康管理、病人遠程監護、家用醫療健康設備信息化、POCT(床邊診斷)在基層的臨床應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移動醫療在內的話題進行了生動、具體、前瞻性的演講和演示。